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书评*
2020-03-03陈凤梅樊道智
陈凤梅,樊道智
(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骆越根祖,圣地花山.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项目的空白.几千年来,花山岩画更像是一部“无字史书”,引得古今学人孜孜以求.宋代李石《续博物志》有载:“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1]这是现存关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最早的文字史料记载.为了揭开花山岩画的神秘面纱,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陆续组织专家对花山岩画进行实地考察,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①自1954年开始,先后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考察团等多次前往花山岩画进行考察,对花山岩画的分布范围、分期、年代、族属、性质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18年,由胡宝华、万辅彬和李桐共同编著的《花山岩画》一书旨在让世人更好地认识花山岩画,一起携手保护与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继《花山岩画资料集》[2]《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3]和《广西左江岩画》[4]等著作之后,又一较为系统研究花山岩画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不仅是对已有成果的概括,也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作为见证《花山岩画》这一佳作从无到有的幸运者之一,每每品读,受益颇多.
早在2016年,我们就听闻该书作者之一——万辅彬先生说要与广西民族研究所的李桐先生合著一本有关于花山岩画的书.此后不久,李先生便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饶江先生一同来校和万先生详谈论著提纲一事.为了更好地完成《花山岩画》一书的编著,万先生还推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胡宝华加入其中.作者们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夜以继日的伏案执笔,反反复复地打磨润色……不由令笔者心生敬佩.
《花山岩画》在2018年入选“我们的广西”丛书出版献礼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书籍,一经出版,备受青睐.《花山岩画》一书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作为切入点,指引我们重读花山岩画这部千古奇书,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壮族先民骆越人族群文化、祭祀活动、科技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奥秘.通读全书,我们发现其中最少有如下特点.
1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层层递进
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作为切入点,在论述花山岩画的价值与“申遗”历程的基础之上,围绕与花山岩画相关的图像、作画、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各章节之间衔接有序,立意明确.特别是在花山岩画的绘制与图像文化内涵方面作了较为合理的考究,由此而引发了对花山岩画与铜鼓文化、“那”文化(稻作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此外,作者们还不忘联系当下现实,将花山岩画放到世界岩画大家庭中加以分析,进而阐释其在世界岩画系统的独特地位与艺术风格.为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花山文化,作者们基于现有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化”措施和“四个一”工程.
2 图文并茂,史论结合
《花山岩画》一书偏向于对花山岩画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文化的整体综合论述.较之于已有的花山岩画著作,作者在该书中配以大量的高清彩图,史论结合,不论是对岩画中的图像文化内涵的论证,还是相关图像具体细节的展示,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研究内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概括,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分析与见解.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该书作者之一的李桐先生,自20世纪80年至今,一直持续关注花山岩画的发展动态,书中大量寓意深刻、主题突出、特点鲜明的高清、精美图片就是李先生三十多年来努力付出的成果见证.胡、万两位作者则从文化人类学、人类行为和环境互动的视角,以考古学、民族学资料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花山岩画与铜鼓文化、稻作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内涵,在行文表述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3 联系现实,时效性强
《花山岩画》是在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后的一部新作,相对于已有的花山岩画研究成果而言,及时补充了一些重要的相关数据资料,内容新颖.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花山岩画及其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实思考,紧扣当下花山岩画传承与保护环境,体现了作者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科研风格.
诚如中国岩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陈兆复先生在对该书的评价中所言:“胡宝华、万辅彬和李桐共同编著的《花山岩画》,图文并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不仅是对已有成果的概括,也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我见过的介绍岩画著作中的一本好书.我们可以将这本新书作为中国岩画研究与宣传的新起点,积极借鉴国际上的研究理论,兼顾岩画的文化内涵挖掘与本体保护技术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岩画更加洪亮的声音”.[5]243确实,作为一部花山岩画“后申遗”时代的新著,我们应当赋予其一些时代感与使命感.期待以此为参照,不断激励作者以及相关岩画研究者、爱好者积极投入到岩画及其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中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花山岩画》的出版,不仅为当下及后续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弥补相关文献史料记载的不足,也为包括少数民族科技史、民族文化研究等在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借鉴.如果说,该书尚且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具体对象的深入研究方面仍有拓展的空间.
万辅彬先生坦言他与胡宝华、李桐合著的《花山岩画》是一次新的尝试,对于花山岩画的研究仍有值得拓展的余地.诸如民族服饰(包括头饰)、青铜铸造工艺(如环首刀、扁茎短剑、羊角钮钟等)的研究、绘画颜料及黏合剂的考究仍有发掘的空间.当然,还可综合应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以及新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科学技术史这一学科视野与方法应用于少数民族科技与文化研究而言,一部“科技史视野下的花山岩画”综合研究成果亦是值得期待.
正像该书的作者万辅彬先生所言:正因为花山岩画仍有一些难解的“千古之谜”,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与爱好者不断探索其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