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佛系”文化辨识及奋斗精神的塑造

2020-03-03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佛系消极心态

李 圆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佛系”一词源自日本,2017年末开始在我国媒体上引发关注和讨论,众多媒体平台相继发布相关文章和动态,得到了不少青少年的回应和传播,并逐渐形成一种青少年亚文化。“佛系”得到青少年的热捧,既反映了一种自身与社会、他人新型人际交往关系的心态,也表达着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如何看待青少年群体的“佛系”文化和引导新时代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成为时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佛系”文化

(一)“佛系”文化观的形成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社会竞争变得相对激烈,青少年面临着多重复杂的人生抉择和考验,尤其是正在和即将面对的学业压力、现实困境和人生前途的问题让其难以得到释放,持续的封闭和群体性环境的影响导致在其内心形成了一种“无谓”的观念,集中表现于自我效能感、价值感较低的焦虑妥协心态。[1]个体性的为人处世观点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汇聚成具有类似特征的群体性认知,逐渐演变成青少年亚文化形态,该形态以青少年个体特殊性风格表征和价值判断为基本内容,以网络新媒体为展演平台,处境和观念类似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平台互动、补充和认同,形成了以个人兴趣喜好为中心与世无争的“佛系”观,也成为一种青少年表达自我个性的生活方式。青少年“佛系”文化观主要表现在:看淡一切,随遇而安,自然随缘;有无都行,不争不抢,输赢不求;关注个人兴趣喜好;基本做好,不贪不推等,有学者认为,它可以是社会压力的逃避和焦虑;它抑或是泛娱乐化的调侃和放松;它又能成为宽容达观的正能量,[2]我们将其分为自嘲式、自我安慰式和逃避式类型,所有类型的根源在于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自我精神和物质满足,对“佛系”生活态度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种回避现实的行为。

(二)“佛系”文化心态的消极作用

“佛系”心态中的个性表达能够诠释新时代青少年的部分生活和行为特征,也能够反映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对自我认知归属的理想迷茫化社会心理现象。“佛系”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物质根基,又有个体精神动因,是内外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产物。[3]简单地将“佛系”定性为消极混世、灰色颓废略显绝对,但产生于社会环境中的“佛系”,在了解其所指的特定群体以及他们的真实心理世界以后,那么,体现在“佛系”现象中的种种心态和行为,就会呈现出与那些定义的属性相差甚远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从而具有了某种负面和消极的性质。[4]“佛系”文化属于青少年亚文化中脱离正轨的一种文化类型,虽然被青少年群体赋予自由的价值观念,并拿来用于自我安慰、表达自我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但是,由不能正确认识“佛系”文化的内涵和潜在的负面作用而出现被“佛系”文化价值偏向引导的事实,异化的观念使得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出现抵触和对抗的情绪,造成“佛系”青少年脱离于社会大众群体共识价值观念。

1.在个体发展角度上,“佛系”心态影响青少年积极心志的塑造

封闭自我和吸引关注是青少年在经历挫折之后形成的心理愈合的表现,但都似乎缺乏面对挫折的积极反思和行动转变,并且容易导致奋斗精神不足、随遇而安的状态。封闭自我是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不强求、享受内心平静的态度,排斥各种竞争和追求,完全沉醉在虚拟的自我世界,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消极认识;吸引关注是刻意将群体的话题以调侃的方式进行自嘲或夸大,又不愿意成为话题的中心,只是扩张众人对话题的关注,属于间接地转移众人视线的封闭自我。青少年作为新时代最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高远的志向和拼搏的毅力应该是努力奋进的标签,而“佛系”心态的消极作用却阻碍着青少年积极心志的养成,挫伤了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信心。

2.在社会发展角度上,“佛系”心态使青少年缺失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职业理想和社会服务意识。“兼济天下”是我国古代文人对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的表达,这样的人生价值的定位在现代社会却受到了挑战。“佛系”心态让青少年缺少了奋斗的热情和意志,对社会和他人表现得越来越冷漠,理想和追求的境界开始逐渐降低,对自我社会意义的理解变得不再有兴趣。在青少年长期通过各种社交途径获取充斥着“佛系”话题的信息时,耳濡目染后会认为这是一种共识的观念,“佛系”心态开始在通过个体断章取义地理解和信息加工后传播,制约或误导着青少年对自我社会的认知和行为,形成集体的叛逆,致使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不能有效融合起来。

(三)校园里的“佛系”文化

部分正在完成学业中的青少年学生是“佛系”文化的主要群体,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得这些青少年学生苦闷的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对学校外界充满了好奇和冲动却让他们难以分辨是非曲直,从众的心理开始出现,认为学业只是在完成基本任务,不再相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佛系”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主要表现在偏离正确的学习观、形成淡漠的人际关系和催生消极的思考意识。

1.偏离正确的学习观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校园里飘散着的“佛系”文化对其学习观的影响颇大,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压力,学业考试负载的心理焦虑变得较为明显,加上学习本身带来的枯燥和艰涩感受让心理素质尚不稳定的青少年极容易受到所谓的“佛系”文化的误导,形成较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的逃避学习心态。“佛系”文化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处于初期的青少年一切看淡、无所谓的观念导向,会让其对学习出现排斥、敷衍的态度,对学校和教师出现抵触情绪,并认为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也只是被强制的顺从,无所谓学习对自身成长的价值理解,更看不到学习的社会意义。

