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平之战与高平骷髅王庙相关问题研究

2020-03-03岳莉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平

岳莉培

摘 要:长平之战是冷兵器时期最大的围歼战,其胜负结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长平之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影响很深,从唐玄宗亲祭省冤谷,宋金官员数次效仿,至明清官民结合在谷口村建立骷髅王庙进行春秋庙祭,这些均是后人对这场战争的追溯与反思。文章在对长平之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当地由战争形成的祭祀文化和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高平;长平之战;骷髅王庙

公元前376年,三分晋国而崛起的诸侯国韩、赵、魏废晋国国君,将其迁至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西城村一带),这便是晋城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

1 长平之战简述

战国后叶出现了天下大一统的发展趋势,秦昭襄王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采取谋士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纵横捭阖。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发动了对韩之战,攻取了韩国的野王,切断韩上党(晋城、长治一部分)同都城郑的联系,使上党地区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为了达到韩、赵两国联合抗秦的目的,决定向赵孝成王献地。

权衡利弊后,赵王接收了韩地上党,并遣名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协守上党。秦军随后由王龁带领从都城咸阳发兵,抵少水(沁河)西岸,扎下营寨南北布防。战争初期,赵军连连失利。后在丹河东岸建立起坚固的丹河防线,同秦军打持久战,两军以丹河为界对峙了三年之久。廉颇的坚守使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粮草供给出现困难。秦王为了摆脱困境命范雎使反间计得逞。

赵括到达前线,变守为攻,但被秦军围困46日。赵括多次分兵突围,企图冲出一条血路,均被秦军击退。生死关头最后一搏,赵括亲率精兵、赤膊上阵、强行突围,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既死,赵军无力再战,40余万将士全部降敌。为防赵卒反叛,白起下令杀俘。“乃挟诈而尽坑杀之”是《史记》中记述的赵俘的结局。

1995年4月,高平市永禄乡一名老农在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白骨,同年山西省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参看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永禄1号尸骨坑为一次性乱葬坑,伴有兵器出土。部分尸骨有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均为非自然死亡男性,以中青年为主。依据尸骨坑发现多处等因素分析,应是战争产物,赵军亡卒。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未发现大量降卒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关于40万降卒被坑杀的载述。当然,仅百余个体,不能完全反映数十万死者之死因。

2 战后当地祭祀文化的演变

2.1 白起台与省冤谷

史书中多次出现历朝历代在长平地区积骨埋尸、祭奠亡灵的记载。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沁水》载:“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这条记录引自《上党记》,《上党记》是山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编著于晋代,亡失于隋。从后世引述得知,长平战后遗骨曾被统一收集,收集之地曰白起台,却不知与今日白起台的地点是否一致。到了唐代,白起台的地点有了明确记录,《括地志》云:“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之后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有引录记载。“县西五里”正是今日的高平谷口(哭头)村,谷口村北有一高台,高台上建有骷髅庙,庙中祀长平之役战死和被俘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卒亡灵,主祀骷髅王赵括。

庙内存光绪十年(1884)《重修骷髅庙碑记》,碑文开篇追溯了骷髅庙的创建年代。“髙平城西五里,有地名杀谷,乃长平之役,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处。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坵,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鸠工建庙,言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诣致祭,历代相因。” 碑文记述骷髅庙是由唐明皇所建,通览史料这样的附会着实让人难以信服。

唐明皇幸潞确为史实,新旧唐书均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云:“泽州高平,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本杀谷,玄宗幸潞州,过之,因更名。”玄宗幸潞,途经高平祭奠亡灵也在情理之中,这里还明确指出了当时的祭祀地点在杀谷,祭奠之后,玄宗将杀谷更名为“省冤谷”,但记载中并无建庙之说。

宋《太平寰宇记》载:“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百步。即赵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也。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杀谷。唐开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亲祭,改名为省冤谷。”此处明确了省冤谷的位置,仍只字未提有修庙一事。

