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

2020-03-04霍秀媚

岭南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粤港澳

霍秀媚

哲学与文化

新时代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

霍秀媚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70)

岭南文化是生长在中华文化百花园的艳丽花朵,具有开放兼容、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独特品格。在近现代,岭南文化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火车头”的作用,引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前行。在新时代,为了使广东更好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岭南文化应着重在五个方面创新发展:一是创新岭南文化精神,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提速,五是推动文化对外合作。

新时代;岭南文化;广东;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世界也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让伟大祖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园地熠熠生辉,同时也使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丰富滋润的精神食粮,成为鼓舞我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艳丽花朵

所谓“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阳光与空气”,我们可以把其概括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作出这样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迭代传承,又不断发展更新。我国区域广阔,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群,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方言,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汇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和鲜明,是中华文化百花园的艳丽花朵。

岭南,是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庾岭、骑田岭)之南,这五岭位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交界处,成为岭南地区与岭北的地理自然分隔带,现在的广东行政区域,是岭南地区的主体,因而岭南文化就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形态。岭南文化是在与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古代,峰高隘险,关山难越,延绵横亘的五岭山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岭南地区有独特的方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使远古时代岭南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岭南先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使其经济发展也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五岭以南,多属丘陵地带,越往南走,特别是到珠三角地区,越是港汊纵横,沃野连绵,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岭南面朝南海、烟波万里,处于气候温和的亚热带,也有利于农业、渔业、畜牧业交叉繁育,造就了岭南大陆性经济与海洋性经济的相辅相成。秦汉以来,中原战乱连年,人民大量向南迁徙避难。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中原地区人口向岭南地区大迁徙的移民潮,伴随着大量中原移民进入岭南,中原文化也随之进入岭南,为岭南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岭南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了中华文化的其中一脉。

岭南濒海的地理优势,也使岭南成为与海外沟通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自秦汉始,岭南就有对外贸易,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岭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早在唐代,大量海外客商来到岭南从事商贸活动,他们聚居广州,故在广州市中心形成“蕃坊”。从宋代到明清,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门时启时关,到了清代中期,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财富的集中使广州成为“天子南库”。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必然随着人流物流的交融带来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中外人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岭南文化在吸纳了海外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岭南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向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也是吸纳西方文化向内辐射的前沿阵地。

岭南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融会贯通中形成了开放兼容、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独特品格,这些品格贯穿在岭南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饮食等方方面面。在唐代,惠能在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禅宗,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明清时期,岭南文化发展较快,出现了发展的高峰,主要是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推动。另外,在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我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民族和社会危机中,岭南产生了近现代创新求变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巨子,他们的思想和改革探索极大地推动着岭南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近代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

在现代,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性使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两次“火车头”的作用。一是,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民主革命,最终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岭南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二是,当历史进入我国改革开放的阶段,岭南人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特殊政策,率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引领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潮流,岭南文化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历史车轮向前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部署。可以预期,在为振兴中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岭南文化必将又一次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促使岭南再一次成为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二、岭南文化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前述可知,岭南文化是在广泛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不少优势和长处,但自身也有不足。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岭南文化要保持优势,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铸造出一种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扎根岭南而又放眼全国的具有新质的岭南文化。

(一)创新岭南文化,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锻造思想武器

岭南文化经过漫长封建社会的浸润,必然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形成过分注重功效和实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市井文化心态。当前,世界继续加速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的巨大空间;经济全球化总趋势下国际地缘格局的大调整大重组,使各国、各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又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关键时期,国内群雄并起、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使新时代广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能否取得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岭南人能否发扬岭南文化的优势,克服岭南文化的缺陷,通过创新岭南文化,锻造一种引指方向、凝聚力量、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引领新时代的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即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10月习近平视察广东,对广东提出了4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深化改革开放;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秉承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增长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五年年均增长7.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一,因此广东需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任,为全国做出示范。面对这项沉甸甸的责任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广东的广大干部群众需要有破釜沉舟、自我革新的精神勇气,继续传承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以具有新精神特质的岭南文化引导广东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才能使广东不负中央的厚望,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引领全国、走在全国前列。