2.形成淡漠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佛系”文化中被赋予一种新的认识,人际交往和相互合作的需要被加上随缘的定位,不再有积极团结合作的观念,学习是完全属于自己自由自愿的事情,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和干涉。人际关系对“佛系”青少年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负担和多余,简单的人际交往也变得十分冷漠和直接,与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如将自己沉醉于虚拟的世界里,与同学、老师的相遇相识也属于一种临时的缘分,共同的学习空间和内容让这样的交往变得相对无奈和具有随机性。

3.催生消极的思考意识

“佛系”文化使在校园里的青少年变得懒得思考学习、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一切思考在这些学生那里都变得没有价值,无奈地顺应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畸形思维的表现。思考是证明人类属性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教育会让我们学得事理和规律,利用基本的原则和技术处理各种发展的问题,这都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而“佛系”文化催动着青少年学生消极思考的作用,利用文明和开放的权利扩散一种无所作为的消极思维意识,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启发性和批判性思考的积极动力,影响着学校教育主流文化的建立和传承。

二、建构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观

面对“佛系”文化“颓丧”的价值观念,倡导以提升青少年精神动力为主题的主流文化观变得较为迫切。建构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观需要全面认识青少年现实困境与自我焦虑,可以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心理咨询、网络媒体等角度建构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观。

(一)强化学校德育功能

对青少年学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佛系”文化倡导的“丧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很大副作用,学校德育应着重开展相关文化教育活动,抵制舶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例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以少先队、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等为主要阵地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突出我国青少年努力、奋进、坚毅、拼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奉献、敢为担当的社会责任等内容的教育;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产品设计、文化教育基地参观、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名人事迹学习等形式开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立志高远和积极奋斗的精神内核融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开展拒绝“佛系”人生的系列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形式可以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辩论赛、影视作品展演、红色革命曲目传唱等开展,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活动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等。学校德育应对“佛系”心态的学生开展重点帮扶工作,从学生基本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其现实困境和矫正其认识观念的偏差,从而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奋进意志和科学的学习观念。

(二)推动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校园文化以“佛系”文化的不健康处世哲学和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为主,主要可以通过主题校园建设、主题班级建设、主题活动建设等进行。一是主题校园建设。组织青少年学生以消除颓废、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创建,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需要通过系统筛选和设计布局,并定期研讨改换,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校园环境文化;二是主题班级建设。班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班级特色的文化创建,有助于补充完善校园文化的不足,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自主进行主题班级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努力奋斗的时代精神;三是主题活动建设。主题活动以班级主题活动为主,辅助以校园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情景模拟“佛系”的消极人生态度和行为及可能的问题和后果,加强画报、板报、手抄报、手工作品、创意开发、文化研究等主题活动设计,对“佛系”青少年和积极奋斗的青少年进行比较教育,营造班级向学、乐学、善学的学习氛围,构筑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

(三)改进心理健康咨询管理

针对有“佛系”倾向的青少年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问题疏导,救助处在思想迷茫、情绪低落、行为消极的问题青少年。对出现看淡一切,学习和工作上没有信心,心理迷茫动荡,疲于参与合作和竞争的青少年进行团体活动辅导、心理健康指导、压力和焦虑情绪疏导等,尽力解除青少年因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却难以短期跨越而形成的“防御性悲观”[5],用积极向上的精神、事例、方法激励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提高自信力,驱散消极无为的悲观思想。在学校应该建立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或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校园心理问题督察制度,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协同一致,对出现“佛系”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做到及时发现、重点关注、专业激励等,避免出现“佛系”思想的同群传播。

(四)严格多元媒体监管

在言论、情感表达自由的多媒体时代,现代人拥有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青少年也逐渐通过多元媒体获取较多外来的消极文化,且又难以对各种名目的文化进行性质判别,只是为了赶文化时髦、时尚和潮流跟风,以所谓看淡现实的无奈而自我盲目“佛系”定位。由此看来,媒体作为文化思想传播媒介对“佛系”青少年的形成存在一定责任,多元媒体应积极倡导新时代具有奋斗精神的文化内容,引导青少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务实创新,抵制外来消极文化的侵蚀。所以,多元媒体中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自身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播内容的甄别和管理,媒体监管部门需要对网络媒体、电视新闻、报纸期刊、图书画报、文化展播等进行严格监察管理,并倡导蕴含主流文化观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意、文化宣传等内容的传播,鼓励青少年在表达正向自我、励志自我、奋进自我的基础上突破消极文化依赖,促进新时代青少年奋斗精神的塑造。

三、积极应对“佛系”文化挑战,构筑新时代青少年奋斗精神

“佛系”文化的消极作用干扰了青少年积极健康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需要以新时代青少年艰苦奋斗、戮力创新的精神构筑坚固厚实的进取意志以积极应对“佛系”文化的挑战。新时代青少年应学会能够主动自觉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积极建立健康向上的进取意志,应该从这几方面培育新时代奋斗精神:一是深刻领会奋斗精神的价值。充分反思自己的“佛系”心态和行为的社会意义,深刻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二是积极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青少年需要树立信心,抵制“佛系”惰性和自卑,不盲目偏执,有敢为、能为的社会担当和职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反思自我,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具有质疑和进取精神,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保持良好的理性、宽容和自由开放的心态。三是努力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青少年需要对时代主题和要求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担负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全面培育新时代奋斗品质,以实际行动构筑新时代青少年的奋斗精神。

猜你喜欢

佛系消极心态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佛系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