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3-03黄水平
黄水平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随着高校国际化办学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交流实效,很好地促进了部分民办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但与公办院校国际化交流效果相比,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普遍仍局限于低层次、单向化的交流格局,未能真正引进及融合吸收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急需给予更高的重视及关注。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意义
(一)开展国际交流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及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与公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层次普遍较低,学生基础较差,如正面“硬拼”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培养,民办学校完全无法赢得竞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转变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国外的应用型高校,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均十分注重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十分值得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去学习借鉴。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部分优秀学生,通过参与国际交流或申请赴国外著名大学交换或读研,凭借专业技术+语言能力的双重优势,可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同时,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与国外大学的专业课程及科研合作,可促进其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校全方位内涵式发展。
(二)开展国际交流是强化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优秀的技术型人才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作支撑。师资及科研水平薄弱,是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与国内公民办教师待遇的不对等,大批优秀民办高校教师扎堆涌入公办大学,直接导致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为摆脱这种困境,民办高校可依托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共享、引进国境外合作院校优秀师资,不断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强化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同时,学校可依托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本校教师与国境外合作院校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包括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将会反过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开展国际交流是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
立足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境外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培育国际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可为地方产业及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国际交流及产学研合作,民办应用型高校可为当地企业与国外企业搭建联络桥梁,促进中外行业企业交流及合作,提升当地行业企业国际化水平,助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四)开展国际交流是树立学校办学特色及国内外品牌声誉的重要途径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起步晚、基础弱,在办学历史、办学品牌、办学实力等方面均与公办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实现创新发展,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要培育自身办学特色。参照欧洲经验来看,“国际化”几乎是所有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战略[2]。在中国台湾地区,所有的民办技术型大学都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如树德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学校飞速发展。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从战略层面将“国际化”与“应用型”并列为学校发展特色,依托特色化的国际合作,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开展国际交流是学校落实国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
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第五项职能。《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作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3]2019 年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深刻认识教育外事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为高效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办学实际,抢抓时代机遇,创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赢得学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国际化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推进国际化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亟待提高,学校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积极性还明显不足。同时,相当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交流主要局限于交流互访层面,在学术上缺乏足够深入的交流,缺少以科研、教学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部分交流访问工作流于形式化。如果仍长期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界定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上,势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办学。
适应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支撑国际化教育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亟待优化。尽管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了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交流处、港澳台办等部门,但普遍人员配置稀缺,有相当部分仅有1~2 名兼职人员负责,没有院系及教职部门广泛积极的参与,机制不够灵活,缺乏对外工作应有的活力。事实上,院系是校内教学科研的一线,是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主体。因部分院系对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难主动参与进来,使得师生国际化意识培养不到位。脱离了院系的主动参与,专业共建、联合科研、合作办学等深层次项目势必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也无法真正实现学校全方位的国际化。
(二)国际交流项目特色不明显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缺乏有经验的外事管理干部,相关二级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也普遍对国际化不了解,这使得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往往习惯参照其他公办院校模式依葫芦画瓢。部分民办高校完全模仿公办院校国际化模式,也试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班、留学生招生、联合培养、双学位等项目,最后又因参与学生极少而探索失败。无数的教训显示,完全模仿照搬公办院校的国际交流模式,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是一种毫无前途的错误选择。民办学校国际交流必须要培育自身特色,如可鼓励学生寒暑假赴海外实习、开展义工服务,依托国际合作引导学生进入外企实习就业,以国际交流为桥梁搭建中外行业企业合作渠道等。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国际化技术型人才,才能树立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并实现学校的内涵特色化发展。
(三)国际交流参与度整体不高
当前,绝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均有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1 学期/学年交换生、夏冬令营、访学游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带薪实习、海外志愿服务等,品种繁多,但参与人数普遍较少,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很难形成国际化办学氛围。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生源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层次及类型;二是学生外语水平不达标,“能够主动参加国外外语水平考试的学生人数有限,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的语言成绩则更少”[4];三是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无法承担国外留学/交流的昂贵支出,“使得出国交流学习成为少数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的特权”[5];四是部分学生家长持有“留学只是优等生福利”的偏见,认为小孩成绩较差,没必要浪费钱去国外留学/交流。
(四)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还不足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是输送学生出境深造/ 研修。这种模式大多采用N+N 的模式(如2+2/3+1),即国外院校承认学生在国内学校所修学分,其核心是输出教育资源。而这种合作方式,教学、科研方面的实质性合作较少,既无法借鉴对方院校的成功经验,也很难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总体来看,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度十分不够,项目数量和质量均亟待提升,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亟待进一步拓展优化,学科专业覆盖面还很小,真正引进借鉴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还非常薄弱,很难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6]。
(五)优秀外事人才尚十分缺乏
要实现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目标,必须有一批优秀的外事人才作支撑[7]。据了解,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外事人才匮乏问题,海归硕士、国内重点大学硕士均很难引进,即便偶尔引进一两个,也往往在1~2 年内又迅速离职。优秀外事人才的极度匮乏,导致很多优质深度项目无法顺利开展,这已成为阻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顺利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积极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协同搭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协同举办国境外游学、国外语言夏冬令营、大学生文化交流营等一系列活动,共同营造出开放、多元、健康、积极的国际化交流氛围,帮助师生认识到学校开展国际化工作的重要性。联合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接待国境外学生来校交流;选拔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进修培训、交流考察,推荐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实习实践、游学。通过频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鼓励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国际交流活动[8]。
(二)培育具备应用型特色的国际项目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学校可精选3~5 个有一定公益性质、参与人数众多、有鲜明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如定期开展中外大学生文化交流、与港澳台学生双向交流、中外本硕联合培养、国际义工夏冬令营、名校专业集训营等项目,有效扩大国际交流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力,逐步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吸引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国际化工作中来。
(三)拓展国际交流项目的师生参与度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不断夯实与英美澳加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意大利、菲律宾、俄罗斯等国优秀高校探索开展多元化的交流项目,为学校师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及交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选择。
(四)不断深化国际交流的内涵及层次
对接学校内涵式发展建设需求,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交流必须不断深化交流内涵及层次,切实引进一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及专业建设的整体提升[9]。如可依托各校与我国台湾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组织优秀教师赴台高校培训学习,并引进台湾优秀博士来校任教,全方位推动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创新与改革;依托中外国际班项目,引进英、美、澳外教来校集中授课,安排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及交流,推动学校双语教学改革顺利实施;依托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选派学生赴国外合作高校交换升学,促进学校相关专业的内涵建设及特色创建。
(五)组建及培养高层次外事管理团队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外事人才缺乏的问题,亟需学校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经验的外事管理干部,优化外事人员薪酬体系,招聘一批高水平海归硕士、博士,不断充实外事管理队伍[10]。同时,重视及加强对外事员工的涉外技能、外事礼仪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选派优秀外事干部出国交流培训,不断提升外事管理整体水平,服务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