(二)创新岭南文化,推动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也包含了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无论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岭南文化的根脉得到了延续,使岭南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也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自2003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努力做大做强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08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亿元,占全省GDP的6.8%;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270亿元,占全省GDP的6.4%,总量连续五年名列全国各省之首,占全国比重的1/5。”[2]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继续推进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于发展文化产业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逐步向文化强省迈进。“2016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256.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67%,增长速度为5年来最高,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7,”[3]仍然占据全国各省区市首位,至此,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4年占据全国的首位。

虽然广东的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目前,广东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文化消费正处于增长爆发期。因此,广东需要把握当今经济转型、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高速大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大力推动文化与制造业、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以高质量的文化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创新岭南文化,引领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和国家对时势进行正确研判,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适逢其时,既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面开放,形成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包含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九个城市,不仅存在“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所造成的体制障碍,还由于港澳地区受西方殖民统治近百年,其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与大陆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作出明确指引,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通过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思想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对大湾区建设的精神引领力。

粤港澳三地在地理上同属岭南区域,其族群上基本以岭南土著越族和中原的南迁人口混杂发展而成,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三地人民血脉相连、同宗同族的特点。三地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生活于以岭南文化为根基的社会生活圈,地域相近、习性相通,具有深厚的地缘、亲缘、史缘关系。岭南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凝聚着丰富的思想精华,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岭南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广东,在新时代要通过对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引领大湾区的文化发展,以湾区人文精神消除三地因文化价值差异造成的掣肘,引领和推动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面,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都领先全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积累了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形成较强的优势,多年来领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香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较早,其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领先广东,在娱乐文化发展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和经验。澳门具有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优势。广东要通过盘活岭南文化资源,引领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文化市场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在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形成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岭南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如果说岭南文化给予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那么在新时代,广东更需要通过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高提供精神动力,使广东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握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期望。

(一)创新岭南文化精神,形成再创新高的精神动力

生长于岭南大地的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知识体系等的综合表达,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指引,成为岭南人日常生活当中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文化根脉。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由于岭南文化的引领,广东成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最早探索了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行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敢为人先”的岭南文化精神引领广东人民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很多奇迹,也形成了很多改革开放的广东经验。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向高科技发展,世界竞争格局不断调整,国内也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吹响了号角,广东需要具有新质的岭南文化指引,使其成为广东再创新高、再创辉煌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创新岭南文化精神,必须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符合时代发展新潮流的文化价值融入岭南文化的血脉之中,通过立德铸魂的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岭南文化,为广东的发展铸造精神动力。特别是要摒弃急功近利、小富即安、不守规则的文化心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激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发挥出广东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的独特功能。同时,还要将熔铸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岭南文化影响港澳同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推进在“一国两制”下三地的繁荣发展。

(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岭南文化根脉

岭南文化的形成已有两千多年,其历史底蕴丰厚,对岭南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岭南文化的传承为基础。近年来,广东在加强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岭南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是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例如广州的“波罗诞”民俗文化节、广州珠村“乞巧”文化节、佛山武术、中山小榄菊花节、粤西的“龙母诞”、粤东的“妈祖诞”等等;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有些建成博物馆向群众开放。例如打捞出“南海一号”沉船,并花巨资建立博物馆对船体及其运载的物品进行保护,对南海神庙、陈氏书院、妈祖庙、冼夫人庙等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特别是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2009年粤剧进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广东就加大了对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珠江三角洲各地都加大了对粤剧的宣传推广力度,广州在2016年建成了粤剧艺术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对传承粤剧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州视察期间,专门前往粤剧艺术博物馆,对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重要指示,使粤剧这一岭南特色戏剧在全国的关注度和知名度迅速提升。

