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自信的引导策略
2020-03-04凌镜
凌 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浙江人民千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浙江精神逐步孕育而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资源相对贫瘠、国家未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毅力和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实干,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且极具浙江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指出,在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据21席,已形成了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浙江现象,而铸就这一浙江奇迹的背后离不开浙江精神的有力支撑。
一、浙江精神的历史渊源与主要内涵
(一)浙江精神的研究现状
浙江精神的最初体现是一种地方文化,2000年浙江省委首次提出了浙江精神,之后浙江精神又经历了一些发展变化。有学者分析了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之间的联系,认为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是浙江精神的源泉[2];也有的学者从浙江精神的历史生成出发,从人文、商业等层面分析了浙江精神的时代内涵,认为浙江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它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求实是浙江精神最鲜明的符号,浙江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精神特质[4]。
(二)浙江精神的历史由来
浙江精神源远流长。从浙江域内有人类活动开始计算,浙江文明可追溯到万年前的“建德人”足迹,并沿着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脉络逐步演进,在浙江古人逐步适应地理条件、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浙江的文明总体落后于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直到南宋定都杭州之后,浙江开始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和人文荟萃之地。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开浙东学派之先河,主张兼容并蓄、学以致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姚江学派,倡导知行合一;近代以来,陆续出现章太炎、蔡元培等教育家,主张革命精神。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起航,红船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千秋伟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启了务实奋斗的新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的发展历史表明,浙江人民始终延续着开放创新的思维、求真务实的作风、拼搏奋斗的状态,而浙江精神的内涵也在浙江人民不断积极实践中丰富起来。
(三)浙江精神的主要内涵
2000 年7 月,浙江省委首次把浙江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16 个字;2005 年,浙江精神再一次被提炼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2 个字;2016 年9 月,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
从浙江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浙江精神始终根植于浙江文化,具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特质。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中国的世界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浙江精神也在传承和发扬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浙江应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践行者;成为当前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在各个领域探索和推广改革的成功经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贡献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示范样板的传播者。
二、浙江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营造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列为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在其历史文化内涵不断积淀和40多年改革开放重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经验,使浙江精神在新时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浙江精神的提出和时代内涵的不断丰富,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的使命。如何以浙江精神引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当前全省高校应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浙江精神强调首创精神,即浙江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创新带动创业,在教育理念上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按照学科体系设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尚不够。创新创业往往注重实践,且涉及面较为综合,对于前置知识的学习要求较高,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有一定难度。因此,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针对学科专业间差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将相关“双创”教育内容逐步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
(二)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浙江精神强调和谐、务实,这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学校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设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一方面,发展要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高校普遍缺少能够开展创新创业针对性教育的师资,而现有教师多数是毕业于高等院校的高学历人才,其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双创”人才的引进和现有教师“双创”指导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双创”课程资源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关键是课程内容对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要具有启发性,学校要从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的角度出发,不断开发适合于学生学习实践和能力提升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
(三)载体建设的新要求
浙江精神强调开放发展,这要求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坚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载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搭建相应平台,借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项目、活动等,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提升兴趣、锻炼能力。在载体建设过程中,目光不应只关注国内发展,更要具备国际视野,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同时,要鼓励并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社会合作和中外合作,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统筹,从以往单打独斗向团队合作方向转变,开发出蕴含浙江精神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载体。
三、基于浙江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新发展理念与浙江精神所倡导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新时代的浙江精神要在弘扬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聚焦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实际生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激励当代大学生提升对某些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增强服务创新驱动、服务供给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绿色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的谋划与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活力。
(一)服务创新驱动
创新是浙江精神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务实地在发展科技上下功夫。在当今世界,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引领和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更多地聚焦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如装备制造类相关专业学生应侧重于技术应用,可深入制造类企业学习、实践,了解本专业的技术应用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观察生产一线是否存在技术瓶颈,是否存在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是否存在工艺改良的可行性等,从而开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项目;如商贸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应侧重于管理优化与流程优化,可通过在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学习实践,适应现代管理和商贸流通的规则变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现实需要,观察是否存在管理流程优化的空间,是否存在阻碍流通效率提升的盲点,是否存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良的切入点等,进而开发以管理方法优化应用为目标的创新创业项目。最终实现通过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增强驱动力。
(二)服务供给侧改革
稳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可持续的动力来维持,浙江精神也始终关注可持续发展,而持续不断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以供给侧改革为思维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聚焦供需结构中的空白点和不平衡点,在发现矛盾中寻找调解矛盾的方法,根据现实需求来挖掘创新创业方向。如可针对某个领域的产品制造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老百姓对产品材质、产品工艺、产品性能、美观度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对比现实产品和群众期望的差距,从中寻找能更好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也可针对文化领域开展社会调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分类,了解不同对象对某些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传播载体途径的认知、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不同对象的文化产品、改进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开发解决供需矛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去除低效供给,丰富优质供给,切实提高符合人民需求期待的供给质量。
