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浅析
2020-03-04周卫芳
周卫芳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东阳322100)
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也称“职教改革二十条”,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基于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明确了职业教学条件、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指标,详细提出了二十条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以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在这份实施方案中,“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被列为职教改革二十条措施之一,凸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推动职教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迫切需要对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内容上看,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掌握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了解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教学实施与评价这四项要素[2]。澳大利亚TAFE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扩大眼界,准确掌握科技发展方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稳固在职教师的专家地位[3]。在澳大利亚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学士三者缺一不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和突出能力的提升,都须按照反映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技术需求的培训要求进行[4]。德国各州的政策中规定教师进入专业岗位工作后,必须接受新一轮的“师资培训”,且职教教师有参加职业进修的权利[5]。
国内在“双师型”教师界定、机制建设、培养方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吴全全分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四方面能力,即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解构与重构、职业实践——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职教理论——职教理论的迁移与处置、教育实践——专业相关的教育技能[6]。李德建等结合“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要求和专业发展特点,构建了三维三级七要素三十一个指标内容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7]。“双师型”教师培养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8],“双师型”教师的成熟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践能力的提升贯穿了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9]。此外,有专家还提出要注重企业实践与教学实践资料库的建设与传承、教师职称评聘职教化等“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和举措。但由于之前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和保障,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在指导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实践中颇有难度。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构建
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具体指标——“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案中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第十二条强调,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2019年起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引进,放宽学历要求至高职及以下,企业工作经历要求具有3 年以上或为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积极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组织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求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建立健全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基于此,高职院校首先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
为加快建设一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师资要求,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教办函〔2012〕48号)等文件精神,完善原先仅强调具备双师素质的认定办法,制定既强调双师素质、又要求有双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符合职教改革精神的认定办法。为区分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水平差异,“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应分为准入标准、专业标准。准入标准明确了教学能力标准(包括良好的政治素养及职业态度、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标准则涉及企业实践、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近五年的业绩。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除达到准入标准外,还需同时具备专业标准中的1~3 项。在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过程中,实施分层级认定,不仅让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有了明确的师资建设目标,而且易于区分教师的不同水平,在教师中形成了赶、超、比、学的良好氛围,起到引领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和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对“双师型”教师设制有优于普通教师的激励方式,但力度仍不够,不足以让高职院校教师把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作为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职业成长目标。因此,在职教改革背景下,需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职称晋升、薪酬待遇、评先评优、荣誉称号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充分挖掘其潜能,并起到激励普通教师积极进取、自我提升的作用。具体推进方式可以分为三步走。
1.修改职称评聘办法
职称评聘办法是引领教师发展的指挥棒,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可在职称评聘办法中增加评聘条件,如专业课教师评定中级、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具备学院初级“双师型”、中级“双师型”教师认定资格,以此全面激励专业教师向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使教师职称评聘具有明显的职教特色。
2.提高“双师型”教师薪酬待遇
职称晋升后,对已经达到“双师型”评聘条件的教师,其薪酬增加幅度要大于其他普通教师;给连续获评“双师型”的教师(三年考核一次后,再选拔),分层次发放一次性补贴,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教师在任“双师型”期间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3.建立完善的“双师型”高职考核机制
对照职教改革二十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体现长期性、动态性特点。学院每年组织认定一次“双师型”教师,以及时将新成长的教师列入队伍中,但教师个人一经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三年内有效。为充分发挥各级“双师型”教师在考核期内的作用,依据“双师型”认定专业标准及职教改革要求等制定考核标准,第一、第二年个人年终考核总结应包括双师工作履职情况,由各二级教学单位进行“双师型”年度考核;第三年的终期考核由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共同组织进行,以确保师资(尤其专业课师资)的理论、实践教学水平都具有先进性,考核合格者方能参加下一轮“双师型”教师认定,宣传考核优秀者并组织经验推广。
(三)“校、政、企、行”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平台
