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4李红梅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510015
李红梅(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510015)
影像史料包括静态图像史料和动态影视史料两大类。其中,静态图像史料包括画像、雕塑、摄影照片、漫画、地图等;动态影视史料包括历史纪录片、历史影视片、历史动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静态的影像史料经过加工处理,也可被编辑为动态影像。与静态图像相比,动态影像更具感染力,也更具象化,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原本枯燥的史学研究变得更丰富、更立体。
长期以来,影像史料大多被当作文字史料的“陪衬”,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历史教学中使用影像,常用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这只是对影像史料的浅层次使用。影像是无言的证人,影像史料是用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史料实证作用的绝佳“中介”。如何让影像史料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以平时的实践为例,浅谈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辨别真伪,利用可信的影像史料作为“证实”工具
辨别真伪是所有史料使用的前提,真实可信的影像史料是研究历史、感知生活的证据。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史料的造假可能性不断增大。刘易斯·海恩说:“虽然照片不会撒谎,但撒谎者却可能去拍照。”因此,就算是写实性很强的摄影,也有可能为了某种需要而专门设定位置、表情以及背景。例如,费奥多尔·舒尔平创作斯大林肖像时,为了把斯大林和苏联现代化联系起来,在背景中特意设置了拖拉机、高压电缆的铁塔、初升的太阳。从某个层面上讲,影像是歪曲了的镜像。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认同那些影像史料的研究价值。因为,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只要是当时留下来的真实影像,其中人物的穿着、体态和举止等就可以作为当时物质文化的证据。教师可以依据影像中的背景设置、人物表情或动作,理解摄影者(绘画者)和影像里的人物的情感表达,将其作为研究作者的心态和特质的证词。换言之,只要是真实的、能表现当时实情的影像,即为可信史料,就可以作为教学中的实证之证据。
那么,无力进行专业考证的中学教师该选取哪些影像史料?第一种,高考历史试题使用的影像。高考试题使用的影像都已经过千挑万选,可以在教学中直接使用。第二种,权威历史著作中的配图。权威著作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大师的高水平学术成果。这些学术大师在撰写历史著作时,一般都是经过慎重考量和仔细考证后才使用相关的插图。第三种,历史教材中使用的影像。第四种,经考证后,由专业人员编辑整理的专门性影像。
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典型、可信的影像史料,让学生自主生成、自我建构,学生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史料也会更有说服力。
二、追根溯源,利用“伪造”的影像史料作为“证伪”工具
若史料真实,它反映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就可以直接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研究。但可疑的,甚至是“伪造”的影像,就没有价值了吗?其实,“伪造”背后的历史缘由和“伪造”本身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也具有历史价值。立足于哲学的高度,“伪造的历史也是历史”。是什么人在伪造历史?为什么人们会相信伪造的历史?为何有人识破了这种“伪造”却又不敢明言?这些本身就构成了历史。可见,对影像史料的解读,仅从可信的视角诠释其所承载的人物、现象及其风貌等,还远远不够。
三、巧设问题,尽力挖掘影像史料背后的丰富信息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第一流的教育家应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教师虽非教育家,也应该启发学生去探寻和创造。如何启发?运用史料巧设问题,就能引领学生挖掘影像史料背后的丰富信息。
例如,讲述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教师用《安徽小岗村的“红手印”》作为教学资料。先自我设问:相关资料说,当时开会的是18 位农民,可为何有21个红色的印记?(当年小岗村共有20 户,但开秘密会议时,只聚齐了18 户。有两户是单身汉,出去要饭,长期未归。严宏昌就找其他两位村民替他们做担保,也替他们在名字上按上了手印。作为协议拟定者,严宏昌盖了两次章,所以,出现21 个红印子)
再启发学生:这些农民签协议的目的是什么?(包产到户)其文化水平如何?你有何依据?(比较低;协议中有错别字)签字时,他们的心态怎样?(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签字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态?(小岗村的“分田单干”做法违背了当时的法律和党的基本经济政策) 有人以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20 年未过富裕坎”的事实来证明当年分田到户的改革是错误的。若要反驳这一观点,你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小岗村改革前后的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这样层层设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当年小岗村的做法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还能学会创造,即恰当运用材料,形成自我论证。
陶行知认为,创造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劳动,从而造就新的世界。而有意识地探索世界,就是带着问题去探索。历史是人文学科,若能把影像史料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习历史知识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这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
四、图文互证,充分发挥影像史料的证史功能
影像史料能直观说明许多文字史料不能表述的内容。图文结合,可相得益彰,提升实证效果。
例如,讲述《古代商业的发展》时,可以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相结合。张择端画的是汴京的繁华景象,孟元老写的是汴京的道路构造、饮食、风俗、娱乐。两则史料摆在一起,相互印证,北宋都城繁荣的景象已跃然眼前。
时下是一个由多媒体打造的“读图时代”,影像史料的必要性更为突出。影像史料和文字史料配合时,若相互佐证,就可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若相互反证,就会造成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其更加深入地探究,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影像史料的证史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将影像史料作为对教科书的补充,把对影像史料的分析、比较、研习、论证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实践探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