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2020-03-04谢睿
谢 睿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广东 湛江 524022)
德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实现最佳育人效果的关键路径。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叛逆心理等多种挑战。传统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价值导向均以“成绩”“高考”为目标,对德育缺乏应有关注,尤其在微时代环境下,高中德育面临新的挑战。“人才培养德为本”,在微时代要聚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德育工作融入高中学生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之中,要充分发挥智慧技术的推动优势,科学整合德育资源,倾听学生心声,优化德育工作形式,凝练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构建微时代全新的高中德育体系。
一、微时代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受以升学率为中心、考试为主等理念的影响,高中德育工作成为学生培养体系中一项孤立、辅助乃至“附属”性工作。高中德育工作缺乏有效交流和高效互动,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微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类型更加复杂、信息传播过程把控难度大、沟通交流途径更加隐蔽,高中德育工作处于“瓶颈期”,影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均衡发展。
1.德育工作内容空洞,创新性不足
微时代环境下,德育工作出现诸多新变化,要求以更灵活的德育形式,满足学生的多元诉求。但传统的德育工作以说教为主,创新性不足,使德育“浮于”学生培养表面,影响了德育质量。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较为空洞或陈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德育是触及学生内心,从思想根源影响学生的教育活动,其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认可程度。
第二,德育工作缺乏应有的“微”创新。一方面,德育工作缺乏与高中各年级之间的有效匹配,德育工作方式缺乏年级差异性;另一方面,德育工作具体使用的方法、形式未能契合微时代的特征,缺少方法上的创新。
2.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思维特点、微时代成长环境的充分融合,德育实效性不强。
第一,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融合不够,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深度与实效。目前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之间呈现“割裂”关系,两者之间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未能有效利用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协同性”不足。
第二,未能将德育工作纳入学生培养考核体系之中,片面的“成绩导向”考核机制影响了学生德育境界的有效提升。
第三,未能将微时代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与高中德育工作相结合,缺乏对学生德育状况的持续、动态关注,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科学全面评价[1]。
3.德育工作沟通不畅,影响力匮乏
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需要从学生的内心视角来解读其精神内在需求和心理诉求。因此,师生互动、沟通状况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质量。但传统高中德育工作中,由于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和沟通平台,影响了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师生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目前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成长问题时,多依赖“询问式”途径,不仅影响了学生反馈问题的积极性,也难以触及问题实质。
第二,学生缺乏真心倾诉的平台,德育工作难以触及学生内心。因此,提高互动质量,需要为学生设置私密性强、分享积极性高的沟通平台。
第三,教师对微时代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变化了解不够。微时代,德育工作从传统的“权威式”“指令式”转化为“对话式”“交流式”的全新形态,教师要重新定义德育工作思路,寻找能够浸入学生心田的德育工作语言。
4.德育工作力量不强,生活化不够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使用的资源内容过于单调,缺乏对传统文化、时代内容的有效融入,未能将生活化素材及时转化为鲜活的德育内容。一方面,德育工作与微时代融合不足;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与家长、社会联动乏力。在传统德育工作中,家长仅参与家长会,多数家长对学生的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充分了解。此外,德育工作缺少生活化的素材。目前在德育工作中,未能将高中生关注的时代热点融入其中,影响了学生对德育的价值认知[2]。比如,关于“校园贷”“网络诈骗”等知识,多数教师仅会在涉及相关素材时予以介绍,未能对此类问题形成有关“拜金主义”“网络犯罪”等专题德育讲解,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微时代高中德育体系构建路径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的最佳时期。在融合媒体传播环境下,微平台为高中德育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和丰富的传播资源,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微平台资源复杂、传播无序,加上一些不良信息,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造成负面引导。为此,要确立以德育人方针,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整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德育体系。
1.创新德育理念,诠释德育“微”思维
