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域下绘本翻译策略研究
2020-03-04孙婕
孙 婕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绘本翻译的发展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通过绘本阅读,儿童不仅可以听故事,还可以欣赏图画,了解文化知识和培养技能。绘本起源于西方,在刚刚引入我国时并没有得到认同,也许是读者已经习惯了通篇以文字为主的传统阅读模式,绘本这种新的形式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从2002年起,绘本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各大儿童出版社也加大了绘本出版的力度,绘本的种类日渐丰富。绘本的发展离不开各项绘本大奖的设立,二者相辅相成。我国各大儿童出版社为了顺应广大读者的需求,引进了大量知名绘本,如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圣诞老爸》《亲爱的大熊爸爸》;获得“凯迪克大奖”的《大卫、不可以》《野兽国》;获得“纽伯瑞大奖”的《市场街最后一站》《时间的皱纹》;获得“凯特格林威大奖”的《恐惧的大书》等优秀作品,为关注绘本阅读的读者指明了方向。
绘本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绘本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译者水平参差不齐,译著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这一领域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对绘本翻译理论进行论述的学者主要有彭懿、郝广才、方卫平等。他们相关的著作主要有:《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2008)、《好绘本如何好》(郝广才,2009)和《享受图画书》(方卫平,2012),但这些论述在翻译领域并未受到关注。在西方,Gillian Lathey,Angus Hyland,Evans Janet,David Lewis,Schwargz J.H.等在儿童绘本翻译、视觉语言研究等领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David Lewis认为绘本同时具有两种元素——图画和文字,二者关系既灵活又复杂。图画和文字通常同步呈现给读者,但读者往往吸收到不同的信息。图画信息相对于文字更为形象和细微,能够表达出语言之外的内涵,是文字的有益扩展和补充[1]。Riitta Oittinen分析了绘本翻译中图画和文字的关系和图画对翻译的影响。他认为绘本翻译中,图画和文字二者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图画能更直观地展示文字的情境,而文字则客观描述了图片[2]。国外学者对绘本翻译研究的结果各有不同,但都认为绘本中图片的作用不可忽视,图片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结果[3]。
二、语言顺应论
顺应原本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被作为一种语言研究视角是由语用学家Jef Verscheren于1978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由此产生。Verscheren认为,语用学是一个综合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应包括对各种活动中语言使用的分析,同时也需要关联该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传递、社会因素和心理认知过程。Verscheren的理论体现了语言顺应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语用学视角。
根据语言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断做选择的过程。这种语言选择并非停留在选词和造句本身,它既包括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也包括语言策略的优化。成功的交际过程应遵守合作原则并以顺应论为指导,言语双方在语言结构、语境和策略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由于语言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选择也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需要言语双方不断作出调整。
Verscheren认为语言顺应性主要有四个研究角度:(1)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含义较广,是指语言文字所处环境中的任何相关因素,包括上下文、文字的背景、社交维度和心智水平等。(2)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共同规定了顺应的范围。(3)动态顺应。动态顺应取决于话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合作原则和交际策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体现为心理动机,涉及顺应过程中诸多心理因素。到目前为止,顺应论已被广泛应用到语言学、语用学、翻译等多个领域,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三、绘本翻译中的顺应原则及翻译策略
由于儿童是绘本的主要读者,所以绘本的语言应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绘本语言应有趣、有吸引力和易读。针对绘本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顺应论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从语境关系顺应原则、读者顺应原则和动态顺应原则三方面入手,分析绘本翻译中应用的基本策略。
1.语境关系顺应原则——尊重和顺应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和心智发展
语境关系是指语言文字所处环境中的任何相关因素,通常包括上下文、文字的背景、社交维度和心智水平等。语境关联成分需要和文字本身相辅相成,相互顺应。儿童绘本中的语境关联主要涉及儿童读者的心智维度。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智是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基于吸收力而进行的创造性过程。蒙台梭利是用吸收性来描述儿童心智成长的最主要特征。儿童吸收性心智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儿童时期最需要正确的帮助。儿童的吸收力和认知能力强大,但创造力比较薄弱,在绘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为小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以便于儿童创造性心智的发展。
为顺应儿童的心智发展,绘本翻译需要贴近儿童语言风格、遵循儿童表达习惯,做到语言简练和清晰,但不能降低作品的质量。除此之外,形象生动是绘本的重要特质,语言简练、风趣幽默的绘本才能吸引儿童读者。译者可以利用重复词、拟声词、押韵等语言形式吸引儿童。例如漪然翻译的莫·威廉斯的小猪小象绘本《长鼻子折了》中的对话,当小猪看到小象鼻子折了之后问他事情的经过时,译者是这样翻译的:
Piggie: How did you break your trunk?你怎么会把鼻子给弄折了?
Gerald: It is a long crazy story.这是一个很长、很搞笑的故事。
Piggie: Tell it! 嗯?说说看!Tell it!快点儿说嘛!
