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2020-03-03韩雷
韩 雷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 年本)》指出:“要让实践教学在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生。”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从教学实效性层面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设计、教师对实践教学认知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应从整体上来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实现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一、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科学有序的课程设置是增强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也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加强应从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开始,这样才能促进实践教学的常态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1],纷纷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教学中。而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多以3 年为主,各门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两个时段,在这一时期,同学们不仅要修完专业课的学分,而且还要同时完成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科目的学习,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增加了阻碍,确切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受到挤压。为此,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应首先化解这一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实践教学也称实践教育,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2],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强化同学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深化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筑牢同学们的社会主义信仰的“必修课”。但是,在高职院校,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如电子、航空航天、机器制造等会在每个学期安排实训课程,在实训阶段同学们要到实训车间或下到企业进行实习,这就使得专业实训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出现冲突。为此,作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程,应在暑寒假之前对各专业学院实训课程的安排情况进行统筹,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根据专业学院实训课的开课情况,提前做好实践教学的规划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第二,每门思政课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此外一些具有本科专业的院校还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五门思政课的开设有着不同主旨和授课内容,那么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也应体现彼此间的差异,突出学科特点,从而彰显出实践教学的特色。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校内、校外三种主要形式,每名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经验、教学偏好来选择和安排实践教学课程,避免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出现趋同、避免模仿。其次,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力量,是大学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3]。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授课内容来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避免学科间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使用。再次,实践教学题材的选择要与实俱进,紧贴社会现实。最后,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做到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二、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
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受多方因素制约,其中如何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是关键性因素。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它对实践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首先解决好实践教学的设计问题,即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4]。
第一,实践教学的选题。思政课实践教学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课程开始的切入点对于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有着促进作用。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前应精心准备选题,使得实践教学所选择的题目既具有理论特质,反映学术前沿,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同时也要便于学生操作。
第二,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好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提升教学的效度,而且能加强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教学的特点便是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得同学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来充实这些载体。”[5]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并结合所教授的课程来进行实践教学形式选择。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将实践教学的形式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来看,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大学教学不可能存在普适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6]。从微观层面来看,实践教学包括演讲、讨论、辩论、戏剧、参观走访等形式。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从所授课程的实际情况、同学的专业情况出发来选择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
第三,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思政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转换自身的角色。如果通过参观革命圣地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教学,那么思政课教师就应将自身的角色转换为讲解者;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就应转换为点评者;等等。由此可见,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讲说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讲解者、点评者。
第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相比常态课教学言,实践课教学的考核更加注重同学们的参与状况,但同学们的参与状况并不能完全展现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以小组式实践课教学为例,同学们在实践教学中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讨论、商议后选派代表进行回答,这就使得选派代表的成绩要明显高于组内其他人,而组内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的成绩也会伴随着这一组作答的结束而得到成绩。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注意每一名同学的动向,形成对同学们实践的基本了解。与此同时,实践教学中还应让每名同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小论文等主观作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体地了解每名同学参加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依据这些作业和课堂表现情况为同学们打出客观的分数。
第五,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使思政课教师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应坚持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参与,才能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这一点在进行校外实践教学中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的选题、课堂引导、课程作业的审核;辅导员则在实践教学开始之前负责对本专业学生的组织工作,并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对接,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同时,学校的团委和学工部门也应发挥他们在组织学生、提供师资力量上的作用,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第六,实践教学的反思与评价。实践教学结束后,思政课教师应对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估,撰写实践教学的实施报告,主要涉及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中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如参与情况)、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等等。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的反思与评价进行整理后留存,为下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的参照,确保实践教学常态的发展。
三、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统一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形式,提升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提升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进行中应坚持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前者侧重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者则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特殊形式,它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注重同学们在课堂上主体性的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学生只有在了解了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具体实践,而不是在缺少理论的前提下参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很容易错置实践和理论的位置,要么是实践高出理论;要么以理论讲授压过实践,使得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附属品。
实践教学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才能使得同学们理解理论,并认识到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实践教学中要有理论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形成对理论的基本认识。实践教学并不仅是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实践环节中,而且还要让同学形成对理论的认知,这样才能提升同学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真理部分的讲授中,如果仅是让同学们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实践教学形式并不能使同学们形成对真理的客观理解,相反会影响同学们对真理的认识。为此,应在开展讨论、辩论、演讲之前由教师对真理的概念、特征、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内容进行讲授,使同学们形成对真理的客观了解后再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同学们对真理的认识,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深化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思政课教学规定的教学环节,大部分院校也均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思政课的常态课教学中,然而,思政课教师能否形成对实践教学的科学认识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视为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那么实践教学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初衷。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对实践教学形成深入的认识,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系统地学习有关实践教学的政策,从而有的放矢开展实践教学。确切来说:“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班级。”[8]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 年本)》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等文件对为什么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对这些指导意见进行系统的阅览,了解实践教学的实质、增强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其次,实践教学中应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往往是教育管理中两个并行的需求。”[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思政课教学也迎来了新的际遇,MOOC、微课等课程形式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增进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围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性目标,化教学资源为德性,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5]但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实践教学,因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工作基本会要求》明确规定了网络教学作为思政课辅助手段,不得挤占课堂教学的课时数。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度,使得同学们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学习。
最后,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汲取其他学校的实践教学经验,深化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教学经验和学校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观摩其他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汲取经验、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完善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设计,从而达到深化对实践教学认识和丰富实践教学方法的目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和研究者基于学科思维建构的结果[10],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提升实践教学效度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说服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举措,它会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而不断涌现出新的方式。其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性目标,内化教学资源为德性,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