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拖延症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0-03-04王鑫渝袁巧玲

科学咨询 2020年35期
关键词:尝试群体大学生

王鑫渝 袁巧玲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言

拖延是以牺牲长期目标为代价而推迟预期任务的行为倾向,最初无害的拖延可能会变成一种持续性的行为模式,造成自动推迟重要任务。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是自我调节失败的一种状态,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且大量的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冲击不断增强,使得他们在完成学业和相关任务方面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不相适应的拖延现象。当个体的“拖延”导致自己出现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开始不断自责,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时,“拖延症”便产生了。

本文意在调查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现状及问题成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随机发放问卷105份,全部回收,剔除5份无效问卷,共计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95.2%。同时,本文选取了5名大学生开展访谈,进行深入探析。

二、调查现状分析

(一)拖延症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

调查发现约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明显的拖延症,大部分同学认为拖延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最普遍的现象。拖延人群的共性是面对接二连三的课业,仍然保持散漫、拖拉的状态,把时间耗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例如玩手游、逛淘宝、追剧等。即使心里不断告诉自己应该开始行动了,但依旧是等等再说。访谈中,有学生认为拖延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有时在任务截止的前一天,可以灵感爆棚一气呵成。然而这一类现象只适合简单的任务,若是复杂的需要长时间投入的任务,则是越拖延越难完成。

(二)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表现多样化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大多表现在学业方面,如课程报告、论文写作等,占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比例。有17%的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拖延现象,有6%的大学生在社团工作中有拖延,另有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存在拖延现象(见表2-2)。访谈中有同学表示,自己有时在一日三顿的用餐时间上也会存在拖延,尤其是当某一个半天没有课程安排时,吃饭时间会大大推迟甚至不吃饭。

表2-1 拖延行为的表现方面

(三)大部分学生想要改变拖延行为

面对拖延症,不少同学表示想要改变自己。在问到“是否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时,有42%的同学选择了“想尝试但无法付诸行动”,有32%的同学选择尝试过一些,但是失败了。深入访谈后得知,这部分同学会凭借一时的热情改变自己,但不长久,一段时间打满鸡血按时完成任务,然后就会松懈下来,难以持续坚持。有13%的同学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比如找别人监督、改变环境、建立奖励机制等。另有15%的受访者选择了“没有尝试过,等以后再说”,他们认为拖延是一种天生的特性,很难改变,见表2-1。

表2-2 尝试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的选择

三、大学生拖延症的成因

(一)过度追求完美,逃避失败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出于对自己的高要求,总希望自己能做好每件事。对他们而言拖延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败,他们认为:如果最后把事情做得质量不佳,还不如直接不做。即使心里很清楚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但这种固化的完美主义的处事原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将本应该做的任务一拖再拖。拖延成为他们逃避失败的一种选择,尤其在任务本身就有很大难度时,内心的恐惧会被无限放大,每每想到自己还有这项任务,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不情愿[1]。调查发现,超过80%的同学会在任务较难且自己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产生拖延行为,见表3-1。对待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任务,绝大部分同学都不会产生拖延,只有3%的同学会继续表现出拖延行为,见表3-2。

表3-1 面对一项较难的任务,觉得自己没准备好时,你会产生拖延行为吗?

表3-2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你不会拖延吗?

(二)对未来的错误判断

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当收到任务时会有两个选项:一是现在就做,二是留到明天再做。当时总觉得现在没有状态,明天会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然而往往会忽略明天的不确定性,比例又有新的任务分配下来。因此很容易将任务越积越多,最后完成时也是手忙脚乱,不讲质量只求交差。这种对未来的不正确判断体现为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明天的精力会比现在更旺盛,专注力比现在更强,机会比现在更多,因此将任务留到明天去做不会有问题。出于这种判断,拖延就找到了内心的自洽,变得理所当然。

(三)无法合理地安排时间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瞬间摆脱了之前的高压式应试教育,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也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使得很多学生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当问及“从何时开始有拖延行为”时,约64%的同学选择了“进入大学后的突然放松”(见表3-3)。不知道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缺乏合理安排主次任务的能力,使得许多行动一拖再拖。访谈中,一名大一学生吐槽自己的生活很无聊,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寝室,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与此同时她又经常熬夜做作业。清醒的时候常常感觉学不进去,总是拖到快到截止时间了,才会磨磨蹭蹭开始,此时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做。她表示自己内心很清楚这样的状态不好,可就是改不掉。

表3-3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做事拖延症的情况发生

对于合理安排时间,我们设置了“无论事大事小都会做好时间规划”的提问,仅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的占37%,“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别为41%和12%(见表3-4)。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存在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那么拖延就会成为常态,做事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表3-4 无论事大事小都会做好时间规划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之迅速,信息量之大使得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访谈发现,有同学打开电脑时原本只想查找资料,搜索框里跳出了当天的爆炸性新闻事件,忍不住点进去看看,一晃过去了很久。之后系统里的小管家上线,贴心地提醒你“工作挺长时间了,休息一下吧”。有时打开社交软件只想回复一条消息就继续学习,没想到越聊越嗨,把要做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同辈群体交往最为频繁。从早上起床到晚间休息,身边几乎都是同龄人,决策和行动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你的xxx作业写完了吗?”“没呢,不是还有一段时间才交嘛”。一旦听到这样的回答,想着自己不是一个人,大家都一样,就会心安理得地拖延下来。当然,同辈群体间也不完全是不良影响,调查显示,占8成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见表3-5)。

表3-5 你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

四、大学生克服拖延症的对策

(一)从易到难,给任务排序

改变拖延症,从学会任务排序管理着手,由易而难,从简单的开始,一方面给自己增强信心,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避免自己面对难题时束手无策,打退堂鼓[2]。大学生应学会把“杂乱无章”变成“井然有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完成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从“零”起步,才能有“一”的收获。

(二)改变心态,转移关注点

克服恐惧心态,首先要明白大部分任务都没有那么难,当面对较难的任务时,要及时自我调节,把专注点放在“我会一步一步去完成”上。过度的恐慌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会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其次,学会拆分任务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当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某一个大的任务时,可以计划框架,分解成几个步骤逐一完成。

(三)规划时间,明确任务

事实证明,并不是花费的时间越多,质量就越高,而是看有效利用的时间究竟有多少。要克服拖延症,就需要制定明确的计划表,一天一天分别需要做什么,每天的执行情况如何,都在表格中列出,每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如此一步步完成。

(四)坚持打卡,注重每天的积累

克服拖延症,还需要注重每一天的日积月累,哪怕今天只能做一点点,坚持半小时,也不要放弃,形成一种每天打卡的习惯。在打卡的过程中,任务在逐步减少,成效在逐步累积,大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如此积少成多,习惯成自然,就能逐步改变拖延。对于一些决心较大的同学,还应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小事容易完成,大事就会容易分解成小事来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拖延症”的原因复杂多样化,不是短期就形成的结果,因此要纠正过来也并非易事。人人都要行动起来,争做“拖延症”抗体,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积累和发展阶段,更要及时纠正拖延,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尝试群体大学生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