但目前广东在岭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岭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人才队伍仍显单薄,特别是粤东西北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从事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各方面原因,有不少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文物古迹得不到很好的修缮保护,一些传统技艺、传统戏曲面临失传的局面。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以保护岭南文化的根脉。特别是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海外流行文化的传入,使一些传统岭南文化受到挤压。政府除了加大力度保护岭南文化遗产之外,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岭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例如鼓励建立私人博物馆,展示和保护流落民间的各类文物;建立健全文化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类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研究;建立文化保护人才培养制度,为岭南文化传承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有关岭南文化保护的各类活动,让岭南文化入社区、进校园;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平台以及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开设特色岭南文化栏目,打造推广和传播岭南文化的平台,让传统岭南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开展对传统岭南文化保护的交流合作活动,例如开展三地文物交流展览,促进三地对粤剧的创作、表演、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合作;等等。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广东大刀阔斧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单位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力,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运营机制、实施重点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已建成省、市、县、乡镇、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层文化建设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普遍建成了农村“农家书屋”和城市“社区书屋”,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也基本形成。全省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群众开放,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各级展览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但是,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均衡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治国方略,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文化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岭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广东要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积极推进实施东西两翼文化扶持工程,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建设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项目,进一步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以多样、充足、便利的文化供给品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要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空间,打造独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还要不断探索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投入机制,共同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提速,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实力的重要指标,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也是文化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广东先后通过实施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广东经验。1996年就成立了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随后全省陆续组建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家庭期刊集团等各大传媒集团企业。2010年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要将广东打造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近年来,广东在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在2016年组建了全国首家全媒体文化企业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该企业集团着力发展“媒体、数据、交易”三大核心业务,打造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强大的财经媒体集团与金融资讯综合服务商。针对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态势,广东积极探索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重塑产业新格局。着力打造的“南方+”客户端2016年下载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1千万,“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所属21财经APP下载量超过4千万,稳居全国财经媒体客户端前列。”[3]2017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817亿元,占GDP比重为5.37%。[4]从广东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来看,广州、深圳发挥中心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引领辐射作用,打造“创意之城”、“设计之都”的龙头地位,突出发展了一批优势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珠三角其余各市集中发展创意设计、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设备制造等区域优势产业;粤东西北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提升广东的文化竞争力,彰显新时代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广东应加快推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方面融合,促进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广东已起草《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认定两批共14个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广州、深圳等市陆续出台推动产业融合等政策文件。未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高广东的文化竞争力,彰显岭南文化自信的力量。

(五)推动文化对外合作,展现开放兼容新胸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国要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就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以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岭南地区面临南海,素来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在两千多年的对外贸易中,岭南既广泛吸纳海外文化,也将自身文化传播至海外,使得岭南文化在海外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文化发展也循着开放的轨迹不断向外延伸,近年来,广东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并形成为广东文化发展的重要经验。2015年,广东制订《广东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对外文化贸易重点企业,搭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文化贸易平台。“2016年,广东文化产品进出口437.9亿美元,其中出口418.1亿美元,居全国榜首,实现贸易顺差398.3亿美元。全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出口体系,出口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出口企业和品牌,仅游戏业出口营收就达176亿元,出口的国家和地区100多个。”[3]广东还积极拓展新媒体在海外的应用,“目前UC浏览器服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50多个,海外用户超过1亿。”[3]

当前,广东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岭南文化中丰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资源,传承传播岭南文化,扩大岭南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影响,展现岭南文化开放兼容的新胸襟。把广东的文化产业融入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中,鼓励文化生产企业走出去,积极在海外建立文化生产和贸易的基地,更方便快捷地占领海外文化市场。积极利用以海上丝绸之路等具有跨国沟通优势的题材,逐步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面向海外市场的文化产品,例如音乐、舞蹈、影视剧、图书等等。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特别是以东南亚市场为目标的文化贸易服务,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对外文化贸易产业园区。

广东更要借着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的东风,充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人文湾区”建设。通过三地文化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差异发展格局,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新高地。加强粤港澳文艺精品、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一批湾区文化品牌,探索大湾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世界旅游目的地,形成彰显新时代岭南文化魅力的湾区文化产业带,使岭南文化借助大湾区窗口传播出去并影响世界。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林金华.广东:集群模式促文化产业腾飞[N].中国文化报,2010-05-20.

[3]王帆.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首破4000亿元连续14年居全国之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9-26.

[4]尹来.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居全国首位[N].南方都市报,2019-03-14.

2019-08-15

霍秀媚(1963-),女,广东广州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文化。

G03

A

1003-7462(2020)02-0124-07

10. 13977/j. cnki. lnxk. 2020. 02. 018

责任编辑:武晟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粤港澳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雨岭南
编读往来
不辞长作岭南人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