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

2020-03-03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银器古城文化产业

王 俊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所,云南·昆明 650034)

一、问题的提出

“藏羌彝走廊”是对“藏彝走廊”概念的发展和完善,是指我国西部历史上以藏羌彝系统的众多民族(族群) 先民为主体、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费教通先生称之为“藏彝走廊”。此后由“藏羌彝走廊”衍生出的“藏羌彝文化”“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媒体宣传、学者著述中。2014 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被纳入国家战略[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分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和辐射区。区域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自然生态复杂多样,是我国及世界上极具文化价值和自然魅力的地区。同时,这一区域也因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优势,在云南特色小镇建设的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云南省文化厅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实施方案》 提出,为实现“云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传承和利用,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要加大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云南廊道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小镇和村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内容,不应只是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包括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利用。要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将历史地理概念拓展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通过合理开发藏、羌、彝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廊带[2]。因此,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特色小镇建设中抓好民族文化的注入与彰显、传承与开发,不仅有助于增强小镇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形成以走廊为核心的带状布局推动区域建设与开发力度[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支持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3]。云南105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有34个是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小镇,占比为32.38%。但是,相关理论研究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不相符合,其中针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研究较少,难以发挥学术成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及云南特色小镇建设服务的作用。本文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民族特色小镇,一是作为全国唯一以彝族命名的、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彝人古镇;二是依托工艺精湛的银器加工技艺,结合高原水乡湿地、候鸟栖息天堂、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的中国手工银器艺术慢生活体验之都——大理鹤庆新华银器小镇;三是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以藏文化为核心整合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古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提质扩容,实现老城区和拓展区的差异化发展和功能互补的香格里拉“月光城”特色小镇[4]。上述四个民族特色小镇中,丽江古城列入国际水平特色城镇创建名单;彝人古镇、香格里拉“月光城”特色小镇列入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大理鹤庆新华银器小镇列入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通过对这四个特色小镇的综合研究,梳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路径思考。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实践

(一) 保护和彰显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城乡风貌

李克强总理指出:“城乡建设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脉,要牢牢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对传统建筑文化要注重保护传承、创新发展”[5]。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各地积极探索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城乡风貌,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效推进城乡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彝人古镇积极挖掘彝族建筑传统元素,把对彝族文化元素的深刻把握作为设计的基础,并在提取彝族特有的文化元素符号后,成功地将其与建筑样式融合。开发前期以彝族古典高档民居为主,在获得社会与市场认同以后,在三期建设中展示土掌房、闪片房和垛木房等建筑形式,高档建筑样式与传统原生态建筑样式的有机结合,有效彰显民居建筑元素。同时,对新建建筑风貌进行严格管控,着力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古镇建筑,充分展现具有彝族特色的街景效果。楚雄州在历年来开展彝族特色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中国彝乡”特色要素谱系,先后出台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城乡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 《楚雄州城乡特色风貌(特色城镇特色乡村) 打造专项沿线特色风貌工程实施方案》 等,把特色发展理念和“中国彝乡”特色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为特色风貌打造提供了系统的政策依据,并在规划设计和具体项目中进行积极探索与运用,提升了彝族特色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新华村大部分民居的用料取材、建筑格局、细部木雕、石雕及彩画装饰都保持了传统白族民居特色。这些民居建筑通常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正两耳”等几种结构,方整、大方、流畅、明快的主体美外,瓦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展现了白族文化内涵,如繁星散落于龙潭绿水、田原阡陌之间,形成了和谐自然的建筑美感[6]。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青瓦、淡墨彩画、精美木雕和石雕以及富有白族特色的室内装饰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7]。

典型的丽江古城纳西民居院落为“三坊一照壁”,即刘敦帧所说的具有宋代风格的“挟屋之状”的典型。看似简单的合院式住宅,往往是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的自然空间。传统的乡规民约和地方政府颁行的政令对丽江古城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古城虽历经沧桑,也依然风貌依旧,古朴整洁,家家流水,户户垂扬,四季花木繁茂。

独克宗古城的古藏语地名“尼日宗”或“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古城根据地理形势,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就势,自由布局,建筑连串,连片布置,多数以单体建筑为基础进行选址、布局与建设。在旧城改造中,考虑到建筑、山水、道路等外在建筑形式的有机结合[8]。藏式房屋建筑功能涉及民居、商铺、宗教与纪念性建筑及历史遗留的马店、驿站、客栈等,多为二至三层土木结构两坡“闪片房”,屋面风格独特,建筑端庄厚重,均采用纯木、砖木、土木等材质和结构建造。古城群山环绕,更有石卡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环峙四周,城内道路、藏居大多以大龟山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布置,平面空间形态形似盛开的八瓣莲花,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和城乡风貌。

(二)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传承的互动发展

除了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城乡风貌外,民族特色小镇还应积极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合理开发带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这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将静态的民族文化通过产业经济流动起来,达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传播效果,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聚集区自然资源的动态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2]。

