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香树文化研究
——兼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名片

2020-03-03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世居事象枫香

樊 敏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工作研究中心,贵州·都匀 55800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43个民族,总人口42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9%。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热爱自然、崇拜自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尽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哲学理念,在喧嚣的现代文明中弥足珍贵,也为黔南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无限的空间。黔南的枫香树文化源远流长,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构成,而且渗透到黔南世居少数民族意识、观念、信仰之中,包括少数民族各种物质生活、习俗礼仪、民间信仰、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是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世代传承、发展至今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价值。对枫香树文化的“名片”属性进行研究和确认,不仅能把黔南地区最具特色和富于代表性的文化事象推到世人面前,让人们产生一种向往和探究的冲动行为,而且让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一、文化名片简述

所谓名片,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为了向对方表明姓名、身份、联系方式等而使用的写或印上相关信息的卡片。名片是一种表征物或符号,其中承载的信息可让人联想到所代表之人。

文化名片,是一个借用的概念,指的是某一文化事象对于某民族、某群体、某地区的表征意义。可以说,文化名片是每一个民族、群体、地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对于某民族、某群体或某地区来说,如果某种文化事象具有了足够的表征作用,那么这种文化事象就可称之为该民族、群体和地区的文化名片。当我们提到这样的文化事象,就自然想起创造、传承和享用这一文化事象的民族、群体或地区。如提到刘三姐、桂花,自然联想到广西和壮族;提到阿诗玛、五朵金花,自然联想到云南、彝族和白族;提到“东巴”,自然联想到丽江和纳西族;提到阿凡提、哈密瓜、葡萄干,自然联想到新疆和维吾尔族;提到布达拉宫、《格萨尔王传》,自然联想到西藏和藏族;提到花桥、鼓楼、风雨桥,自然联想到黔东南和侗族;提到黄果树瀑布、龙宫,自然联想到贵州安顺等等。相应文化事象成了这些民族、这些群体、这些地区的表征,也就成了这些民族、群体和地区的文化名片。

每个民族、群体和地区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事象才具备文化名片的条件呢?一般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具有独特性。独特性即个性。个性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地区与地区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同理,文化独特性或个性也是民族、群体或地区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第二是具有普遍性。就是这种文化在本民族本群体本地区中为大多数人所传承、享用。只有在民族、群体或地区的大多数人中流行的文化,对这个民族、群体或地区才具有足够代表性。第三是具有知名度。文化是民族、群体和地区的表征,但不一定每一个文化事象都能成为其表征。人们对一个民族、群体和地区的认识,在没有具体接触之前,往往通过不同途径获得间接认识,形成“刻板印象”。这种间接得到的印象,都是传播的结果,持续传播的结果让这种文化事象获得了较高知名度,从而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民族、这个群体和这个地区的“名片”。

二、枫香树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铸就了黔南枫香树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崇拜信仰、有技艺展示、有节庆饮食等多种形式,且颇具特色。