此处,译者充分顺应儿童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并充分与译文相结合,一个着急了解情况的小猪形象生动地出现在了小读者面前。
同一个故事里面还有多处翻译特别有趣,译者很好地顺应了儿童心理,抓住了小读者的心。如:
Gerald: Then Hippo’s sister showed up!这时候,河马的老姐跳了出来!
Piggie: Hippo has a sister?河马还有个老姐啊?
Gerald: A big sister...这只河马姐姐是个大胖妞……
Piggie: Did she want a turn, too?她也想玩吗?
Gerald: Yes. 不止呢!She also wanted to play her piano!她还想弹钢琴!
想必小读者听到“河马姐姐是个大胖妞”的时候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2.读者顺应原则——顺应双重读者的需求
前文已经阐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绘本翻译理论,这些理论分析了绘本翻译中图画和文字的关系,图画的重要意义和其对翻译的影响。这些理论体现在绘本翻译时,翻译的内容不仅是文字,而是文字和图片的综合体。除了图画与文字或视觉元素的关系,绘本翻译还要注意“音”的效果。翻译家任溶溶、赵元任也强调绘本文字应该生动、形象、具体,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研究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译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叠声词、拟声词和感叹词,达到了用语言吸引儿童的效果。例如任溶溶翻译的《咕噜牛》开头这样写道:
A mouse took a stroll through the deep dark wood.一只小老鼠,叽布叽布,在密林深处溜达。
A fox saw the mouse and the mouse looked good.一只小狐狸看到他,馋得口水直滴答。
“Where are you going to, little brown mouse?”“亲爱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儿啊?”
“Come and have lunch in my underground house.”“进来吃顿饭吧,树底下就是我的家。”
“It’s terribly kind of you, Fox, but no...”“哦,狐狸,你太客气啦!但是很抱歉……”
“I’m going to have lunch with a gruffalo.”“咕噜牛约我来吃饭,一会儿就见面。”
译文添加了拟声词、叠声词“叽布叽布”,还增加了“馋得口水直滴答”生动描绘出了两只小动物的形象。原文的 “wood”和“good”,“mouse”和“house”,“no”和“gruffalo”押韵,译者还巧妙地译为“溜达”和“滴答”,同时调整语序以“啊”和“家”,“抱歉”和“见面”结尾,使得译文人物形象生动,文字押韵,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绘本翻译要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儿童还不够,因为绘本往往有双重读者,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父母会为孩子朗读绘本所描述的故事。绘本的接受者是儿童,但真正选择、购买和朗读绘本的是父母。译者需要考虑小读者的父母并不意味着绘本翻译要贴近成人视角,而是需要考虑一些相关因素。例如父母会在潜意识中考虑视觉因素,进而倾向于选择字体大小适读,形式变化多样,标点符号和断句合理的绘本。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词汇易读易记,更易受到双重读者的青睐。Gillian Lathey在分析翻译家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时发现,由于考虑到了绘本中“音”的重要性和父母给孩子读绘本的实际需要,某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将译文记录在录音机里,然后再将录下来的内容写下来并作修改[4]。
3.动态顺应原则——图与文的动态平衡
动态顺应原则是在交际原则和交际策略协商过程中的运作,根据这一原则,译者要顺应儿童听、看绘本的同步吸收信息过程,平衡文字与图片的关系。在绘本翻译中,译者应考虑实现译文和图画同等的阅读效果,因为相对于文字符号,图画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一点来看,译文不一定要绝对忠实于原文,但一定要准确传达图画信息和图文关系,因为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是在图画中探寻和获取信息的。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在充分考虑图画信息重要性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取舍。例如在《戴高帽子的猫》中:
“That is good.” said the fish.“这下好了”小鱼儿说。
He has gone away. Yes. 他是走了,这倒没错。
But your mother will come. 可是你们的妈妈就要回来了。
She will find this big mess! 她会发现家里一片乱糟糟!
And this mess is SO big 乱得一塌糊涂,
And SO deep and SO tall, 乱得不可开交!
We can not pick it up. 我们不可能收拾好!
There is no way at all. 根本不可能办到!
这段话是描写戴高帽子的猫把家里弄乱后离开,图片中小主人看着家里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如果把原文“this mess is so big and so deep and so tall”直接翻译成这片混乱又大又深又高,儿童会很难理解,译者巧妙地用“乱得一塌糊涂,乱得不可开交”。音律有节奏,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图画信息,符合动态顺应原则。
四、结论
基于语言顺应论,儿童绘本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应用于儿童绘本翻译的基本原则有语境关系顺应角度上的趣味性原则、读者顺应角度上的文字艺术性原则和动态顺应角度上的图文一致性原则。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绘本翻译的基本策略则有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智发展、顺应儿童和朗读者的双重需求和顺应图文的合理平衡三个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