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德育策略研究
2020-03-04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 郁 强
一、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现状
(一)课堂互动中缺乏学生的思考和反馈
培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思维认知障碍,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新课标中也规定了特殊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性引领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由教师来全权把控课堂、代替学生思考和总结。
例如,在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问题时,教师给出“森林公园盖房子,每头大象运两堆树木,一堆中有10根木材”的案例,但是并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而是直接请学生回答“一头大象运几根木头?三头大象呢?”学生很难回答出来,于是教师按照教案继续讲解,引出了乘法算式,但是学生在进行应用题解答时不能做到有效延伸,换个数字和场景之后学生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着手解答。
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在特殊数学教育中学生生活化思考和反馈的缺失,教师虽然引入了有趣的案例,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仍然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特点。在没有利用德育原则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情况下,智障学生无法直接跨越到教师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上,学习会原地踏步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强调知识记忆而非逻辑分析
智障学生在记忆力、抽象认知上原本就存在缺陷,比起普通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上更加吃力,需要花费更久的思考时间。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节省备课和教学设计时间,仍然习惯性地进行灌输教育,对数学知识生搬硬套,不强调智障学生的数学理解过程就直接进行公式和规律的授课。
例如,教师在进行“二步计算式题”授课时,讲到算式中同时出现加号和减号这一情况,教师直接摆出运算规律,让学生快速记住规律并进行习题演练。学生A在计算42-2+3时先计算2+3然后再用42-5得出37的答案,教师批评学生A没有记牢公式,继续让学生A背诵运算规律,直到算出正确答案为止。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没有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教育参考,认为他们理解力差,于是干脆就直接讲授规律,不再开展精心的生活化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没有形成基于德育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智障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评价和行为具有偏向性
智障学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首先从导致智障的原因上就存在决定性差别,其次每个学生低智商行为的表现领域也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智力偏低,不能形成有效的、连贯的学习记忆,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却相对较好,而有些学生在行为、社交中存在障碍,但是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较强。总而言之,每个智障学生都是独特的,但是素质能力不高或者不细心的教师却容易产生主观的教学偏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学生A面对1.5元这个概念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注意力也不集中;而学生B则可以马上清晰地说出“一元零五角”的意义,并且用“将2元分为20份,1.5元就是15份”的小数思维来表达1.5元的含义。教师非常高兴,于是冷落了学生A,总是与能够快速回答问题的学生B进行互动,并且教师在进行小数与生活表达提问时,喜欢让班长、组长以及成绩好的学生优先回答问题。
教师偏爱班级中学习较好、智力更高的学生,这属于一种教学歧视,人为地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和学习上的打击。如果“为人师表”的教师都无法做到品德的高尚以及基本的平等待人,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发生扭曲,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在中高年级数学课堂中贯穿德育的方法
(一)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品德与社会交往能力
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行动上较为缓慢和迟钝,喜欢做一些无意义的刻板性重复动作,并且有些学生还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和障碍,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或忍受的行为无疑阻碍了智障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合作。但是班级中如果都是智商偏低的学生,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活动引导他们展开对话和交流,他们彼此之间通过适合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合作探索,共同寻找乐趣,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尊重、倾听、耐心的良好互助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要提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实现合理分配,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剪长方形、涂长方形”的制作和展示活动,增进小组内的情感联系。然后让学生在组内通过拼摆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形式来探讨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小组内动手、动脑、倾听、计算者齐上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和示范,讲授尊重、理解、交流的重要性。学生在小组探讨中构建起了有规律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了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通过数学德育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运用综合性的评价与引导方法
是否努力学习和成绩高低并非评价智障学生的最佳方法,由于身心障碍,他们的记忆和思维认知不足,本来就呈现出智力相对低下的情况,这并不是单纯靠努力就能弥补的,以成绩来评价智障学生更是一种另类的歧视和不公平。在国家倡导的德育理念中,“品德评价法”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品德认知的重要手段,而在培智教育中则具体体现为用综合性视角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纲要、中高年级数学培智课标、学生智力和行为发展进步等多个角度对智障学生进行综合考察,避免歧视,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以“年月日”教学为例,教师不是通过填写试卷考评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有些学生可以设计出自制日历,有些学生能够准确列举出生活中的节日和日期,比如写出“国庆节是10月1日”,有些学生则由不懂月份日期变化发展到能够利用指关节进行月份日期的叙述……种种进步和个性化的行为都可以成为加分的项目,学生的每一次蜕变都应该得到数学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在这种偏向德育的评价方法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学习数学的压力,而是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一种外部肯定,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通过多媒体视听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德育与美育是紧密相连的,而美的享受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依靠审美带来的视觉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极强感染力的情感德育模式。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培智教育带来了福音,培智教育的教师是在智力、行为、语言表达领域都达到正常以及优秀标准的人,无论如何精通教学研究和理论,在情感和表达上仍然会与智障学生有所不同,这种天然的隔膜可以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设计、优美起伏的音乐来彻底打破。因此,中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数学的美感,例如在教授“认识平面图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呈现色彩鲜艳的对称图形,比如三角形组成的飞舞蝴蝶、正方形堆成的美丽花园、圆形组成的月亮和太阳等,画面配以由远及近、弹出消失等交叉进行的动画转场,并且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通过视听得到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的直观印象,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借助榜样示范法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
缺乏主动性和生活信念是智障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由于能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受到来自外界的排挤或者指点后容易自卑而敏感,同时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以及生活经验较少,因此很难在头脑中独立、清晰地形成“理想、追求、目标、热爱”等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高年级数学则是一门以实际应用、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科,如果忽视对智障学生进行基本的德育,不从内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那么数学课对这些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培智数学课本中涉及“数学界的人物与历史”介绍板块,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励志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理想,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榜样的感染,认识到人生的选择和意义,从而树立起更加崇高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