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如何培育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
——意义、原则与策略
2020-03-03王星飞
王星飞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目前,随着5G 技术的加速推进,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宣泄情绪的重要载体,同时“网红效应”也在高校不断渗透。大学生通过自媒体,自由发表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道出自己的心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当一些观点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同后,就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它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高校思政课作为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有效地引领高校网络舆情,还能教育学生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避免“盲从”[1]。
一、思政课培育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的意义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绝不能放松对该阵地的把控。网络时代的信息具有来源多、碎片化等特征。大学生的认知风格易被信息中的只言片语所误导,在网络上形成不利于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舆情场[2]。思政课可以弥补上述缺陷,教育大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不被网上虚假信息所蛊惑。
网络时代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但绝非一个可以在网络上“乱说、胡说”的时代[3]。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要强化网络伦理教育。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诸如“网络实名制”等政策法规,在教育与法律警戒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兴起,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育迎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于声像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和图片更易取信于人,加上传播速度快,高校没有理由不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正能量信息来抢占舆情场高地。比如“重庆保时捷女子掌掴男子反被打飞帽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用来警醒大学生先要修身、养性,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形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阔胸怀。
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千万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社会实际,一定要跟时下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从多视角去剖析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质疑、设问、反问等启发策略,驱动大学生理性地思考,让大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悟出真理,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4]。大学生关切的问题是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比如2019 年香港“乱港”分子挑衅“一国两制”红线,遭到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强烈谴责,无数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交出了一份爱国的好答卷。在国内, 《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抖音”号发布的有关“乱港分子”暴行的微视频,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从“点赞”量和“评论”量来看,足以证明自媒体是当代青年人热衷的媒介。高校思政课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向大学生推送喜闻乐见的微视频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启网络伦理教育之旅。网络化是信息时代不可逆的发展态势,因此在培育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时,重点培育“引”“疏”“解”,切忌固化“围”“追”“堵”[5]。简而言之,就是要顺势而为,培育大学生理性客观地分析“热点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自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
思政课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网络舆情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反过来,思政课又能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可见,网络舆情既是思政课的挑战,更是优化思政课的机遇。
二、思政课培育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思政课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性原则,提高课堂教学的政治站位[6]。互联网是开放动态发展的“信息海洋”,是各类思想的公共空间,其间包容了各种价值观。它们相互碰撞,相互裹胁,才使得网络舆情的内容繁杂难辨,极易让一些政治站位不高,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盲目跟从,这不但会危及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的稳定。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课堂上利用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引领大学生辨别网络舆情信息的真伪,教育学生对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要坚持抵制。教师要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将“方法育人”放在首位,借助心理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疏导性原则
消除“非理性网络舆情”的方法通常有两种[7],一是“堵”,二是“疏”。在智慧网络移动终端设备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堵”的策略是管用的。但随着智慧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堵”的策略显然就力不从心了。不仅如此,这种策略还有可能激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相信网络上价值取向有偏见的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疏”的策略就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选择。思政课要贴近社会现实,从疏导学生心理入手,进而修正其价值观,矫正其言行,培养他们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习惯。要鼓励大学生在网络上表达理性言论,允许他们的观点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为新思想火花的产生创造条件,这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一些明辨是非能力有限、易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大学生,思政课要设计与他们学力水平相当的话题作业,训练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如有必要可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疏导。比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不遵守疫情防控指挥的人的言行”问题时,可让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他们的言行对公共安全威胁有哪些?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同时会自觉地映射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不当言行及时进行修正。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指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讨特定的“社会热点问题”,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8]。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以知识传授者自居的,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收效甚微。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话语冲动,思政课要为他们开辟线下表达自己观点的空间。千万不能让学生仅作为信息者被动接受,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信息的传递者,并通过他们形成网络舆情引导合力。
(四)开放性原则
网络是开放的、动态的,信息时代的思政课要顺应时代趋势,遵循开放性原则。网络舆情的开放程度是空前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网络虚拟性给予大学生更自由的话语空间,虽然我们鼓励大学生发表意见,但也不是没有“红线”[9]。要教育学生一定要杜绝利用网络舆情发表达到一己私利的言论和扰乱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当言论”。思政课要补齐学生政治站位不高的短板。要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网络舆情,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机制;要开放包容,鼓励学生从多视角去分析“舆情事件”,形成“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三、思政课培育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的策略
(一)分析网络舆情内容的性质
思政课要以开放思维,密切关注时事,留意社会热点问题,要对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进行研判性研究,知其来龙去脉,探其发展的规律,究其发生与发展动因,知其社会的危害。在教学实践中,要不失时机地提高对事件研判的洞察力,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辨其真伪,更要通过“意见领袖”培养来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舆情引导,借势将正面的网络舆情做“强”做“大”[5]。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道德法律不合的言论要及时屏蔽。按网络舆情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级引导,对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当言论要以重拳出击及时将其消解,对不会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背的道德层面的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劝导的方式消解,在时间上不做硬性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己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的能力,要积极参与各类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内部动因,充当好“舆情领袖”培植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易接受的口吻传递出去[10]。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大学生喜欢的媒介(自媒体) 为阵地,提高与大学生在网上互动的能力,倾听大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和言行感染大学生。
(二)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
负面网络舆情对政治站位不高、对事件分析理解能力略弱的大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这部分学生作为重要引导的人群,时刻关注他们的网络动态,比如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内容等,以此来研判他们的思想动态。网络时代是信息轰炸的时代,它对思政课堂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上传播的一则短小且能吸引大学生眼球的信息就能毫不费力地抵消数节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走出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和社会现实,从热点问题入手,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艺术化的形式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不同的舆情上,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三)掌握网络舆情中的话语权
正确的价值导向一定要有权威性,它在思政课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在自媒体时代,一般社会事件在两小时之后就会传遍全国,五到六小时之后就会发酵,网民的评论顷刻间就能整万整万的增长。为了加强在网络舆情中的话语权,思政课教师要善用自己的专业素养, 以教育视角及时发现网上的校园舆情,准确地判断它是不是会发展成为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舆情,并挖掘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以说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客观分析,通过自媒体和课堂实施线上线下双重手段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掌控网络舆情中的话语权,以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赢取先机。
(四)共建网络舆情引导的合力
单凭思政课教师力量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还是略显单薄,因此要共建网络舆情引导合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积极的言论来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利用它们的力量有节、有理、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