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0-03-03王小明李栋学
王小明,李栋学
1.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来宾 546199);2.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来宾 546199)
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要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全国涉及600多所高校。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是国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支持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性部署。总体目标是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实现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向提高质量、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可以很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且能很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在招生和毕业生数量上居世界首位,比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5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凭借数量优势跃居世界工程教育首位,但是工程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工程教育强国。我国要由制造业大国升级为制造业强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2]。
食品产业研发、加工设备和检测技术等缺乏创新性成果,是阻碍我国晋级为食品产业强国的最大障碍。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大变强的改革之路,须各类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定位,挖掘外部资源,因势利导、协同共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更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在深化产、教、研融合,校、政、企合作[3]等过程中增强师生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地方政府监督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意识,培养师生深厚的专业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治理支撑[4]。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没有固定模式,也不应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高校,应结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形成最佳方案,才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也是决定建工科建设成败的关键。
1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优秀师资团队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把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高级人才进行遴选和岗前培训、考核、评价,组建一支具备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标准要求的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实现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优质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共享。立足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在整合利用人才培养优势资源和合作单位软硬件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行业的政策法规以及生产、检测企事业单位对生产、检验技术和人才能力需求等了解的优势,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理论、实践、创新研究”深度融合的食品类应用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可分为四大方面(如图1所示)。一是素质标准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体心理素质要健康并充满正能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创业创新素质和意识;具有良好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素质;具有成熟的职场应变处置素质。二是能力标准方面[5]: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核心技能;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自我拓展能力较强;掌握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三是知识标准方面:包括通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与本专业领域关系密切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开展科研和创新工作的理论知识体系[6]。四是应用标准方面:包括专业理论与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在实际生产和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开拓市场或对产品进行改造与创新升级,专业知识在岗位工作效益提升上的拓展和应用,与新型学科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
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要以人才需求分析为基础,不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存在能力结构性差异(如图2所示)。食品生产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食品生产与管理能力方面;食品研发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新产品研发与品质评价能力方面;食品检验机构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食品检验技能与创新能力方面;食品营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食品营销方案策划和活动组织能力方面;食品关联机构,如食品行业协会等,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咨询、服务等能力方面;食品政府职能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所等,对人才需求的偏重点在政策制定、质量监督和市场管理等能力方面。
图1 新工科理念下食品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图2 食品行业不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2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效果评价及反馈体系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系列不适应,如学生在校学习的东西不知道如何派上用场,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弱的学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因而构建科学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效果评价及反馈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自有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设施设备等条件、实践基地软硬件条件、科研项目资源条件,按照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和合作单位业务能力要求,设置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促使抽象的理论教学与直观的实践训练有机融合,完善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具有“深理论、强技术、能操作、会合作、懂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7]。
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现状分析要结合食品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趋势,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设置的优点,深入开展食品行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研,使人才需求分析有数据、科学精准和有代表性(如图3所示)。近年来,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人才需求的标准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培养理念与机制、评价标准、授课方式等也要适时进行不断调整优化[8-9],并建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循环提升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开发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和构建“产、学、研、用”校政企协同育人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体系。
图3 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循环提升体系构建图
3 融入现代教育方式方法
现代教育主要体现为五新教育(如图4所示)。一是STEAM教育,即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s)五大学科融合起来的教学。二是创客教育,把创客文化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以学生兴趣为根本,结合创业项目进行实例学习,运用数字化分析软件进行剖析演示,倡导创造与实践,鼓励团队与分享,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三是MOOC教育,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的可能[10]。四是翻转课堂教育,重新分配课堂上与课堂外的学习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学生们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反馈给教师,再由任课教师进行统一答疑和讲解,即把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五是虚拟仿真实训教育,依托多媒体、3D、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VR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场所、实验仪器设备和操作过程,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项目,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操作,达到所要求的认知与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支持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拓宽工作和研究思路,增强就业和发展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师生经常性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同时探索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产车间远程视频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等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探索“沙盘模拟”+创客教育模式,完善食品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引导食品类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人人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全程高质量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践[11-12]。
图4 食品专业“五新”教育元素简图
4 建立应用型人才共育平台和基地
高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多种多样,有校内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企事业单位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国内外知名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交流学习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都具有各自的独特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源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如图5所示)。但这些教学资源分散在各个单位,在功能上缺乏整合,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统一整体,大大制约了这些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功效,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人才共育平台和基地。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搭建一个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导向,具备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改造创新、食品领域科学研究、地方高校紧密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企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密切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使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利用。“协同育人”是一个协同的舞台、平台、载体。通过这些舞台、平台、载体,高校师生能有广阔多样的挂职、实习、创新的实践基地,通过邀请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教学更贴近社会需要,实现李克强总理的“三个对接”。
图5 各类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功能特征
5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地方高校因更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一线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可以在深化产、教、研融合[13],校、政、企合作等过程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意识[14],参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人才要求和技术需求信息,密切关注各级地方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生产、加工、检测、研发等行业发展及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通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注重引导大学生练就强大专业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使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智力支撑。在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方向上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同时针对相关科研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15]。
6 结语
实施新工科理念下食品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要做到校政企融合互动。一是校政企三方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一致,高校、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二是实训实践与科研技改实现协同互动,注重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元素和场景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践中,把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与企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实现校政企互利互惠、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校政企共建师资队伍,高校、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共同培育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高校为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干部职工提供理论培训,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通过与高校教师深入交流,在应用技能方面学习互鉴,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四是整合各方资源,实行资源协同,学校的科研、分析测试和教学资源与企业的研发、检验、生产设备资源实现共享;五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激励机制,实行协同管理,学校、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合作框架,构建较为紧密的协同育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