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2020-03-04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民族

■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叶 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囊括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有对家国的认同及仁爱之情,有对民族的坚守及使命担当,它是中华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在培养和弘扬家国情怀方面,教育事业责无旁贷。因此,本文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为切入点,旨在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让家国情怀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追溯民族学史,启迪自豪感

民族学史往深了说,就是要学生站在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追溯历史,体悟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学史的博大精深,还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聪明、勤劳与智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往浅了说,它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五千多年的民族奋斗史、文明发展史,同时,中华学史中充满了许多民族情感,有许多为中华民族振兴终身奋斗、不懈努力的突出事迹,能够激励与启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圆”这节数学知识时,需要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基本含义,明白圆周率是表达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一个富有价值的数值。那么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呢?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圆周率发展的历史,为学生介绍我国刘徽、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刘徽通过“割圆法”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祖冲之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追溯数学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与创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努力读书,更好地报效国家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展望未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学生从民族学史中构建起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现实意义与使命担当。

二、讲述名人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不仅关乎国、民族、家,它还落脚于在历史长河中传承文化血脉、弘扬中国精神的仁人志士以及他们以国为家的理想追求与奉献传承中。同样,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很多数学家的故事、优秀品质也蕴含着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值得学生去学习、传承和弘扬。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同时设计渗透环节,引导学生以名人故事审视自身,汲取精神力量,夯实价值坐标,推动个人更好地发展与成长。

例如,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认识数,学习计算,培养数感,教师就可以在适当的教学拓展环节为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名人故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曾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这种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质。

名人故事在教学中起的是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在了解和感悟名人故事的过程中,会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感受到其中蕴含家国情怀的号召力量,进而在见贤思齐中,在榜样示范下,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强化家国情怀的认知与认同,真正将家国情怀内化、积聚、沉淀于情感深处,外化、显现、落实于自觉行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树立远大理想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也启示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时候,既要重视情感基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也要引导学生将其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其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传承家国情怀,树立矢志报国的远大理想。

例如,教师可以立足于数学教材,开设一堂“寻找教材里的数学家”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教材知识内容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挖掘的数学知识点背后蕴藏的数学家故事和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数学成就,并交流自己的感悟。学生纷纷表示要向优秀的数学家学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展实践行动、树立远大理想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为理性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理想可以说是奋斗的标杆、进步的标尺,也是砥砺学生不断前行的旗帜和动力源泉。教师在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历史使命、责任担当紧密融合,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四、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坚强意志

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要带给学生心灵的感触,更应该是一种生命自觉和精神传承。这种生命自觉和精神传承的实现方式,一定程度上就在于让学生在体悟爱国情怀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的价值观,推动学生实现从依从到认同,再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质的转变与升华。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习题训练时,由于这节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些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出现错误,显得有些泄气和沮丧。教师可以就此进行德育,告诉学生遇到挫折和障碍时不要消极、沮丧或逃避,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视难关,战胜自我,以引导学生养成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正视挫折的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

传承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应该是学生的习惯与自觉,而不是教师的耳提面命与苦苦相劝。但如何能够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坚强意志呢?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也就是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不只是学生的持之以恒,同样也是教师的“久久为功”。

五、链接前沿科技,追寻强国梦想

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教育学生秉承使命、勇于担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目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链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前沿科技,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要面向未来,怀抱爱国之志,追寻强国梦想,赓续家国情怀,增长个人本领,勇于担当使命,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书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少年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学习数学离不开计算,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也会更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链接我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前沿科技,这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具有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链接这样的前沿科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与成就,并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知识,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担当责任,不断推动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开展具有针对性、多元性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除了文中探讨的追溯民族学史、讲述名人故事、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习惯以及链接前沿科技这几个方面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思考家国情怀教育的更多可行方法,真正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国情怀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那么,从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教师就要坚守家国情怀的教育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有灵魂、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真正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民族
我们的民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