(一) 崇拜信仰

长期以来,黔南世居少数民族在其民族习俗和生产方式中,均有种植、使用枫香树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也都有着保护枫香树的意识、观念和信仰。他们的信仰系统和文化体系中,都有一套协调人与自然以及枫香树之间和谐关系的调控机制,是其蕴含着人只能适应环境、适应自然,与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维持人类自身美好生活的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和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表现。他们对枫香树加以特殊保护、合理利用,并且往往视为神的象征。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村村寨寨都有神林或神树、保寨树,这均是出于崇拜和敬奉。其中,以枫香树林和枫香树为主,而且神圣不可侵犯,更不可随意破坏和砍伐,村规民约中就制定有相关保护条款。他们对保寨树的精神寄托是无法想象和形容的。一旦保寨树枯干或枯死,都不能砍倒,只能顺其自然地让它自己倒下。然后又重新选择古树代替,没有古树木的村寨要举行“祭排老”仪式来移植枫香树等树木,选定或移植好后,还要搭台唱花灯,以求家家户户五谷丰登、顺顺利利。布依族有种“满月树”的习俗,而枫香树是其中主要和重要的树种选择,意思是让孩子生命象枫香树的生命一样旺盛、成长,等其长大成人时有木料做房子或家具。水族群众也常常拜枫香树为孩子的“保爷”,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平平安安。各族群众的木楼建筑,其中的柱子也多为枫香木。再有《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苗族还传说枫香树是世界的中心,是神灵降临的树,它孕育了蝴蝶妈妈,蝴蝶生下了苗族人的始祖——姜央。苗族古歌同样有记载:“祖宗东土来,到插枫香树”。枫香树年复一年守护着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到处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年年攀升。同样,用于祭祀蝴蝶妈妈的黑鼓就是用枫香木材打制而成的。黔南世居少数民族把枫香木做成鼓、家具、房屋柱子,或者用绣、染、刻等方法将它装饰在服饰上,床上用品、日常用品上,虽历经迁徙,世代飘零,他们仍然记住了枫香树的徽记符号,从中获得了民族的信心和取得了奋进的力量。

(二) 技艺展示

传说有一位留着长发温婉飘逸的布依族姑娘偶然把织机摆到一株百年枫香树下织布,枫香树油滴落在织成的白布上,姑娘将白布印染后,竟然现出了美丽的图案,“洗搓不去,入缸浸染,呈梅花状,蓝底白花,族人欣然,始有枫香染”。此乃“天意”玉成,于是,枫香染诞生了,枫香印染也有了“天染”之说。据实物和文字记载,枫香染古称“庞典”,源于汉代或是更早,至清时达到顶峰,其间曾入贡13次。《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物产名马、朱砂、染布……”书上所提及的“染布”,即布依枫香染。据布依族古歌记载: 公元1083年,宋神宗皇帝酷爱,神宗御题“天染枫香”。“枫香染”传统工艺就是黔南布依族、苗族、瑶族、毛南族群众利用枫香树脂创造出来的,并流传至今的民间印染工艺,以惠水县雅水镇小岩脚的布依族枫香染手工技艺保存得较为完好,广泛应用于日用床单、被面、帐檐、枕巾、挎包、头帕、背扇、服饰、工艺品等,颜色和花纹古朴、雅致,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枫香染制作技艺”2008年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枫香染”文化提供了保障。至此“枫香染”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且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旅游事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作用已日渐突出。目前,在惠水县等布依族、苗族聚居区的中小学,“枫香染”制作技艺已经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进入学校和课堂,培养更多的“枫香染”传承人。全州有6000余人参加了“枫香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通过“企业+农户”订单式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染娘、匠人实现增收,“锦绣计划”“文军扶贫”“双培行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奔小康凝聚了磅礴力量。“枫香染”产业也为全州文化及相关产业位居全省第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同时,在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中,枫香树、枫香叶图案和纹样比比皆是,这就是枫香树文化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传统织品、物品、饰品,早已超越布料、木料、陶片、瓷片等等本身的意义,细细研读和品味可探究其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三) 节庆饮食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是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虽源于古代气候,即按一年的周期性气候变化排定的节气时令。但是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和科学的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道理加以深刻的解释,于是就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等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对万物之神的敬仰,以此来取悦神灵,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节日活动而固定下来,代代相传直今。在“三月三”节日,人们“扫墓挂青”,还邀约各民族群众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游戏,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嬉戏,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对歌、采集枫香枝插在房子四周,既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又体现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布依族还把“三月三”誉为“枫叶节”。“四月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摘枫香叶煮水给耕牛洗澡,让耕牛行气、止痛、解毒、解乏,养精蓄锐,在斗牛场上精彩竞技,以便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房屋四周也要挂上枫香枝叶,希冀庄稼长得像枫香一样茂盛,企盼秋天有个好收成。这也是作为古老、传统的稻作民族对耕牛、稻谷特殊的、深厚的,甚至是神圣的情感。此外,在苗族最隆重的传统盛大庆典“鼓藏节”中,祭祖、跳芦笙舞时敲的木鼓,最初都是用枫木做的。他们认为只有敲击枫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清乾隆年间《南笼府志·地理志》有“其俗每岁三月初……食花糯米饭……”等记载,其实无论是“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及遇重大事件、贵客进寨临门,都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成花糯米饭待客和食用。花糯米饭中黑色、紫色的染料均来自枫香叶。黑色的染料是用鲜嫩的枫香叶放在石臼中捣烂,加少许水,捞出叶渣滤净即得;紫色的染料则是将过滤好的黑色染料再多加些水即成。这类既绿色又营养的饮食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与各民族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族意识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形成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并通过节日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传承。

