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和Auto PBSC程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评价
2020-03-04杨楠王艺媛黄晓燕赵小丽张晓晶张晓萍
杨楠 王艺媛 黄晓燕 赵小丽 张晓晶 张晓萍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73000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 plantation,PBSCT)因其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冻存方便,安全性高[1-2],移植后患者免疫和造血系统功能重建较快,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低,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3-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BSC)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PBSCT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不同血细胞分离机PBSC采集效果的报道较多,但对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和Auto PBSC程序采集效果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回顾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两种采集程序对66例患者进行149次PBHSC采集,对采集效果、采集前后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和采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估,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利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和Auto PBSC程序采集我院血液科患者外周血自体干细胞66例(共149人次),年龄17~66岁,平均(43.5±9.19)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 yeloma,MM)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2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5例。按照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程序的不同分为Auto PBSC组和MNC PBSC组。两种采集程序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种采集程序患者临床特征
1.2 采集前准备 患者化疗结束后每日检测血常规,当白细胞计数(WBC)下降至最低点后每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μg/(kg·d),连续5d动员造血干细胞,当WBC达到2~5×1010/L后开始采集PBHSC,具体情况遵循医嘱。
1.3 采集方法 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以下简称Auto程序),COBE Spectra MNC程序(以下简称MNC程序)。不同程序的采集方法按照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仪器完成初始化管路预冲后根据患/供者性别、身高、体重、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淋巴及单核细胞比例等参数进行分离机不同程序参数的设置。其中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收获量为3~5mL,追赶量为3~5mL,最终产物体积=(收获量+追赶量)×收获次数;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基本步骤同Auto PBSC程序,但需要通过目测比色法调节血浆泵的流速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最终产物体积=采集界面建立后至总循环血量结束所需时间对应的毫升数。一般均连续采集2~3次,以达到预期PBSC为准。所有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计数(MNC)数大于4×108/kg为达标,停止继续采集。
患者一般采取双侧肘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闭合双针连续循环通路,部分患者采取深静脉置管建立循环通路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前患者均给予口服10%葡萄糖酸钙20mL或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防止枸橼酸钠引起的低钙反应,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以及手口麻木情况,根据患者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1.4 观察指标 全血处理量、采集时间、抗凝剂用量、采集前后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信息和临床特征应用描述性统计进行总结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序对PBHSC采集结果的影响 Auto程序与MNC程序相比,两者总循环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Auto程序采集结束后,采集物体积比使用MNC程序减小约5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剂用量比使用MNC程序增加约3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时间比使用MNC程序增加约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物MNC数比使用MNC程序减少约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不同程序采集干细胞后患者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所有患者每次PBSC采集结束后监测血常规。两种程序采集结束后,与正常血常规相比,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均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均小幅度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HCT)均小幅度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均有所降低,但Auto程序采集后PLT的降低程度小于MNC程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LY)均小幅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均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不同程序采集效果
表3 不同程序采集结束后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值
2.3 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66例患者在PBSC采集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5例出现程度不一的低钙反应,表现为口唇、面部麻木,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均顺利采集完成。两种采集程序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采集物中的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和CD34+细胞计数是判断采集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有研究表明,CD34+细胞的计数受流式细胞仪操作人员和不同检测机构检测水平的影响较大,对同一样本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5]。因此,本研究中主要以单个核细胞计数MNC是否达标作为采集结束的标志。目前临床上用于采集PBSC的血细胞分离机主要有COBE Spectra、Spectra Optia、Baxter CS3000和Haemonetics MCS+[6],而国内目前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最为常见。有研究表明不同血细胞分离机对PBSC的采集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7-8]。目前对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PBHSC的采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血常规部分指标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6例患者149次PBSC的采集效果。结果显示:在采集效果方面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Auto程序与MNC程序在PBHSC的采集过程中,两者的血液总循环量基本在12500mL左右,无显著性差异。但Auto程序采集后相比MNC程序,终产物体积减小约53.1%;抗凝剂用量增加约30.1%;采集时间延长约15.5%;MNC数减少约15.0%,这与曾丰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单从采集效果方面来看,MNC程序抗凝剂用量少,可以减少患者因枸橼酸盐引起低钙反应的概率;采集时间较短,可以减少患者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采集而引起的肌肉酸痛或烦躁焦虑等情况;MNC计数较多,增加了PBSC采集的有效率,减少了因采集量不够而继续采集的频率;终产物体积虽然是Auto程序采集后体积的两倍,但是我科在冻存干细胞过程中采用低温离心浓缩技术,去除了多余的血浆,两种采集程序采集的PBSC经过离心浓缩后终体积只与MNC计数相关。MNC程序采集后经过低温离心完全可以避免因冻存剂(二甲基亚砜)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因此,从PBSC的采集效果来看,MNC程序要优于Auto程序,但是需要工作人员目测比色,随时调节血浆泵流速控制采集效果,对采集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
从对患者血常规部分指标的影响来看:采用Auto程序和MNC程序采集结束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小幅度升高,血红蛋白小幅度减少,红细胞压积小幅度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小幅度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小幅度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采集程序在采集和回输过程中红细胞没有明显的损失,在后续采集过程中,参数WBC、Hb、HCT、LY和NEUT的设置没有大幅度的波动,采集结果相对稳定。但使用MNC程序采集后,患者PLT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Auto程序,血小板丢失率高,表明Auto程序更适合于采集血小板较低患者的PBSC,可以避免因血小板的过度丢失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威胁患者生命。
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来看:66例患者在PBSC采集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少数患者出现的低钙反应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均能够顺利完成采集,两种采集程序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血液科患者多数为贫血或血小板计数低,因此在选择管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血小板的计数的高低、患者可能耐受的采集时间以及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采集程序,在保证采集效果和患者安全的条件下,优化采集次数,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为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采集程序,以达到最佳采集结果。本研究不足是病例数据较少,还需要我们收集更多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为优化PBSC的采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