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哲学在我国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探讨

2020-03-03张海兵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哲学思政

张海兵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中国哲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儒、道、墨等各派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于人本身,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论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全面论述了中国哲学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当下我国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哲学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历史功能

翻开中国历史发展的浩瀚篇章,你会发现影响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走向和脉络的人物及其思想数不胜数,但孔子并以其为主要代表创立的儒家思想却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儒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博大精深的价值体系和知识结构一直以来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时至今日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仍然见证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所在。[1]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两千多年前以孔孟等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诸如此类,中国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思想道德的确立及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例如,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基础,并以此作为广大知识分子思想道德建设的发端,这足以说明修身立德基于封建社会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性;而孔孟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取向,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还是孟子的“仁政”,都从不同方面界定了道德基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道家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则进一步阐述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要自觉遵循天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墨家的“兼爱、非攻”则倡导人们之间要平等友爱,反对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而发生的战争。这些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本身的思考和认识,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在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反复总结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深层的价值追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长久以来在树立民族意识、规范社会秩序、维系家庭稳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态度导致中国近代社会长期落后于西方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发达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实现国家大一统、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强调中国哲学基于思政教育的积极功能,即在于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学术态度,适应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以历史性与具体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思路,推动中国哲学在习近平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政教育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中国哲学在当下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现实定位

熟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并以此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在中国大陆被国家理所当然地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要指导思想,而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其它思想理论则以文化多样性的角色逐渐融入我国思政教育教学的建设发展。在此,我国思政教育在本质上表现为依托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多种课程设置及其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哲学重视对人伦理道德的培养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也是二者能够深度融合的基础。[2]这里我们积极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基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塑造。一方面源于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等因素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像中国人一直以来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孝为本、以和为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当今社会仍然潜移默化地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塑造。而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中国哲学课程的设置与重视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具体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中国哲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在思政课程的科目设置中积极加强中国哲学教材的配比,那么其产生的效果必然会很明显。因此,从我国关于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科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等方面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哲学课程融入我国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现状,那就是建国以来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哲学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基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凸显了国家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哲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这也说明了未来思政教育将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渐加强中国哲学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定位,体现了当下和未来中国哲学教学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

三、中国哲学在未来思政教育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在我们加强中国哲学思想继承与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其在我国当下思政教育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实现途径,对有效发挥中国哲学的思政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中国哲学在我国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一)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课堂仍然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首要途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阅读,引导学生品味中国哲学的相关典籍,是将中国哲学思想融入我国思政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历经时代锤炼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智慧结晶,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哲学课堂教学首先在于学生对中国哲学经典素材的阅读与理解,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生万物、无为而治、平等、兼爱、自强不息等,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对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在这里既包括学校指定部分素材的阅读与背诵,也涵盖了家长、社会将一些中国哲学常识作为学生启蒙和日常阅读的经典书籍。这一点随着国家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学校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响应党的号召加强有关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二)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哲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

我们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哲学思政教育功能的关键,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上。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4]。由此,我们只有让学生自觉做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才算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回顾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涵盖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概括与理解。为此,一方面我们国家通过不同媒体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宣传与教育,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实现对其思想行为的塑造,使国人将包括中国哲学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最终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学校这个主阵地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利用已有的课堂理论知识,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积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关注度与体验感,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真正将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运用到个人的学习、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中国哲学于我国当下思政教育的历史迁移功能。

(三) 加强高校教师中国哲学知识素养的培养与积累是发挥中国哲学思政教育功能的关键所在

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与执行者,对于发挥中国哲学教学于思政教育的积极功能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要需要做到的就是加大思政教师中国哲学理论知识的进修或培训力度,使其拥有相对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备的知识结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哲学教学受制于长久以来思政教育单纯地以简单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教师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知识要求,造成广大教师思想上对中国哲学知识的不重视。[6]对此必然要求广大思政教师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及其哲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运用中国哲学理论进行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学习与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无论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当下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功能,而如何将中国哲学很好地融入我国思政教育建设是未来实现中国哲学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7]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及其思政教学取得了积极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思政教育在唯成绩而论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等问题,这本身就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此,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的看待中国哲学对于思政课发展的积极功能,以历史和具体相统一的态度加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需要,将中国哲学的优秀文明成果应用于我国当下和未来的思政教育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我国新时代思政教育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哲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菱的哲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