金初,高平知县王庭直著《省冤谷记》《泽州府志》有载:“少读扬雄书,有载长平之战……询其故迹,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杀谷,乃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之所……至唐易名省冤,则长平故事其来久矣。辛酉清明日,庭直率本土士众……吊以祭之。旧宋运判马城,经过此地,移檄县僚,收拾遗骸……仍于所掩之地启坟祭之,使后人不践履尔。今观其坟,已为奸农所侵,仅存数尺而已。乃劝邻农,于所占坟地外更四面各广八步,起供堂一所,于其上植美木成围,俾永久所悼惜。”王庭直在省冤谷骷髅坟前兴建的供堂一所,乃是长平之战祭祀建筑的最早记载,文中依旧无建庙的记述。

2.2 骷髅王庙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令设“厉坛”以祭祀“无祀鬼神”。《明史·礼志四》记载了厉坛之祭,京都祭泰厉,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里社祭乡厉,皆为“无祀鬼神”而设,用以慰藉战死或客死异乡的幽魂。骷髅庙或因此在明代修建,明成化《山西通志》载:“头颅山,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秦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后人收头颅筑于垒中,状若山,故名。又名白起台,上建头颅庙,岁时民祀之若厉祭云。”这段记载证明了明代有庙的事实。厉祭为坛祭,筑土为坛,祭祀对象为众多鬼魂,而骷髅庙(头颅庙)为庙祭,主祀骷髅王赵括。虽说骷髅庙祭同厉祭有些许差别,但在地方史志中可查,可见在当时得到了官方认可。“岁时民祀之若厉祭云”说明明代的骷髅庙祭是类似于厉祭的民间祭祀。

骷髅庙是市保单位,目前所存为清代重修遗构。受地形所限,骷髅庙占地不大,为精致的一进小院,正殿三间主祀赵括,殿内完好留存明代所塑赵括夫妇像。殿外东西槛墙各嵌入一块题记,东面为泽守于达真所题《骷髅王庙》,西面为清顺治年间高平西河举人郭元佐所记《吊古长平》。东西耳殿各两间,因高台东边的山体滑坡,重修时东厢房内移,东西厢房无法对称。

一通勒石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重修骷髅庙记》立于正殿前。碑文載:“维时明府刘公主计兹土,登白骨之坑,谒骷髅之象,徘徊瞻顾者久之。既而愀然曰:以四十万之生灵,而仅食一宇,可为痛哭者,此而犹者是乎?其埫塎败坏也,谁司兹土而令若是?毋亦余一人之责乎?乃议畚筑兴土木,图所以为修葺者,越两月而告成。”碑文记载此次对骷髅庙的修葺,是在高平县令刘应召主持下,历时两个月完成的。碑石为证,在明代的基础上,清代对骷髅庙又有过两次重修,分别在雍正十一年(1733)和光绪十年(1884)。清《泽州府志·方舆志五》载:“头颅山,县西五里……有司春秋祀之。”说明骷髅庙的春秋祭祀在清代得以延续。

东厢房内立一块勒石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牌位,上书“五位将军尊神之位”。杜平、李恩、任安、孙立、耿彦正,亦被称为“五道将军”,掌管着世人的生死与荣禄。

对比相关史料,唐代以前就存在对长平之战亡灵祭祀而形成了白起台。依据唐代史料记载判断,白起台应在今日谷口村。唐宋金时期,有记载的关于唐玄宗、宋代马城和金时王庭直等对长平之战亡灵的祭祀应属于个人行为,祭祀地点在省冤谷,当时该祭祀尚未形成礼制。明清时期,为了方便人们对长平之役亡灵的祭祀,祭祀地点转移,由省冤谷又回到离县城较近的谷口村,并形成了春秋祭祀的庙祭制度。

参考文献

[1]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侃.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高平
山西省首家省级“海峡两岸产业园”落户高平
不是钱的事
高平钢琴作品《舞狂》的专业技法研究
家乡漫笔
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研发
浅析北方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虎父无犬子 上阵父子兵
高平布帖绣艺术特色研究
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数学世界
数学期望考题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