为更好地适应微时代环境下高中学生培养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微平台的应用优势,倾听学生心声,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为高中学生有效培养探寻新的路径。要从横向、纵向视角出发重构德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第一,立足德育内容,实现“横向启迪”。根据高中德育需要,借助微平台和微资源,从多个途径、多种视角出发,完善德育路径,创新高中德育工作理念,搭建高效传播、内容丰富的立体化、多维度德育平台,对高中学生进行“横向启迪”。要充分利用班会、班级阵地、家长会和校园活动等多种德育路径,使学生思想理念、道德境界得到全方位提升。
第二,分年级开展德育工作,实现“纵向引领”。要根据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承受能力和应试压力等多种因素,分年级构建德育体系,对学生成长进行“纵向引领”,通过构建“横纵融合”的高中德育体系,塑造生活化的德育思维,充实高中德育素材,为高质量开展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塑德育模式,构建德育“微”体系
在微时代环境下,无论是“00后”学生群体的全新思维特点,还是高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都出现了新变化,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行为规范。为此,要结合微时代变化,重塑德育工作模式。
第一,要树立“大德育”理念,将德育融入高中学科教学体系,尤其要发挥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教学启迪作用,将知识教学与德育工作全面融合[3]。
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要重视德育在学生思想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相结合的全新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将自律意识与校纪校规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有效规范个人行为。
第三,要结合微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对学生的德育情况及评价结论进行动态收集,构建学生成长德育数字档案,对学生成长状况作出科学、全面评价。
第四,要在建设“德育课堂”的同时,利用微时代“微信平台”“学习强国”等音频视频资源,开发“沉浸式德育”课件,提升德育体系的交互性与鲜活性。
3.重视师生互动,夯实德育“微”动力
高中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教师的“标杆”作用,为学生提供规范行为指引,“破解”德育难题。通过学生与教师“深度交流”“有效沟通”,实现最佳德育效果。
第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是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的核心力量。要创新德育方法,充分挖掘德育“微资源”,做好个人表率,搭建具有微特征的立体化德育课堂,形成具有微时代特色的高中德育体系,充分履行好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二,要注重发挥微时代优势,完善师生沟通与情感交流。针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的“私密性”问题,利用微软件和微平台为学生构建反馈个人疑问的私密沟通途径,使学生将个人疑惑及时传递给教师,便于教师解决问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塑造校园德育品牌,组织开展有内涵、有实效的德育“微活动”,扎实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将“德育为本”理念全面融入教学各环节,将办“有温度”“负责任”的教育作为学校使命,打造一支有道德、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德育仁爱之心,细心观察和体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加强高中德育工作力量。
第四,掌握微时代高中德育新变化,提升德育工作技能。高中德育工作者要从微时代环境下学生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事件出发,通过精选德育素材、充实德育理论,完善德育体系,采取主题演讲、课件制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德育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4.优化德育资源,充实德育“微”生活
微时代构建高中德育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微技术与微平台的资源优势,挖掘生活中能有效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的资源素材,消除德育素材的空洞性,推进学生思想引导与生活化感知,实现全面融合。
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收集、精选生活化德育素材,补充德育知识。微时代,各种正能量事件、热点新闻得到广泛传播,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德育事件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鲜活的故事中得到精神升华和情感激励。比如,将“中国机长”事件引入德育之中,将历届“感动中国”的视频资源应用到德育工作中,使学生在观看新闻视频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升华思想。
第二,组织开展主题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通过组织“学雷锋”“国旗下演讲”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比如,组织学生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厚植爱国情怀。
第三,积极推进家校联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德育体系,充实德育力量[4]。要为学生亲近自然提供机会,通过与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组织开展校外研学活动,磨炼学生意志,使学生养成互助互爱、热爱家乡的良好情怀。针对部分高中生即将成年,学校要组织“成人礼”,通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
面对微时代环境下高中学生思想特征、沟通方式的全新变化,要充分认识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独特价值,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理念进行全流程管理和动态化考核。要从丰富德育内容、弥补德育短板出发,遵循高中学生成长规律,将德育工作与知识教育、与微时代思想传播特征相融合,从创新理念、优化模式、倾听诉求和生活融入等全方位视角出发,探索高中德育工作新思路,为高中生健康成长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