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下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转型研究*
2020-03-04丁之旺李红娟乔信江蒋维昱
丁之旺 李红娟 乔信江 宋 鑫 蒋维昱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如何让老年人能够有尊严地幸福安度晚年生活已然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社会重大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除了架构完善的政策设计之外,健康养老方式、资源配置手段等也需要加速革新。有效促进养老产业转型,构建适应新常态的新型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从而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新型养老模式,本文对新经济发展常态下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转型进行分析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要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7年3月,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同时2018年1月,中国流通行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央一级社团)批准成立健康养老产业专业委员会(简称“养老委”),分管健康养老工作。尽管如此,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新经济常态下,需要明确和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形成和完善新时代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1 名词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把养老定义为“一个为增强健康、参与和保障生活质量而创造机会的过程”。养老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度过晚年,而应该是一个积极养生,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养老产业是为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的各种产业和研究提供的服务;健康养老产业就是通过各种生命研发、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提供保持和延续生命活力的全方位针对性联通服务。
2 制约城乡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痛点分析
2.1 结构性问题突出 区域分配不均衡①养老产业区域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匹配,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多而复杂。由于缺乏有效可行的规划布局,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偏远地方的床位闲置的供需矛盾,以及性价比高的床位难求和高端床位空置的矛盾。②养老产业不平衡,集中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很少涉及。各个地区的养老行业普遍处于产业层次偏低的水平。行业集中度低,模型单一,与老年人有关的饮食、保健和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失去土地变为城市居民后,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发生改变,使留守、无劳动能力和空巢老人增多,而正是这部分人群对养老有迫切需求,但受限于城乡养老建设落后于城市养老建设。
2.2 机制不健全 政策落实不到位①竞争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规模化商业发展,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现象[1]。②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养老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些养老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在土地供应、资金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产业,但由于养老机构追求收入以维持日常运转,而政府实权部门的诸多因素,政策无法具体化,干预不能有效化、长期化,达不到激励作用。
2.3 缺乏有效的供需调节机制 城乡健康养老存在资源错配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居家为基础、城乡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然而,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养老院体系、健康养老运行模式等方面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推动了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但是群众对养老世俗化观念尚存,消费潜力也没有充分传导到市场;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存在资源错配,且尚未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市场上养老机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性价比高的中端养老机构较少,能满足城乡老百姓的健康养老需求的更少。
2.4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医疗资源对老年人可及性差社会医疗资源和服务的扩张受到医务人员培养能力的限制,使得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医疗和护理资源出现不对称增长。在养老机构工作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能会因为业务发展提高受限、职业发展空间狭小、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医疗工作者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意愿降低。相比之下,老年人特别是罹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对医疗资源需求更大;另外,随着我国IT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医疗机构人工智能的普及,老年人在使用医疗资源进行挂号、预约、缴费、随访等可及性较一般人更差。
3 新经济常态下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建议
3.1 政策引领,加快推进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转型
3.1.1 强化政府领导 落实宏观调控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功能主要有:①制定并落实养老服务总体设计规划;②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③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不同需要,同时推动产业发展,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功能,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市场行为。让市场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提供服务,推进供给侧和需求端有效对接。政府应当强化兜底责任,通过宏观调控将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应当强化领导,键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城乡结合健康养老强大合力,以改革和政策支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针对制约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要素支撑,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2]。
3.1.2 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政策链条健全的立法保障体系和政策法律支持体系是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保证。2017年3月,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3,4],明确“医养结合”在健康养老模式的服务目标定位,形成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强大合力。明确了各地方政府在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时,需细化工作方案,逐级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完善政策链条。
3.1.3 落实工作责任 制定“医养结合”标准政府要制定好健康养老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作为政府来讲,加强示范监管是基本的职责,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养老服务机构及人员,实行联合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强化监督管理,试行政府引导、市场操作、第三方评价的准入及监管标准,从而达到政府干预少,社会投入快,监控“阳光下”的目的,最终提高了效率和提升了效能。