三、枫香树文化的特征明显

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枫香树文化。枫香树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的枫香树文化具有时间性、周期性、社会性、群体性、地域性、民族性、综合性、丰富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普遍性特征,同时,还有以下明显的、具有黔南民族文化意蕴和内涵的特征。

(一) 信仰文化的具体反映

枫香树文化与黔南的历史紧密相连,是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的一种信仰文化的具体反映。有关枫香树的古歌、传说、故事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文化所具有的祖先信仰的文化特征。枫香树文化有纪念、感恩的内容。在感恩过程中以世俗美好生活的现实去取悦祖先,祈求祖先对世间的人们进行关照,达到消灾去邪、繁荣昌盛的愿望和目的。历史上黔南世居少数民族认为自然界的物质都有灵性,因此,他们崇拜祖先的同时,信奉“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地有土地神、树有树神,各类神祇在冥冥之中左右着人的生老病死和旦夕祸福,在没有能力征服这些神祇时,只能顺从、讨好和取悦。人们一旦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病痛,就认为是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慎“冲撞”或“得罪”各种神灵,是“神灵”降临世人的一种灾难或者警示。必须采取感恩方式祈求神灵的谅解和庇佑。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枫香树就成了人们祈求神灵“谅解”和“庇佑”的“最好载体”,因而各种节庆中常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敬畏和祈福之情,以“祭排老”、种“满月树”等仪式来感恩枫香树的神圣等。

(二) 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示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费孝通教授在名著《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乡土社会有过经典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代表性的有差序格局、血缘和地缘、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等。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枫香树文化是黔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在黔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人皆知枫香树文化的来历传说,人人遵守保护枫香树的传统和约定,人人都参与过与枫香树有关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及清明、端午等节日活动,人人都喜欢吃枫香叶染的糯米饭,人人欣赏珍爱“枫香染”。“枫香染”传承人和工作者更是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枫香树常常进入摄影师的镜头和成为各族的亮丽背景。这些都具有明显的秩序性、地缘性、血缘性和礼治性等乡土性的核心内容,是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南大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张名片。

(三)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枫香树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不仅有物质的内容,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塑造着黔南文明的特质,建构着黔南儿女的内心世界,强烈地反映着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外貌特征。许多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习俗的精华、多彩的歌舞、绚烂的服饰、健康的饮食、有趣的体育游戏等等文化传统都在枫香染文化中展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既为取悦被感恩者,完成自己美好的愿望,也为取悦自我,取悦民众。黔南世居少数民族利用枫香染文化进行民族传统的表演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黔南文化传统在黔南世居少数民族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黔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有时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广阔的田野;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匠人的指尖;有时隐藏在寨老们、族长们的思想深处,黔南世居少数民族选择枫香树文化具体的、特殊的时间、地点、人物、平台将它表现出来,使各族青年一代通过枫香树文化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觉理解、接受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黔南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

枫香树文化丰富的内涵、明显的特征使黔南文化具有了可以把握的载体,具备了称之为黔南名片的独特性、普遍性和知名度等条件。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黔南文化,加快枫香树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那些“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从中得到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文化滋养。

猜你喜欢

世居事象枫香
枫香叶黑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稳定性
惠水枫香染文创产品“5W1H”理论研究
枫香园四季
东坡词中民俗文化事象浅析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华年照相簿
世居高原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与恢复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