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际儒学视角下的儒家使命

2020-03-03张铭达

理论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张铭达

一、全面复兴和走出国门的儒学

儒学自20世纪初开始,确实经历了一段低潮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一种反传统的浪潮,认为传统儒家思想不能帮助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应全盘否定。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对中华传统的重视与重新审视,并未出乎先哲的视界。一些“现代新儒家”试图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来使得传统文明得以现代化,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熊十力、牟宗三、梁漱溟都是这一批人的代表。改革开放的推进使中国不断地和国际接轨,我们认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对于传统儒学更加重视。陈来先生在《当代儒学复兴与中国价值观构建》一文中提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文化“再中国化”的现象。他提到执政党的政治文化中越来越强调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自觉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的资源,这种执政党的推动力在儒学复兴中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它也给复兴路上的儒学提供了新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理论,那么儒学与之结合正是符合“新儒家”对于自身“进化”的要求,最近几年提出的“文化自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并结合自身国情产生的最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传统儒学想要复兴势必从中汲取营养。

一种文化能够经历衰微后再度绽放,其内在的先进性是必需的,光凭政策上的助力和个别学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儒学就有其内在的先进性。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西方列强拉开距离,我们逐渐地从学习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传统儒家思想逐渐被西方文化冲击而逐渐衰微,最后甚至被士人“抛弃”。但是这并不是儒学本身内容的不合理,而是面对国家危难,士人苦于现状的一种激进的行为所致。罗志田《权势转移》中也有类似观点,他提到在中国古代历次外族入侵中无不是“蛮夷”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化而走向文明道路,即使是在蒙元帝国和清军入关这种灭国挑战下,中国士人依旧保持着对于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那么为何鸦片战争只是在偌大帝国一隅的失败就造成了这么严重的文化危机?首先当然是外患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陷入停滞,当时中国士人没有等待并为其再一次发展做努力,而是选择机械的全盘否定,全面吸收西方文化,这是造成过去传统衰微的很大原因。儒学经历了千年发展自有其道统所在,自有其合理性所在,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稳定的大帝国,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形象和内涵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在长期发展中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内在精神,以至于今日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会运用到《论语》中的话语。例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强调当今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把这作为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坚持这一准则,才能在和平发展中共同走向未来。正是由于传统儒学存在内在合理性,其全面复兴才有了巨大成果。

儒学的全面复兴在国内蔚然成风,比如说许多地区都成立了孔子学会,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民间有很多幼儿机构都开展了“读经课”,传媒机构利用当今便利的网络开展多媒体形式的国学节目等都已显示出儒学在国内的全面复兴。

最令人欣喜的是儒学在复兴的大潮中走出了国门,面向了世界。比如说近年来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会议举办地虽以大陆为主,但是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都举办了关于儒学的专题会议或文化交流会议;国际上还成立了一批儒学团体比如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儒教会等。最为著名的当属孔子学院,据统计,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建立,其不仅帮助世界各地人民学习汉语,更是为向全球传播儒学和中国文化建立了桥梁。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除了其具有内在先进性可以给予其他国家指导外,也得益于传统儒家包容大度的精神。在全球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学走向世界,不仅仅为世界增添了中国色彩,更是帮助儒学吸收借鉴西方文明,为其全面复兴提供国际助力。

二、儒学的现代价值与国际价值

儒学在近代的衰微并非其精神内涵出现了问题,也不是其思想就代表着落后和封建,而是其发展未能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当我们完成现代化进程,面向未来时,就发现了否定传统文化的危害,其实传统儒学在很多方面都是先进的。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上,儒学针对这些问题都能发挥其“教化作用”。关于政治问题,孟子早就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为官不仅仅要做到廉洁还应该处处为人民着想。关于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例如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承载着儒家传统文化,今天作为旅游景点,众多对于传统儒学感兴趣的游客慕名前来,拉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关于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孔子很早便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主张受教育的平等原则;其还主张“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另外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合一”,这给当今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一大启示,即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关于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方面,当今社会道德缺失是一个很严重又很普遍的问题,这与近代以来儒学衰微有很大关系。儒家传统讲究“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要求人们和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做到互相帮助,互利互惠。儒家讲究“孝悌”,孝是指对于父母长辈的爱,悌是指对于兄弟朋友的爱,重视“少长老幼”观念,从小家的和谐进而上升至国家的和谐。宋代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当今读书人的箴言,时时刻刻指导现代人要像古人一样有自己的坚守,不能随波逐流。

