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
2020-03-04于小红
于小红
(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危急,且进展迅速,若没有及时对患者抢救则可能导致其死亡。常规急诊护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可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为分析其应用效果而展开比照研究,现做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于2017年7月~2020年4月纳入80例观察对象,均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于上述时间段在本医院接受抢救,结合随机抽签结果将所有对象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5岁,平均(57.86±6.21)岁。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58.21±6.18)岁。上述相关资料比照,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相关检查、器材准备、静脉通道建立、体征监测、吸氧、交接等,所有工作均在医嘱下完成。
实验组患者则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1)对院前抢救优化,在接到急诊请求后,5分钟内准备好所需的器材与药品并出发;出诊期间,主动和患者或其家属交流,通过电话指导其进行简单抢救并稳定患者情绪;到达现场后要立刻评估患者病情,静脉通道建立并吸氧;将患者转运到急救车中,告知医院提前做好相关准备。(2)对判断流程优化,对患者的病情及发展评估,于半分钟内完成,同时进行心电监护与心电检查。(3)对抢救流程优化,患者进入抢救室后,于2分钟内了解其体征情况,于5分钟内完成静脉通道与心电图建立。(4)对交接流程优化,抢救完成前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在抢救结束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期间做好对患者体征的密切观察与保暖措施;和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将患者的详细信息、病情与抢救情况告知病房护理人员,完成交接单填写。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各项抢救流程所用时间,计算平均时间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定量资料采用的检验方法是t检验,描述方式是(±s)。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是P<0.05。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流程所用时间见表1,实验组患者均更低,有很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流程所用时间及差异(±s,分钟)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流程所用时间及差异(±s,分钟)
组别 例数 诊断用时 输液通道用时 心电图用时 抢救用时对照组 40 2.70±0.51 6.98±1.18 7.97±1.38 56.56±5.79实验组 40 1.44±0.36 4.54±0.81 4.32±0.61 39.48±4.14 t-- 12.7654 10.7821 15.2999 15.1764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出汗、胸痛(压榨性)、烦躁不安、恐惧感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咳嗽、腹胀、恶心等症状,损害患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导致其出现心源性休克、附壁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增加,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病情危急,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抢救,抢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配合十分重要。以往临床主要应用常规急诊护理,其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缺少目的性,护理人员多依照医嘱进行相关操作,过于被动且缺乏规范性,使得护理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抢救工作[2]。基于此笔者认为可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其能够对急诊护理的各项流程进行优化,使诊断、建立静脉通道、建立心电图、交接等流程更加高效,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且分工明确,主动性更强且更加规范,能够快速完成相关准备,使各项急诊流程所用时间缩短,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使其能够及时接受抢救,减低其死亡率[3]。为分析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笔者进行比照研究,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各抢救流程所用时间进行比照,提示实验组患者更短,有很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与钟超[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可起到缩短抢救流程所用时间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具有理想效果,能够缩短抢救流程用时,使急救效率提高,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应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