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倡导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辨性

2020-03-04福建省晋江市慎中实验学校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细品思辨性太守

福建省晋江市慎中实验学校/

思辨性阅读是众多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一个“思”字,通过认真思、不断思、反复思来获取真知,达到问题的真正解决。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极力倡导和推动思辨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在与作者交流、与作品对话过程中,学会独立地思考,理性地分析,辩证地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要展开思辨的翅膀,使思辨飞得更高更远,既要充分尊重文本的原意,又要植入个人的思辨元素;既要懂得欣赏文本的精妙之处,又要具有个人的判断能力,敢于提出个人观点和质疑,敢于挑战文本。

一、摆脱文本理解模式展开思辨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一个很深的感触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章在经历了反复的教学借鉴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解读思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新的解读、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更不用说对其提出与时俱进的反驳。因此,就使人们对经典文章形成了一种思考上的“偏见”。事实上,“温故而知新”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这条原则,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对文本内容做出新的解读、新的思考、新的理解,甚至大胆质疑反驳,而不能停留于陈旧的、“僵硬”的、落后的理解模式上。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其中,“监狱”是指在德国统治下社会暗无天日,而“钥匙”是指获得自由的路径。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怎么可能拿到监狱的钥匙? 所以,对此可以延伸理解为人们对“自由”、对前途、对未来的希望感到十分渺茫与迷茫。为此,要经常引导学生在思考、理解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这就好比上文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很难解读出文本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但如果从监狱的周界围墙牢不可破,还是有许多人千方百计想逃却至死也逃不出去,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老百姓的处境了。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放开思考,不要担心错误、顾忌错误。只有在不断思考、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才能使思辨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真正的提升。

二、抓住文本问题要点进行思辨

开展思辨性阅读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对它的态度也并非“捡到篮子都是菜”。开展思辨应有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就是所提供的文本里必须含有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而且经过思辨必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有助于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情怀。换个角度说,就是要在蕴含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兼具广阔的思辨空间和一定程度的回旋余地。基于这一认识,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本着为学生能够更好发展的理念,经常有意识地通过对文本价值的反复思考,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思考、值得辨析、值得探究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促进学生养成用思辨的态度阅读文本的习惯。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这篇游记是他散文作品中最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经典佳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不仅含蓄地表达了其因改革失败被贬居山林的凄苦处境和愤懑心情,而且更抒发了其对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和辛酸无奈。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作者为什么要通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详细描述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为什么对潭中景象只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几笔,为什么这寥寥几笔却又极其准确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特别是“空游无所依”这五个字的意境之深邃,实在令人叫绝。因为,这虽说是鱼儿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依靠,但从深层理解则是指作者自己被贬后对人性的思考,等等。经过笔者的这一点拨,学生的思辨思路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思辨过程中也就游刃有余了。

三、深入文本细节进行思辨

俗话说得好,“细节造就完美”。想要开展高质量的思辨性阅读、构筑语文教学高度,就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细品。只有细读、细品,才能从更高的站位上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判断,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文本进行辨析和质疑,才能从更宽的视野上发现文本的弦外之音。否则,凭空思辨只能是闭着眼睛空发议论,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要高质量地开展思辨性阅读,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细读,理解含义,细品并体会情感,把握主旨。也就是说,思辨性阅读需要紧紧抓住文本细节进行深度研读和阐释,需要对文本的细节进行认真揣摩和理解。

例如,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此文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质皆美、别具一格的上乘之作。全文突出一个“醉”字,并通过“林壑幽美、临溪而渔、觥筹交错、泉香酒洌”等描述“太守宴”和谐热闹的场景,来抒发太守既陶醉于山水之乐,又沉醉于与客同乐。但是,如果抽丝剥茧读下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难发现太守与同行人不一样的境界与情怀,其之乐是在与民同乐,同行人之乐是单为自己乐。因为,没有人知道作者由于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贬到滁州的孤独之感,其之乐是将一腔情愫寄寓在清风明月间。所以,太守的“乐”不是一个简单的乐,更不是一个普通的乐,而是一个充满五味杂陈的“乐”。在对此文进行思辨性阅读时,就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细品、对其中细节进行深研深究,拓宽学生的思辨之路。

总之,在当今语文教育界,思辨性阅读是广受关注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理性人格和激发学生发展核心思维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应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反思,找准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向。在日常阅读思辨训练中,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使思辨性阅读教学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高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细品思辨性太守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让子弹飞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Take Art Slow 放慢脚步,细品艺术
细品美国F—35B“闪电”Ⅱ隐身战斗机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细品深读方可走进文本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