3.2 突出重点,强化城乡结合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3.2.1 突出协调发展 抓好三个融合①“医”和“养”深度融合。按照相关文件指导精神,健康养老应该侧重于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老年人在生活照顾、康复、护理、医疗等方面提供快乐和健康的社会性质的服务。 ②服务元素的深度融合。城乡结合健康养老更应该通过多级、多个性化、多品类的机构养老建设,为失能、高龄、独居和无子女老人在医疗、监控、生活方面,开展专业化、个性化、亲情式的医养结合养老照料,增加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③保险部门深度融合。建立完善专业合理的保险补贴制度,对城乡结合健康养老老人,最大限度地进行相应的医疗保险补贴,从而减少养老机构和老人的经济负担。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老人选择适合的养护场所,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支付内容和标准[5]。
3.2.2 突出主体培育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本专科院校大力发展“照护师”“健康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由政府、养老机构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强化“照护师”“健康师”的培训;加大对“照护师”“健康师”的资金投入。推动专业技能职业认证机制,定期审查从业人员资格和考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其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工资和奖励与业务能力挂钩。
3.2.3 突出创新发展 抓好两个模式①创新机构养老发展模式。城乡结合部养老机构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借助医疗机构为轻度失能及基本自理、完全自理老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②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城乡养老机构需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移动应用软件(APP),发挥智慧养老平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等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捷化服务。
3.2.4 突出示范引领 抓好产业提质①加大投资力度,聚集市场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完善城乡医疗机构资金供应链,确保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扩宽城乡医养结合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筹资渠道,实现多方风险共担,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救助、慈善捐助、公益救济服务、家庭养老储蓄等方式获取资金。政府应创造社会资本进入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支持社会资本的独立发展,使其成为城乡支持服务市场的主题组合[6]。②建设特色产业园,以品牌建设推动健康养老产业提质。坚持品牌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打造品牌推广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质量,加快养老产业,促进健康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加强养老健康品牌建设,着力发挥景观生态资源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吸引更多老年群体选择养老生活和休闲度假。
3.3 适应新经济常态 推进养老服务现代化建设
3.3.1 建立长效养老保险体系建立长效保险体系应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支持与标准相结合,责任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避免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的盲点。①可以根据病情分为急性期医疗支付和非急性期医疗支付。急性医疗支付是支付紧急情况下医疗治疗费用。非急性医疗支付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保健服务和康复服务的成本。②建立健全专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安排老年人选择合适的护理场所,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支付内容和标准。
3.3.2 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数据库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集“医”“护”“养”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在硬件上对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设置与设备增添等,以及在软件上对医疗与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等达到提升医养服务的目的。比如说,在“硬件”上加强推进护理型养老机构和护理型床位的建设。涵盖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等护理型床位的建设。在“软件”上采用通过智慧城市,增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把上门护理与专业医院陪护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重点服务内容;机构养老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经营等方式创新管理,开发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7]。②结合人工智能,推进健康养老大数据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兴起,技术上的发展进步,在很多行业领域,养老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居家健康养老、互联网健康咨询等进行各种健康养老活动。大数据的应用使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产品、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不断推出。将现有的云端个人健康数据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争取把每个人的健康情况都收集成为一个个电子档案。然后再慢慢加强这个健康档案和医疗领域的结合,把档案中的数据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将智能医疗与养老服务联系起来,可以大大地增强医疗行业供给养老市场的能力,使得人工智能中的先进技术得以充分发挥出来[8]。
3.3.3 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模式 发扬中医药特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内蕴博大精深的健康养生知识。政府应重视对老年人进行中医药知识普及,让其感受中医传统文化悠久丰富的健康养生知识。①加强对养老护理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中医药养生服务。②养老机构要积极探索健康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把健康养老的理念转化为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健康医疗管理服务。③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通过体质辨识、针灸推拿、药膳调理等方式,做到三分治疗、七分保养,改善老年人亚健康状态。④融合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理念,给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⑤普及中医药文化,增强老年人健康素养,让每个老年人成为自己的健康责任人,打造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模式,延长人均预期健康寿命,缩小其与人均预期寿命的距离[9]。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新经济环境下社会的高速发展助推了养老事业发展。如何落实和解决好城乡健康养老工作,是当前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如何加速和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健康养老事业的重视程度、待遇提升问题、如何推进城乡结合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但相信在政府领导和市场协调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成熟,健康养老行业将会有重大突破,“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望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