曹雪芹与袁枚诗学观之比较
2020-03-04王一格
王一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近些年来,有关袁枚"性灵说"的研究,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论题之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不过学界对于袁枚"性灵说"的研究,多从作品文本或后期诗坛接受的角度予以解释,虽精论迭出,但仍有进一步阐释的余地.乾、嘉之际,仅比袁枚年长一岁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出对"性灵"的崇尚.曹雪芹这一诗学倾向,与袁枚的"性灵说"同而不同处有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曹雪芹小说中的诗学观与袁枚诗论中的诗学观进行比较,以互补互证的研究理路,探求"性灵说"这一诗学潜流的内在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情与理的冲突
袁枚标举性情,赞赏诗歌抒发真情,反对虚情假意.他在《随园诗话》中指出:"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①袁枚强调诗贵取"真意",若是假情假意、装模作样,那就令人生厌了.《红楼梦》也表现出曹雪芹对诗歌抒写真情的重视,如第二十三回:"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他曾有几首即事诗 ,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②"真情真景"是曹雪芹以论诗的形式对宝玉《春夜即事》等四首即事诗的赞许性评价.
而袁枚与曹雪芹并不止步于此.袁枚反对虚伪的理束缚真性真情,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有妓《与人赠别》云:'临岐几点相思泪,滴向秋阶发海棠.'情语也.而庄荪服太史《赠妓》云:'凭君莫拭相思泪,留着明朝更送人.'说破,转觉嚼蜡.佟法海《吊琵琶亭》云:'司马青衫何必湿,留将泪眼哭苍生.'一般杀风景语."③曹雪芹同样反对理束缚真情,无论是宝、黛共读《西厢记》并引用其中词句进行对话,还是黛玉闻《牡丹亭》警芳心,都是文学接受的表现.《西厢记》体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内涵,《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更是"至情"论的提出者,既然《西厢记》《牡丹亭》为宝、黛所接受,而宝、黛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那么《西厢记》《牡丹亭》中所表达的重视真情的思想内涵便可以视为曹雪芹的价值选择.
情、理冲突是宋代以来频频影响诗学思想的一个深层原因.乾嘉之际,人文思潮涌动,情对理的反拨在诗学领域有所体现,袁枚与曹雪芹的诗学观显然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受理学影响的诗人,往往呈现出格物穷理的倾向,常以坐实的态度一板一眼地写诗、解诗,甚至以考据论诗,而这种方法并不为曹雪芹和袁枚所推赏.《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讲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④指出"诗赋不可为典要":
上林不产庐橘,而相如赋有之;甘泉不产玉树,而扬雄赋有之.简文《雁门太守行》而云:"日逐康居与月氏",萧子晖《陇头水》而云:"北注黄河,东流白马",皆非题中所有之地.唐明皇幸蜀,不过峨眉,而香山《长恨歌》乃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宣州去江数百里,郡中无江,而谢朓登城楼诗乃云:"澄江静如练".苏武是有"俯看汉江流"之句,其时武在汉江,安得有江汉?⑤
曹雪芹认为,实景只不过是诗人用以"寄兴写情"的媒介,只要成竹在胸,那么即使不见实景也可以写诗.袁枚认为,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表现不等于再现,表白心迹、抒写性灵最为紧要,客观外物不过是性灵觉察下的情感投射,因此不必拘泥于客观外物的现实存在.此外,袁枚还反对"以证实之"的论诗方法,他认为"如此论诗,使人夭阏性灵,塞断机括",会对诗造成损害.
二、感兴与立意的离合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指出:"所谓'性灵',简单说来即'性情'与'灵机'的结合."⑥就诗人素养的角度而言,"性灵"主要包括真情、天分和灵心;从诗的发生的角度来讲,"性灵"表现为诗人触物而生的"兴会"和不期而遇的"灵感",这就是感物兴情,即"感兴"."感兴"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有所体现: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⑦
自然环境极其清冷萧索,"宝钗不能来"亦使黛玉觉得孤单,"随便"拿起的诗词更使其心绪受到影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秋窗风雨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黛玉的作诗过程,表现了感物兴情是诗的发生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感兴"的论述远少于"立意",表现"感兴"的方式也比"立意"更为间接,这表明曹雪芹更加强调"立意"的构思方式.
对"意"的重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孟子.万章上》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面对断章取义的赋诗现象,提出"以意逆志"的探讨方式,即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透过文辞表面的意义,根据情理推断"解意",从而深究作者真正的志趣.庄子针对言意之辨,也主张"得意而忘言".历代更有"诗以意为主""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等诗论,这些文学主张很可能影响了曹雪芹的诗学观.曹雪芹重视立意,并借人物之口表达了对于"立意"的看法,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⑧宝钗说:"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⑨"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亦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⑩由此看出,曹雪芹持有"意趣真""立意清新""善翻古人之意"的诗学主张.