(三)服务乡村振兴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在60%以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必然需要关注乡村发展。浙江精神注重协调发展,而城乡协调是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聚焦解决“三农”问题,把眼光放在提高乡村建设质量上,以开展并推动乡村科学规划、经济发展、潜力开发、有效治理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扎根乡村,研究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新乡村服务模式。如开展乡村特色调研,结合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思路,针对乡村地理条件设计开发文化旅游的载体;也可结合乡村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开发乡村特色产品的推广营销渠道,针对某个具体方面提出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建议等。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发能带动乡村发展的具体项目,助推乡村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四)服务绿色发展
浙江精神倡导绿色发展。自古以来,浙江人民始终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浙江历史上出现的任何一种人文主张与思想学说,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理解。2005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代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要传承绿色发展的浙江精神。如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针对城市、社区、乡村、校园文明建设,可在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提出废物回收利用的有效建议或开发更合理的方法途径;在节能节料方面,鼓励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注重传统产业升级,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不足,提出产品结构改良、用品外观改良、材料替代、物流优化等更有效率的方式方法;在生态保护方面,可以点带面,开展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对象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改进方案或意见建议。通过具体的项目带动,增强大学生绿色发展意识和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
(五)服务“一带一路”
一直以来,浙江文化蕴含包容思想,坚持“义利双行”,一批批浙商成为了倡导诚信合作、抱团发展的代表。近代以来,大批浙人乔居国外,具有显著的外向发展特色。因此,开放共享成为了浙江精神的文化基因,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开放的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浙江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应聚焦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在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中增强外向发展意识,捕捉“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鼓励创新创业项目“引进来”和“走出去”。如主动参加国内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平台活动,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我国的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参与“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或项目,了解“一带一路”目的国在各个领域的需求,进一步开发服务于“一带一路”且推广前景较好的项目。同时,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商贸流通、技术沟通、项目合作、文化交流相关联的产业知识储备,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增强应对不同国情的国际化环境适应力,提高大学生服务“一带一路”的综合能力。
四、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自信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行理念和行动上的引导,提供给大学生正向积极的体验环境,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加强浙江精神的文化认同,增强其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并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注重浙江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传播
浙江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环境熏陶,通过宣传引导使大学生加强对浙江精神激励创新创业的体验和感悟。
一方面,可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科学技术体验基地、人文精神学习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浙江精神与创新创业的教育基地。结合各类基地的特点,可适当增加浙江精神的文化历史脉络与核心理念的相关内容;增加当地传承浙江精神的典型创新创业者的相关案例;增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创业元素相结合的相关素材等。使各类基地具有更丰富的多重教育引导功能,特别是增强基地在浙江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自信方面的引导功能。
另一方面,可新建一批体现浙江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如创新发展方面,可在现代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与新兴产业相对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相关专业的技术应用推广研学基地;供给侧改革方面,在传统工业、加工制造业、公共服务行业等与新兴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较为明显的行业企业中,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合作基地;乡村振兴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较为突出的乡镇、村庄可建立乡村振兴游学基地;绿色发展方面,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特色产业地或重点发展企业,建立绿色发展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方面,在中阿论坛、中非论坛等沿线国家交流平台举办地、中欧班列等“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地和“走出去”企业等,建立“一带一路”开放共享发展实践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推广,让大学生对浙江精神和创新创业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增强对新时期浙江精神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浙江精神激励创新创业的文化自觉。
(二)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载体的作用
一方面,积极打造校内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以浙江精神为引领,在浙江各地创新创业史、浙江各行各业先进典型、浙江校友创新创业案例宣传的基础上,拓展校内各类活动载体,分方向、分类型、分兴趣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如可开展结合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与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拓宽创新创业思路;组织成立专业创新型、技术推广型、创业体验型、创业孵化型等各类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将服务浙江产业发展、开展浙江校友学习等融入社团活动;组织对接全省、全国创新创业类竞赛的校本活动,如举办校级“挑战杯”创新创效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苗人才”)、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并与校内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技术推广应用活动、创客空间建设与创业园项目选拔入驻等相结合,形成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
另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活动坚定传承浙江精神的文化自信。浙江精神从一代代浙江人身上展现,也激励着一代代浙江人不断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同时勇立潮头的浙江形象也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榜样。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在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等方向上不断发扬浙江精神、不断探索新思路,鼓励团队合作,带动更多同学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传承浙江精神所蕴含的创新创业基因,进一步坚定创新创业的文化自信。同时,更加注重实效性,对处于萌芽阶段的初创类项目给予必要的启动支持,加大有一定基础和前期成果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性并扩大更多实质性的成果。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与保障
在浙江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自信的引导过程中,需要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首先,强化资源供给的服务保障。建立健全跨专业、跨院校、跨行业的校内外“双创”导师团队,在课程建设上注重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整合创新创业案例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在线案例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其次,强化协同合作的服务保障。加强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力量的整合,建立教学、科研、行政协同服务的工作机制。同时,对外拓展产教融合基地,打造融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实战体验于一体的创客空间,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社会组织合作,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最后,强化政策制度的服务保障。以浙江精神为指引,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在相关领域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导政策,建立创新创业的学业认定制度,同时加强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政策支持,构建资本链、技术链、服务链相结合的服务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