儒学在现代社会还有其国际价值。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随着中国崛起,影响力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儒家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一方面吸引了许多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和学习儒家文化,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比如说“礼仪之邦”等等。儒学能够在国际上展露拳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涵对于很多国际问题都有借鉴意义。例如当今时代霸权主义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遏制发展中国家,美国近年来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甚至使用一些非大国非国际的手段,可是中国并没有使用相同的手段来与之对抗。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有着“和”的思想,传统儒学希望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团结的、大同的世界,因此我们在追求保证最基本利益的情况下,有着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以“王道”来对抗“霸道”,这是儒学思想指导当代国际问题的典型一例。成中英认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维护生命秩序的知识体系,一个维护知识体系的道义体系”。很显然,当今国际并没有这样的体系,但是很多霸权国家正在试图掌握这种体系的主导权,这种体系并不是由人们争取而来的,所谓霸权就是强行创造一个体系把世界容纳进去。中国儒家思想虽也有“大同社会”这一观念,也描绘了一个体系,但是我们秉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和争夺体系主导权的行为根本不同。和谐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终极的目标,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向往的,这个体系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和世界相适应的,而不是强行创建并由世界去适应的。如何发挥传统儒家思想对于国际事务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方面是进一步地推动儒家思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使得儒家思想被更多的人所认同,扩大其基础,另一方面当代“新儒家”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吸收先进思想使得儒学思想更加先进,更加国际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更好地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儒学虽不能完全解决当今重大国际问题,却给了其一种中国方案,给了世界一种由东方文明建立的“世界观”。儒学思想传承千年,依旧能够对现代问题具有指导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完成儒学的全面复兴,同时推动儒学走出国门,使儒学成为一种人类智慧,这是新时期儒家的使命。

三、儒家新使命——“化西入儒,走向世界”

全面复兴中的儒学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必然趋势,一方面要从西方文化中学习,一方面还要反哺西方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儒学。梁漱溟曾经提出复兴儒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全盘承受西方文化,这虽然看起来把我们自身的文化放得过低,但其实是有现实考量的。就像冯友兰所说:“所谓东西问题不过是古今问题,所谓古今问题就是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很明显,新儒家为什么要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就是希望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帮助下能够走向现代化,也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过在梁漱溟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即将失去其主导地位,已经达到顶点且即将让步于更加先进的文化,接下来就是“全面复兴”后的儒学文明走向世界。对此,陈来教授进一步说:“古今不是唯一的维度,东方和西方的两种价值不能完全概括为古今问题。”就像上文提到的,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儒学不具有价值这一判断就妄自批驳。儒学和西方文明一样,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世价值的,甚至儒学文明有较西方文明之外的先进性。不过这需要儒学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化西入儒”。儒家传统讲究与时俱进,自然而然地会对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有所吸纳。梁漱溟就讲到未来的儒家文化是“儒家社会主义”。这种与时俱进并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它是一种连续的、非断裂的发展,是对儒学的一种扬弃,舍弃封建糟粕,吸收先进思想,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得以被儒学借鉴,从而更好地发挥。儒学则通过对于不同文化的吸纳借鉴多了一些“国际范”,这对于走向世界、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化西入儒”,不断发展儒学之外,新儒家还要积极地将儒学推出国门,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到自身国家发展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新加坡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其中很多方面和儒家传统思想类似,例如国家优先于个人,国之基础在家,和谐比冲突更能解决国际争端等,这都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以及“和”的思想。但是“亚洲精神”不仅仅有东方的价值观念,也有“国家需要尊重个人权利”的西方元素,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总的来说它是一个立足于东方传统并结合西方思想的成功范例。“亚洲精神”不仅说明传统儒学确有国际价值,而且给新时代儒家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

当今世界讲求文化多样性,要想使传统儒学走出国门,使其具有国际风范很重要,也就是说儒学需要在保持最高价值不变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西方文化,丰满自己的羽翼。总而言之,吸收西方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和推动儒学走向世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我们发挥儒学思想国际意义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新时代的儒学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思想而复兴,这不仅仅帮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找回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更为“新儒学”走向社会提供了契机。世界文化是一个百花园,儒学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理应发挥其国际价值。当代新儒家在儒学复兴的道路上应该主动承担儒学国际化的责任,立足于自身,并在保证自身先进性的前提下,立足于教育,在国际上以孔子学院为依托,传授儒家经典,使得儒学在国际上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同。

互利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这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上,在文化上也是如此。没有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地占据主导地位,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每一分子都应负起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责任。中国儒学思想代表中国,新儒家又代表着中国儒学,因此,必须承担起发展儒学并推动儒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使区域性传统文化变成适应时代的国际文化,承担起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国际使命。这是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趋势,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学交流在路上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