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
2020-03-03吉曼婷
张 耘,吉曼婷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使得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力越来越强烈。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各个领域。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1],教育界的专家们也已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中有大量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挖掘“非遗”中的可利用资源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价值,在幼教机构/中心、幼儿园构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将“非遗”特色文化和资源融入幼教机构的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套符合本土化或地域特色的实践课程模式,增强幼儿“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从而强化中华文明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因此,从开发“非遗”特色课程的角度,我们就幼教机构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活化传统文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路径。
一、幼教机构“非遗”特色课程开发思路与目的
传统文化精髓之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个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实践、表演、知识体系、技能的相关工具、艺术品、实物或文化场所[2]。“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被誉为具有历史文化之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人们生活民俗是紧密联系且息息相关的。“非遗”保护与教育工程要“从娃娃抓起”已经在不少国家开始实行。早在婴幼儿、幼儿园、小学阶段,学生们就经常被组织去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以便较早地接触国家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我们主要依托我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的早教专业和幼健专业,这2个专业与常州市计生委及多家早教机构、多所幼儿园建立了紧密型校企、校际合作关系。将常武地区幼教机构开展“非遗”特色课程情况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分析现状,寻找对策,希望能为传承当地“非遗”文化助力,对地方幼教机构、家庭教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有一定启示,实现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3]。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遗传,是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我们应该将其传递下去,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4]。幼儿教育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非遗文化视阈下的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应将教育与传承文化的功能统一起来,精选地方非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优化设计,科学编排,有机组合,使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民风民俗、文化现象、传统节庆等的分析、比较等活动来普及非遗文化知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容融入幼教机构的课程开发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幼教机构“非遗”特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及传承意义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3岁之前。进行育儿的有效刺激将对婴幼儿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且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据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早期教育内容的设计,结合适于他们的玩教具,通过一些有目的、有趣的训练手段,诸如认知训练、音乐训练、语言训练、大运动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及亲子互动等,来发展他们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感官系统,促进认知、运动、语言、社交、逻辑思维、自我控制方面的发展,奠定未来学习及生活的良好基础。因此,在幼教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将课程作为幼儿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5],是非常重要的举措。非遗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就是要发挥非遗的教育与模塑功能,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非遗”发展的文化土壤在幼儿心中驻扎,播下保护“非遗”的种子,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开展“非遗”教育活动既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社会各阶层承担责任。这样,公益组织及教育机构参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更好地发挥早期教育促进0~3岁婴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开发的路径建议
与时俱进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都必须具有的技能。幼教机构联盟高等学校有关人才,定期组织学者专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将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非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只有革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与人们精神的需要[6]。
(一)游戏活动中融入“非遗”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说:喜欢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幼儿教育就需要将教学内容披上游戏的外衣,实现幼儿课程的游戏化[7]。中华民族传统游戏的确琳琅满目,与其放纵孩子迷恋现代化产品,如电子游戏机、芭比娃娃、电动汽车等,不如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游戏课程,适当改造一些民俗游戏,有选择、有目的地融合到户外幼儿游戏活动中,诸如踢花毽、滚铁环、蹦跷板、弹玻璃珠、端簸箕、扔沙包、荡秋千、顶罐子、打陀螺、投壶、摔跤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和活动都应加以密切关注,通过教师对其游戏行为的正确指导,幼儿出现的不良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使幼儿每日的游戏活动融入民族智慧和民族品格,让民间游戏彰显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真正意义。
(二)美术绘画中融入“非遗”
“非遗”作为教学内容参与幼教美育,可以承载幼儿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有利于提升幼儿对本土非遗的认知与审美境界,从而实现美育的功效。同时,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容可以促进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刻纸是流传于江苏金坛地区的一种颇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都会贴挂门笺、花笺、喜笺或寿星、喜娃、钟馗等图案及虫鱼花鸟窗花之习俗,以刻纸和剪纸艺术为框架,吸取地方剪纸艺术的精髓,开发刻纸和剪纸这一美术绘画课程,使幼儿不仅传承了本土文化又接受美育熏陶,夯实文化底蕴。再如民间喜欢以当地吉祥物的造型做成食物,或者给其染色,或者给其绘制图腾纹样,使用器具中的竹制容器、泥制陶罐、脸谱、小孩玩具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承载对幼儿的多学科的知识拓展和社会化教育功能。
(三)主题活动中融入“非遗”
可以开展主题式多领域的“非遗”传承整合活动,力求更加有趣。结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相对应的某一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如通过每年在幼教机构开展的“红红火火过新年”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一些与新年有关的春联、中国结、灯笼、福字等来布置教室,再播放视频讲述年的来历,借助《过年啦》 《团圆》等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春节的习俗,通过《喜洋洋》等喜庆的乐曲营造浓厚的过节氛围,让幼儿制作礼物,书写福字、对联并互赠对方,学说祝福语;组织幼儿用超轻粘土现场制作饺子、糖年糕、腊八粥等,“美味佳肴”体验忙碌热闹的过年场景,游戏中的体验、操作中的探索能够增强幼儿主动亲近并探究“非遗”的品质。根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幼教机构都有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泥塑、舞狮、舞龙、绳艺、跑马灯、腰鼓、大头娃娃、锡剧、民俗民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主题形式课程占据的地位可见一斑。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
(四)手工活动中融入“非遗”
蒙台梭利认为,从出生到5岁是幼儿动作发展的敏感期。要让“非遗”项目(作为传承文脉的有效载体)长久传承并走进幼教机构使其“活”起来,真正使幼儿接触到“有趣”“好玩”“增智”的“非遗”,激发他们对“非遗”真正的兴趣和喜好。有教育专家表示,青少年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手指尖上[8],春节燃放的炮竹和烟花、元宵的花灯、彩塑京剧脸谱、陶工(泥塑)、编结和编花篮、盘扣、景泰蓝的制作、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清明的风筝和青团子、打花棍等各种手工制作,这些都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示范。因为每种物品的制作材料各异,制作方法也不同,并根据幼儿的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细致耐心的优良品质,还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热情,锻炼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练。
(五)表演活动中融入“非遗”
为了契合幼儿内在的认知规律[9],舞台实践是课程最终转化方向。如何将教学实践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让幼儿登上舞台进行亲身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亦是幼儿了解“非遗”、接触“非遗”、喜欢“非遗”的过程。古典诗词文章吟诵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常州吟诵是我市传统音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在幼教机构举办“古典诗词文章吟诵”大赛,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另外,中华戏曲,能让幼儿在唱中知、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有趣生动的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活动、曲目的赏析及简单的乐器玩奏,围绕非遗舞蹈的服装、化妆、色彩、道具、表演动作等进行模仿、展现,深切地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培养了他们的仪式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实现了在表演活动中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唤,中华精神深深植根于幼儿们心中。
总之,“非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代代相传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扬,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非遗课程的开发不是偶然,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10],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我们对“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继续深化。如何让文化遗产作为传承载体深入地走进幼教机构,增强幼儿“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培育新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