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德育创新
2020-03-04甘肃省甘谷县武家河学校崔纪成
■甘肃省甘谷县武家河学校 崔纪成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重要推动力,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将德育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与创新,可以使德育落到实处。德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一名学生只有接受有效的品德教育,才有可能在美好品德的熏陶下,让自己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受限于学生特点与教育时间,如何保证德育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值得深入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时期的德育创新,尤其是致力于德育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现仅从语文课堂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文与德育相融的价值
(一)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近些年来,部分学生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这同如今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德育,从学科优势出发,克服上述问题,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符合教育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讲解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亦应让其中的德育因素展现出来,以便逐步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实际教学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改变这一问题,做好德育创新,可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这是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做法。
二、小学语文德育创新的角度
(一)在教材中发现德育契机
开展德育创新实践,课程学习至为关键,语文课堂恰恰可以成为基础教育和德育相融合的新阵地,而教材则是阵地的主体。我们观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发现它们在编排上通常都体现出了德育的有关内容,如热爱祖国、公民道德及社会公德等方面。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讨德育创新,完全可以以教材为契机,在备课时融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例如,当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时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所立下的宏伟志向在文章标题中直接呈现了出来,已经给了我们非常震撼的感受,学生可以充分注意到中华儿女的博大襟怀和远大抱负。教师可以从课题着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崛起”,并提出疑问:周恩来在少年时期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个思考过程中,为国家与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这正是教材带给我们的宝贵德育机会。
(二)在写作中渗透德育内容
写作是语文教学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其重要性当然是不可低估的。用文字形式进行语言表达,也就是用笔来说话,可以让学生的文化水准及德育修养得到充分体现,而表现的过程同样也是再教育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写作指导机会,渗透相关的德育内容。例如,当开展素材练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找到一些教育意义突出且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完成分析与练笔任务,作为提升小学生思想素质的基本方法。
(三)在活动中增加德育可能
语文的世界非常宽广,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学校内还是学校外,都可以使小学生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也同时表明,以课堂为中心又不拘泥于课堂的活动,可以为渗透德育知识、创新德育方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据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基本的德育引导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个性爱好等,组织其投入更为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去。例如,当学习完与革命英雄有关的文章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迹、烈士陵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小学语文德育创新的注意要点
(一)内容结合
对于想法单纯、思想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情感角度做出积极引领,通过创建生动情境的方式,让德育内容与语文基本内容顺利融合,体现出课本中原本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的东西。结合笔者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发现:信息化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动画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语文与德育结合效果,它能够让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真正走入文章意境中,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德育道理。例如,当教学一些和自然风光有关的写景类文章时,教师即可以运用这一教学理念,让自然风光呈现在多媒体场景中,望着屏幕上的美丽景色,学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他们将很快被美景所吸引。这样的做法,为结合语文内容和德育内容提供了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理感情。
(二)师生交流
所谓的师生交流,就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学生心理相接近。俗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如果想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德育的熏陶,教师就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课堂上利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美好德育情愫。此时,教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将仿佛春风化雨一般,成为学生德育思想启迪的钥匙,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主动接近,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对德育内容的感受状态中,逐步达到忘我的理想境界。例如,当学习《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想法里,母爱如水一样温柔,父爱像山一样厚重,但是作者记忆中的父爱,却仿佛载于小舟,飘入梦境,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中,教师需要注意和学生的距离,当远则远,当近则近,远则给学生自主感受的空间,近则要和学生进行深情的对话。在文章中,“父爱之舟”,一方面指姑爹的渔船,另一方面也用来形容父亲的爱,二者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了。就是这一只看似平常的小船,把“我”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也正是这一只看似平常的小船,承载着父亲那深切的期望与浓重的爱意。文章语言平凡、事情平凡,却由于父爱的伟大,显现出了非常高的精神价值。我们读过这篇文章,是否可以想到父亲对于自己的爱,就潜藏在我们平时不留意的小事中呢?这样的师生交流方式,让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德育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生活融入
将生活实践融入语文教学,用前者的德育实例感染学生与启发学生,将会对学生构建和谐人生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寓言故事,虽然都来源于生活,可是在升华后,便和生活有了一定距离,若教学方法失当,便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如果可以把课堂内容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生活融入课堂之中,或者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内,便会使德育效果变得更好。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学生往往只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却有一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如果能结合生活实践,则很容易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学生在自我情感方面认识到德育目标,接受了德育内容,认同了德育必要性,才会使德育创新更符合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分析语文篇章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应认真观察学生周边的生活点滴,使二者合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同时感悟和理解德育的方方面面。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根据现象做出推理判断,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离得较远,教师如果能把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引入课堂中,德育效果将更加理想。
综上,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恰逢其时,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德育和语文教育相融合的可能性,在二者融合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探索。小学生自身发展水平尚处在较低状态,因此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内容结合、师生交流、生活融入几项注意要点的实施,满足德育在教材、写作、生活等方面的创新要求,给小学生成长以更为积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