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使小学生建立数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3-04吴清芬山东省平度市常州路小学2667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数感长方形数学知识

吴清芬(山东省平度市常州路小学 266700)

数学知识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小学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对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数学教师应当着力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与个人学习能力为突破口,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活跃、高效的教学课堂,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字与数学的感悟和印象,为提升数学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趣味教学,夯实基础

学习兴趣是引领学生步入成功殿堂的金钥匙。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易使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基础概念模糊、解题方法单一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将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借助动态画面与丰富色彩相融合的视频教学课件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在脑海当中建立数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1.借助视频课件,剖析数量关系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事先制作视频教学课件,通过活灵活现的动态画面与丰富的色彩元素,将学生带入神奇的数学世界。尤其在讲授数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将每一种数量关系类型转化为具象化的动态画面,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践效果。

以“加减数量关系”为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加减法既是数学基础知识,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一个关键知识点。过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做一些加减法习题,以巩固加减运算基础。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对加减运算产生疲劳感,以至于出现运算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转换教学思路,将加减法题型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并以动态演示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针对15+6-12 这道加减混合题,教师可以制作动态场景:有两棵苹果树,一棵树上结了15 个红苹果,另一棵树上结了6 个绿苹果。一阵风吹来,从树上掉下来12 个红苹果。最后,在苹果树的下方生成一道数学问题:现在两棵树上一共还有多少苹果?视频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关注焦点随即转移到画面中的苹果树上面,跟随画面中的提示,快速计算出最后的结果。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夯实加减数量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学习热情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环节,设置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游戏或者小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进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室空间有限,在设置游戏时,尽量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趣味性高、创造性强的游戏项目,以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以“比较数的大小”为例。首先,教师在黑板或者电子白板上面写出一些比较数的大小的习题,如18 和21、34-5 和23+6、58 和56+1、27 和38-11等。然后用手指依次指点每组数字或算式。如果填大于号,学生同时做拍手动作;如果填小于号,学生同时做拍腿动作;如果填等于号,学生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哪一位学生出现错误,则退居观战区,不得做任何动作。直到全部习题完成,看一看还剩下多少处在游戏区的学生,教师给予这部分学生口头表扬。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提高其对数字与数量大小关系的敏感度,对学习成绩的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

二、亲自实践,能力提升

数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仅记忆数学概念、定律及相关理论,学生易在实践应用当中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解题窍门。这不但影响解题效率,出现解题错误的概率也将大幅提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使学生对数字、运算、图形、数量关系产生清晰直观的印象,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道具

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将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亲自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需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课堂实践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建立数感做好铺垫。

以《正方形的面积》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深入解读正方形各边的数量关系,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一把剪刀,同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长边为2cm、宽为1cm 的长方形。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剪刀剪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然后将两个长方形拼接到一起,看一看拼接后的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奥妙,即正方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2 倍。当两个长方形拼接到一起后,长方形的长边是正方形的边长,而长方形的宽变成了2cm。由此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为S=a2。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提升数感大有帮助。

2.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有效应用知识,而现实生活当中的数字、运算、数学理论则无处不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数学知识点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建立数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以下面这道数学应用题为例:“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 角和5 角硬币共50 枚。小明数了数,一共有130 角。问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这是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刚接触这一问题的学生极易陷入解题瓶颈,尤其是题设中已知条件过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此时,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回到家以后,将储蓄罐里的硬币倒出来,然后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先挑选出10 枚1 角硬币,再挑选出40 枚5 角硬币,看一看计算结果是否等于130 角。如果不相等,继续增加1 角硬币的数量,直到两种面值的硬币数量相加等于130 角。这种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道具来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既清晰直观,又能提高学生的数感。尤其在数硬币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应用题的已知条件上面,进而通过努力一步步揭开谜底。

三、方法创新,思维拓展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其中,教学成效较为显著的是逆向思维法与情境教学法。逆向思维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遇到数学难题时,运用逆向推理思维,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情境教学法主要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出各种数学问题,进而使问题更加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对快速解决问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数学意识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应用题型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学课堂利用应用题的已知条件,选择学生代表演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表演场景当中找到题目的解题窍门,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小华去超市购物,买了一盒铅笔花了10 元钱,买了一个文具盒花了15 元钱。结账时,收银员找给小华25 元钱。问小华递给收银员多少钱。”这是一道较简单的数学加减应用题型。但是,部分学生解题时,往往直接用大数减去小数。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一名学生扮演小华,一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将买东西的场景演绎出来。这样一来,问题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这种设置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快速找到数字之间的等量关系,将复杂的应用问题变得简单。

2.逆向思维教学,探究数学奥秘

数学知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数字、数量产生极高的敏感度。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法,打破学生常规的数学思考模式。当遇到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时,能够采取常规解题与逆向解题相结合的方法,快速求解正确答案。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在讲解这一定律时,教师首先将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公式当中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积不变。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求解运算结果。学生面对这道习题时,认为其与乘法分配律毫无关联。因此,多数学生直接用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方法求解最后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前后颠倒位置,得到一个新的公式:ac+bc=(a+b)c。当学生看到这个公式时,将其与黑板上的题目做对比,发现这道题正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于是快速计算出最后的正确结果。通过逆向思维教学法,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并且在运算过程中找到题目中数与数之间的关联,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四、结语

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建立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数感的培养,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创新,始终遵循“因材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由繁入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传授数学知识,让更多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数感长方形数学知识
我爱长方形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分类数 不出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