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2020-03-03郭长华
郭长华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在于育人的正向性、一致性、持续性,要求教育对象全时域处于优良的环境中,濡染成习,雕琢成性。因此,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具有全时、全域理念,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亦即“三全育人”,使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职和兼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协同,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和探寻“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应着眼于育人的对象及其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域,从育人的主体、育人的时间、育人的空间三维视角探索“三全育人”每一个环节独特的育人路径和实现方式。
二、全员育人的路径
首先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打破传统育人模式过分依赖学校主体、学校育人依靠思政课教师和学工队伍的单一育人理念,树立多主体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在全员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学校全员教育主导、家庭成员教育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的育人主力军,共同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
政府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宏观引领,做好政策导向,搭建育人平台,建设美好育人环境,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政策体系。如:加强社会舆论管控,弘扬正能量;大力选树和表彰各行各业道德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大力打击社会犯罪,建立清廉社会环境;领导干部进学校,介绍、解读各项政策,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社会误解,形成正向一体的教育合力;激励各行各业的专家进学校课堂,介绍社会发展成就。
高校要动员所有力量,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都纳入育人队伍,压实全员育人的责任。
要加强对育人者的教育,各级政府和党组织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官德教育,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社区要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因为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真正担当起教育人、引领人的职责。
全员育人还要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其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不能仅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还要注重挖掘、发现学生自身的美德并进行鼓励,让学生获得激励、自我感动、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三、全过程育人的路径
全过程育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阶段性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全过程育人关注对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时域性,体现全程性,追求时效性。因此,除对学生进行长期而经常性的教育外,还必须抓好重要时间节点的教育。
抓住学生在校的重要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入学教育、军训教育、考试教育、实习教育、就业教育等;抓住学校校庆、学校评估、升级攻坚、文明创建等重要时点进行爱校教育;抓住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恋爱失败时的爱情观教育、家庭面临重大变故时的励志教育等;利用国家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利用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等。此外,要重视学生离开学校的期间,如在寒暑假、学生外出实习期间,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避免出现德育盲区,消解学校德育效果。
四、全方位育人的路径
全方位育人,亦即全面育人、全域育人,要求高校充分利用资源,保证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发挥高校育人的系统功能和效用。全方位育人的路径要坚持“十体系联动”[3],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实现育人资源整合、育人力量汇聚。
课程育人的路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两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思政课建设要创新形式,开拓思路,统筹做好“八支队伍”上讲台讲思政课工作,通过知、思、行一体化教育模式,全方位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知、情、意、行。搞好思政课还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接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课程育人要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统筹解决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手拉手”互助机制,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育人功能和价值的统一,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任务。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开拓专业课育人的路径。这就是,以具有家国情怀的专业前贤为学生树立奋斗榜样,以专业知识证明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专业发展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以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理想,以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专业差距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以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以专业教师的品行影响学生,以专业课堂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以专业研究引导学生的科研导向,以专业考试考核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诚信精神等。
科研育人的路径在于挖掘科研工作的育人因素,在教师指导帮带学生科研的工作中实现育人目标。具体来说,用科研的目的引导人,解决科研为谁的大问题,培养学生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进行科研工作的大视野、大情怀,培养学生以科教兴国的宏伟志向;用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导向,正确运用科研成果,消除科研“片面技术化”“纯智力化”的倾向和弊端;用科研的态度教育人,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做科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学风以及诚实、守信的学品和人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用科学家的事迹感染人,引导学生致敬科学家,向榜样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用科研团队影响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使其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倾向;用科学精神影响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用科研管理制度规范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纪律和规范意识,使其自觉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踏实做人;用我国的科研成就鼓舞人,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科研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两个维护”的自觉性;以我国与他国的科研差距激励人,客观介绍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情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差距,立志缩小差距,增强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实践育人的路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目的。一是要让学生做到用专业所学了解社会,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反映社会的进步、展示发展的成就、洞察社会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校正、发现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二是要让学生用专业所学锻炼自己,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所学知识,增长才干,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求真求实的工匠精神。三是要让学生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将专业所学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行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文化育人的路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化校园,创设文化墙、文化走廊,宣传优秀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周、艺术节、学术交流会等,着力丰富校园文化,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开设文化主题讲座,实施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利用名人效应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启迪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文化活动,建设校外文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参观文化场馆;开设独具特色的线上线下文化平台,传播和宣传优秀文化产品,做到“四个以”,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用革命文化激励学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
网络育人的路径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同时做好“净化”和“占领”网络两方面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哲学、评判性思维等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崇尚真理。要净化网络空间,政府、高校和党务相关部门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网络管理、监控措施,杜绝低俗和腐朽文化充斥网络,组织专门力量分析批判腐朽文化、庸俗文化。要占领网络主阵地,高校要组织力量,开办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的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用优秀文化影响学生, 恰当把握好时、度、效,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
心理育人的路径。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对学生工作要“走心”,要以教育者的爱心保证对学生的热心,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交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学生暖心。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组织专业力量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管理育人的路径。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有所依据——依规管理、依法管理。以严格管理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以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和自律能力;以科学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以民主管理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以人性化管理温暖和感染学生,把对管理者的管理和被管理者的管理结合起来;以管理者的良好形象和行为影响学生。
服务育人的路径在于用贴心服务温暖人,用优质服务感动人,用周到服务感化人。服务到“家”,做到服务周到、周全;服务到心,做到热情服务,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服务到位,做到服务质量优良,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参与服务,使其加深对服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认知,在服务工作中锻炼技能、增长才干、升华思想。
资助育人的路径主要是教育学生理解资助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感恩,爱党爱国,培养其家国情怀。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的品德;培养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资助评定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资助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管理,做到廉洁评定、公平资助,把好事办好,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奖、助结合,把资助和成才结合起来,发挥资助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成长成才;“扶困”与“扶智”相结合,把资助和勤工助学、岗位工作相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加大对困难学生非经济项目的支持力度,帮助受助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业成长、社会实践等方面同时进步、全面成长。
组织育人的路径。要做到以良好的组织目标吸引人,使组织成员形成追求卓越的理想;以组织制度、组织纪律规范人,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律意识。以良好的组织行为影响人,以健康的组织生活影响人,以丰富的组织活动历练人,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共建活动,促进共同体成员形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先进组织建设带动“先进班集体”“特色班集体”建设,在争优创先的共建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并带动班级成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进步。以组织者的良好形象影响并带动组织成员,充分发挥组织领导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如在争优创先的共建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干部和先进分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并带动班级成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