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2020-03-04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娇山湖小学施金龙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娇山湖小学 施金龙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还要借助语文学科的优势,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更深层次,体味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通过与作者和文本的近距离对话,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充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洗礼,从而达到语言技能与道德意识的共同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策略。
教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近几年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使我们明确了语文不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人文熏陶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与交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中文语感与思维,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与审美情趣熏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人类文化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洗礼,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端正的人格,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特别注重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使学生在增强语言技能的基础上,人文情怀、道德理念与品质习惯都得到有效提高。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是以文字为载体,蕴含语言品味与思想情感的学科,文质兼美的文本可以给学生思想情感上以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感染,在思想上更容易产生触动。但是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理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以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灌输道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语文课不同于思想与法治教育课,在教学中的思想与法治教育是以渗透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教师要把握好语文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学的度,把握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度,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有效渗透,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抓住德育契机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揭示文题。文章标题往往能直观地透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文本的主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标题捕捉丰富的信息,如文章的体裁、写作构思、文本的观点等。题目往往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对文本内容的凝练性提取。在语文教学中揭示文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有效地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位于北京的北郊,是清朝的著名建筑,经过了150年才竣工,面积为5200多亩,景观多达145处,园内的珍宝、稀世文物等价值连城,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体现我国人民智慧结晶的宏伟建筑却在1860年化为灰烬,现在只留下一片废墟。通过讲故事揭示课题,引入学习内容,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慢慢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得知这样美妙的建筑却被毁于一旦,必然激发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之情,从而增强学生热爱中华、不忘国耻的责任与使命感。
二、注重词句品味,培养德育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思想,能够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句、段、篇,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例如,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领悟与体味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与感激之情;通过理解“代价”一词,了解朝鲜亲人对志愿军的感激之情,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中,在枪林弹雨中,双方铸就了深厚的、血浓于水的情意。通过语言的品味达到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再如,学习《孔子拜师》时,课文中写道:“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以词语“终于”为切入点,体会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学生说曲阜到洛阳相距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表明了路途及野外生活的艰辛,说明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劳顿,“日夜兼程”说出了孔子不分昼夜地赶路,也表明了孔子求知的急切。因而,学生理解了“终于”一词的含义,孔子经过了千辛万苦,遭遇了许多困难,但是孔子在困难面前没有畏惧,最终还是到达了洛阳。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词,孔子求知若渴的情状便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了思想的触动与情感的影响。
三、注重人物形象分析,激发爱国情感
文章是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忧国爱民的动人故事,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牺牲了个人的生命,如“狼牙山五壮士”等,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用心感受英雄人物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会他们的英雄主义思想。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故事情节及英雄们献身的事迹材料,让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与反馈,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小雨来的语言动作及事迹,体会雨来的性格特点以及体现在他身上的勇敢、机智等品质。由句子“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进行理解品味,雨来这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深入理解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与敌斗争的决心与坚强意志,充分揭示了中国人民用生命保家卫国的决心。
四、注重情境创设,培养道德情操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情感可以产生熏陶的力量。实际上情感的产生往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情感体验,接受德育。教师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比如学习《火烧圆明园》时,因为圆明园的景观已不复存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来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对当初圆明园的景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借助文本插图及相关圆明园的图片资源,加深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再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影视片段,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圆明园被烧毁前的壮观美丽与被烧毁的原因与经过,从而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国泰民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五、强化朗读体验,在审美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精华段落及课文片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审美体验,既可以认识语言并体味语言的魅力,也可以在反复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及文本思想,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最能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小兴安岭优美的环境及丰富的物产,文章语言优美、句式工整。文本中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节奏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课文插图、多媒体,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用赞美欣赏的口吻,语气轻快,富有节奏地朗读,使学生眼前掠过一幅幅景色怡人的图画,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富有优秀品质与高贵思想的作者近距离对话,从而受到优秀文化思想的影响与熏陶,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