曹雪芹主张"意趣真",一方面要求诗人遵循真实性原则,发自真心,表达真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诗人在诗词技巧上下功夫,用心锤炼字词,尽可能贴近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意"及"意趣"."立意清新"和"善翻古人之意"两项诗学原则,都将"立意"的重要性摆放在措辞、字句之前,并做具体要求."清新"包含双重意蕴,即不生硬、不熟滑;"善翻古人之意"是指对古人的学习不可流于肤浅的因袭,而要善于翻新,实现师古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袁枚也不否认立意的重要性,他提出"诗贵翻案",与曹雪芹之"善翻古人之意"相近:
诗贵翻案:神仙,美称也;而昔人曰:"丈夫生命薄,不幸作神仙."杨花,飘荡物也;而昔人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长沙,远地也;而昔人云:"昨夜与君思贾谊,长沙犹在洞庭南."龙门,高境也;而昔人云:"好去长江千万里,莫教辛苦上龙门."白云,闲物也;而昔人云:"白云朝出天际去,若比老僧犹未闲.""修到梅花",指人也;而方子云见赠云:"梅花也有修来福,着个神仙作主人."皆所谓更进一层也.⑪
神仙是一种美称,古人却说大丈夫性命太薄,才做了神仙;杨花飘飘荡荡,古人却说我比一年忙一度的杨花还要飘荡;长沙是极其遥远的地方,古人却说"长沙犹在洞庭南";龙门本身很高的境地,古人却劝诫"莫教辛苦上龙门";白云本是闲散之物,古人却说老僧比白云更闲散;修炼到梅花一样的境界,这是指人,而方子云赠给我的诗里却说梅花也有修来的福分,找个神仙做主人.这都是所谓更进一层的境.立意新奇的诗能以独特的角度给予读者启发,可以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恰当的翻案使诗蕴含了不同以往的更为丰富的意趣."诗贵翻案"的主张,作为"立意"的一支,只是袁枚进行诗学观照的一个侧面.与立意相比,袁枚更推赏"感兴"的运思方式,他在《随园诗话》中写到:
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閫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之所以为大也.作诗者必知此二义,而后能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⑫
袁枚认为,学士大夫虽穷究书本,但由于忽视了客观外界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因此有时作诗反不如知识不足却贴近生活的 "妇人女子、村氓浅学"."求诗于书中"须与"得诗于书外"相结合,才可作出好诗.袁枚强调"得诗于书外"的诗学主张,很可能受到陆游"功夫在诗外"的影响."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宋人对唐诗多描绘景物十分不满,他们往往轻视写物,主张"白战",陆游和杨万里"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主张将目光投向诗外功夫.袁枚也主张诗人关心"书外"物象,并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黄藜洲先生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倾灭没,惟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先生不以诗见长,而言之有味."⑬"物象"与"性灵"相遇合,形成"兴象",通过诗人的语符化,将感兴之象转化为文本之象,是以"能结之于不散".
袁枚还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之不尽而用不竭."⑭"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⑮,《小仓山房(续)文集》所收录《程绵荘<师说>序言》写道:"有人兴会标举,景物呈触,偶然成诗,及时移地改,虽复冥之心追溯,求其前所以为诗之故而不得".⑯可见,袁枚认为"感兴"是诗歌发生的缘起.诗人由"象"激发起生动活跃的情绪后,方能寓"情"于"象",此时,不具情感的"象"透过诗人的情感投射,成为意蕴丰厚、充满情感的"兴象"."兴象"是诗人触物生情、以情释兴的结果,也是相对于所表现的客观外物而言的第二自然.
在诗的运思方式上,袁枚重视"感兴",曹雪芹重视"立意",二者意见不同."感兴"需要诗人借助灵感和直觉,"立意"需要诗人具备伴随着情感的思维;"感兴"偏向于情,"立意"则介于情、理之间.显然,"感兴"与"情"的联系更加紧密,更贴合"性灵说"的内在特征.
结语
质言之,"性灵说"是在情理冲突的狂风暴雨中成长起来的一种诗学观,它强调真情,反对虚伪理学的束缚;强调真实,但反对将艺术真实与事物的实际情状混为一谈;重视灵机,视"感兴"为诗的构思方式,以上是"性灵说"的思想内涵,也是袁枚的诗学观.曹雪芹虽持与袁枚"性灵说"相近的诗学观,但在诗的运思方式上,与"感兴"相比,他更重视"立意",这也是曹雪芹和袁枚在诗学观方面的内在分歧.
注释:
①③⑤⑪⑫⑬⑭⑮王英志校点、袁枚著,《袁枚全集叁.随园诗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分别引自第67页,第22页,第407页,第51页,第,第84页,第72页,第19页,第38页.
②④⑦⑧⑨脂砚斋评、曹雪芹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分别引自第519页,第843页,第1044页,第1113页,第859页.
⑥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⑩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
⑯王英志校点、袁枚著,《袁枚全集贰---小仓山房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页.
杂志排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 清廷对察哈尔蒙古采取的"三化"政策
- 元兴和路威宁县历史渊源初探(上)
-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纳入幼儿教育意义之考析
- ---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论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重大疫情中的"硬核"作用
---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微信平台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逝无可逝,来亦非来
---赵石军长篇小说《逝去如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