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性,促进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政、企、行”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平台。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地方政府下发的职业教育改革各项政策,并建议政府出于地方产业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需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政府出台校企人才共享政策,企业、高职院校给两边兼职的人员配套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工艺开发、社会培训等项目,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工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潜能,并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人才共享局面。
三、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出台了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利用暑假下企业、参加省访问工程师项目等,然而由于实践时间难以保证、企业实践目标不明确、实践成果应用不重视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成效并不明显,同时有关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覆盖面不大,培养体系不完善。基于此,现就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机构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为持续、全面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机构,实施二级管理。
学院层面可成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学院领导及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科研与社会合作处、各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构成,办公室可设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修订、认定、终期考核等工作。日常管理在分管师资建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学院领导指导下,由各部门协同进行:校内“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双师型”建设现状统计、各二级教学单位“双师型”建设考核等由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指导角度提出“双师型”建设要求由教务处负责,与各专业相关的高端企业对接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由科研与社会合作处负责,各二级教学单位“双师型”队伍建设工作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设立专门联络员,联络员密切配合各职能部门做好“双师型”建设工作,各司其职,把握校内“双师型”建设现状及需求,精准利用校外资源,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以保障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二)保障教师学习进修权利
根据职教改革精神,为组织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学院要从多方面保障教师进行有效企业实践的权利。首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各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要求,需系统安排每位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并确定实践目标;其次,各二级教学单位课务安排可以更灵活,以确保各教师能集中到企业实践,并加强联络管理;最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服务与指导,如科研与社会合作处,与各二级教学单位一起帮助联系高端企业,每个专业群至少培育一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此基地不仅是专业群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及课程负责人聘请、兼职教师聘请、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主要合作单位,还是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主要平台。
同时,学院还要持续做好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可依托助讲制度、培养项目加强新教师的教学常规、教学能力培训,可通过组织其他教师参加、观摩学校及以上教学比赛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为更好提升教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力,学院要在发挥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派骨干教师参加境外、国家、省级各类学习与培训,加强对外交流,拓宽教师眼界。
学院要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培训资源库建设,理论教学由学院层面开发学习包,实践教学由专业群与企业共同开发学习包,注重不断拓宽“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
(三)针对潜在“双师型”教师,对标加强培训
职教改革二十条中提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引进要适当放宽学历,学院师资将主要由实践能力较缺乏的高学历教师、学历偏低的能工巧匠两类人员构成,基于此,学院应按师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培养方案,以确保让每位教师限时达到“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如要求三年内专业课教师至少达到初级双师标准。
针对潜在“双师型”教师,学院应对照已有“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达标培养方案。
准入标准的达标培养,由学院层面制定并组织落实,主要包括师德达标、学历达标、取得教师资格证、取得中级职称,同时还分类组织统一培训活动:针对来源企业的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训,针对来源高校的教师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
专业标准的达标培养,由各二级教学单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并组织落实,具体包括教师的企业实践安排与督促落实、“1+X”的“X”证书或其考评资格获取、参加各类教学及科研团队、参加各类比赛等,以老带新,专兼互助,以人为本个性化制定培养方案。
虽然“双师型”教师达标培养实施二级管理,但建立常态联络、反馈机制,协同提高潜在“双师型”达标建设成效。
(四)针对“双师型”教师,做好管理与考核
针对已被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学院要做好跟踪管理,让每位“双师型”教师结合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模块化建设需要、个人专业转型需要及所在教学单位的意见,制定个人“双师型”三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分理论、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措施等内容,其中必选任务是培养期内必须完成至少3个月的企业实践,社会服务、获取X证书或其考评资格、横向课题研究、专利申请、参加各类比赛或竞赛指导等为可选任务。
各二级教学单位组织第一、二年年度、学院组织终期“双师型”建设考核时,以个人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各“双师型”教师进行业绩界定,并以人为本给出进一步提高的校本、校外培养建议,加强诊断与改善,促进“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持续改进与提升,使专业教师的发展更充分体现职教特色。
(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要办好办活,必须实现校企人才深度协作,而科学、精准聘用、利用好兼职教师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学院可在原有传统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施基础上,制订兼职教师分层使用办法,如优势、特色专业需聘用1位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需聘请1~3位企业兼职课程负责人,确定职责,并配发月度工资,加强兼职教师的柔性引进。学院要不断加强各类兼职教师培养的二级管理,人事处鼓励和组织兼职教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二级教学单位注重兼职教师职业教育认同、教学常规、教学技能培训,注重考核,完善激励机制,以打造一支行业技术能力强、职教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以促进师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六)加大职教新型人才引进力度
高职院校定期实施的人才引进工作,要依据职教改革精神,转变思路,从关注高学历到关注高技能。各专业人才引进方案,需由各专业负责人、学院专家参与研讨,尤其是要明确全职引进企业、行业一线的特殊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要求和路径建议。全职引进企业、行业特殊高技能人才,能为学院各专业建设快速带来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帮助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促进专业品牌和各课程建设,也能为专业培育一支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从而起到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
职教改革二十条为各高职院校描绘了光明的前景,而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各高职院校应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为抓手,不断完善师资建设与管理体系、师资培养体系、师资引进标准等,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