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究
2020-03-04李玉荣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中学255300
李玉荣(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中学 255300)
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通过轻松高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趣味课堂导入,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导入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课上即将掌握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并没有固定的、单一的模式,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其最终目标是能够快速营造积极融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的学习氛围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激情、妙趣横生的语言开始讲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维变得积极活跃,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例如,在教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细胞比作“国家”,将细胞膜比作国家的“防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利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生动的诗歌来描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保护色;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日常俗语引出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的内容等。这些趣味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二、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豆芽萌发”的实验,为期一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做好实验报告,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出来,记录种子破皮、萌芽、萌发的过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可以看出,亲自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观察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实现生物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突出主体地位,实现知识内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计算、测量、观察、分析、实践、感悟、演示、评价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才能锻炼分析能力,并通过假设和检验形成原理或概念。例如,在探究“吸气”的原因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吸气,并自主动手制作演示模型,同时设计系列问题:“是由于胸廓扩大引起吸气还是因为吸气而导致胸廓扩大?为什么?怎样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膜的上升和下降引起罐内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罐内容积的变化会引起气球的扩大和缩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讨论,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自身体验,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由于呼吸肌收缩,引发胸廓扩大,肺泡也随着扩大,肺内压降低,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气体进入肺。”通过这样的结论来类推呼气的过程,最终证实:在平静状态下,吸气是一种主动行为,而呼气是一种被动行为,由此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多种媒介组合,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易出现学生兴趣不大,学习劲头不足等现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利用多种媒介组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多种媒介措施的优化组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实物、课件、挂图有机整合,用挂图给学生呈现二维空间。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三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加强认知。例如,在教学《遗传和变异》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只小兔子的图片,然后在旁边配上小兔子父母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只小兔子和它的父母有哪些异同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再如,《人体的血液循环》这部分比较难理解,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挂图展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一目了然,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点。
五、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探究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在这一教育思想里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密切联系。而在生物教学中,实践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其创造各种探究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生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在组织“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活动时,可以带领学生种树,让学生切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并围绕“一人一树一朋友”的主题,让学生为小树挂牌,并为其遮阳浇水、绕缠绳索,融入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间活动时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内容,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生物体成长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事物本质。比如,从各种花朵中总结花的结构特征,通过花的结构发现其主要结构,在主要结构中观察传粉、受精、子房的变化,并推测果实和种子形成与子房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果实中有许多种子?”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顺利引入“生物的语言”这一主题活动。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种子的萌发”为导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用“植株的生长”作为延续,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田野,对生物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最后,以“开花和结果”为总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