彝人古镇以彝族文化为特色小镇内核,在节庆文化展示区、彝族森林公园体验区、彝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区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的良性互动,成为保护、传承、弘扬、传播、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彝人古镇获得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在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与古镇民族文化旅游要素相吻合的全产业链平台,推动了古镇民族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华村依托传统银器加工技艺及匠人精神,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机制,在家族传承基础上,广泛招收学徒,形成以白族传统手工银器制作与销售为主的产业,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手工艺旅游商品集散地和世界闻名遐迩的“银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教育培训基地、新华国匠文创艺术村、银器文创体验中心、千匠之家、银器博物馆等功能区块的规划发展,促进了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丽江古城通过完善政策规划,丽江古城形成了以东巴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歌舞表演为主的文化圈,以民俗生态旅游为主的玉龙县黄山文化圈和以摩梭互动歌舞为主的宁蒗泸沽湖摩梭文化圈[9]。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以及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与奇异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倾斜和投入,加强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坚持文化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业、民俗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丽江古城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文化品牌产业,推动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迪庆香格里拉“月光城”小镇以独克宗古城悠久文化和知名度为载体,深入挖掘人文历史、佛教文化、建筑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通过布局小镇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小镇特色产业,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大香格里拉旅游集散中心、高原藏式文化体验区、民族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香格里拉“月光城”进一步实现区域创新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资源和重要力量,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契机,加快“文化强省”的步伐,让特色小镇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和载体,这既是经济新常态下云南省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有效路径[3]。楚雄彝人古镇、大理鹤庆新华银器小镇、丽江古城、迪庆香格里拉“月光城”小镇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方式,不断提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展演和民族工艺品的制作、销售,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10],有效提高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吸引力。

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特色景观风貌营造的认识、理念和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对城镇的历史文脉、民族文化、山水格局认识和形象定位不清晰,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的意识淡薄,建筑设计同质化。由于没有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如何营造小镇特色和风格,各级各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等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和理念,对民族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研究不足,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建造技术开展创新设计的意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项目开发企业理念落后,以当前经济利益为导向,导致建筑设计只求经济、不讲美观,或者为迎合市场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建筑风格不统一、色彩不协调、景观文化错乱。普通群众对传统民居的审美意识受到当代社会主流审美文化的影响,对传统建筑文化认同感不强,缺乏民族文化自信,有的甚至认为传统民居是“落后”和“土气”的象征,传统民居迅速被便捷的现代化住宅取代。村民自建房中多有砖混、欧式建筑,与原有的民居建筑风格不相协调,影响了整体特色风貌的统一。由于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缺乏有效的宣传,加之政府部门对特色建筑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措施,特色风貌管控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编制的图集极少被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主动采用。

(二) 旅游开发造成空间形态改变和建筑特色弱化

民族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开发为民族特色小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增强了公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为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寻找到新的出路。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族特色小镇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程度大为改善,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为满足旅游需求,过度改造传统民居功能和风貌的现象,造成了民居建筑物质空间形态改变和建筑特色的弱化问题。

朱良文先生曾把丽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概括为四点:“一是平面特色鲜明,二是构筑因地制宜,三是造型朴实生动,四是装修精美雅致。”[11]旅游开发使得丽江古城人口置换加速,大批古城居民迁出古城。部分外来人员缺乏对纳西传统文化应有的认同,传统、自觉的古城保护意识进一步削弱、淡化,造成古城传统保护规约传承的困难。为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很多租户在承租临街的门面之后进行各种形式的装修,这些做法使得建筑在街道中的特色弱化。临街的房屋往往被改造成“前店后宅型”的门面,整体合围建筑常常被拆分成若干个小的部分,分别出租给不同的租户经营,以降低每个租户的租金成本。原本合围在内的私密空间变成了开放对外的空间,建筑的整体拆分失去了原有民居的特色。

香格里拉“月光城”空间规划范围中康珠大道、香巴拉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穿过小镇,破坏了小镇空间的完整性,道路改道需要重新投入大量资金。独克宗古城片区公共绿地面积小于5%,滨水空间缺乏,对“月光城”空间布局和风貌塑造存在一定影响;恢复重建工作已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存在着与传统建筑和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现象,对古城局部环境风貌造成一定损害,且新建“月光城”核心区如何与古城片区衔接融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民族文化传承出现碎片化和世俗化现象

民族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发生变迁,有的已经消失。一些文化展演活动已经丧失了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有些景点或对民俗典故肆意渲染或制造“典故”,造成游客对文化的扭曲。

纳西古乐在参与旅游和用于商业性演出后,进行了一些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包装。一些较少演奏的乐曲渐渐被遗忘,一些经腔音乐已无乐队能演奏,整部洞经的演出活动也鲜有举办,一些科仪只有极个别老艺人知晓,乐器不断“去古添今”,演出韵味与传统演奏有所不同。纳西古乐和民间歌舞传承的接班人断代,很多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改变,新老传承比较困难,“人亡艺绝”的现象不断出现。

藏族文化中的建筑、歌舞、雕刻、服饰、饮食、婚俗等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迪庆旅游市场展演舞台的主打戏,以游客为主体的他者与地方政府、旅游业从事者、文化持有者等一同促成藏族文化的再造。在多元利益诉求的背景中,旅游文化展演成为迪庆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使得民族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的危机中,通过开发和利用借助旅游市场找到了继续传承的场所。但这种“市场化”的改造,使得演出节目虽也保留了藏族歌舞和习俗内容,却难以寻到藏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出现了碎片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四) 民族工艺品开发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民族工艺品开发是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特色小镇的民族工艺品开发存在着品质参差,种类单一,品牌混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购物的体验。

鹤庆新华村银质纯度和银器价格不统一,同款产品的价格在不同店铺里也有着很大的差别[12],游客一般较难辨别和判断。手工制品与机器产品也较难分辨,导致一些大理银饰经营者投机钻营,将机器化加工的银饰产品作为手工纯银饰品进行高价销售,用纯度低的银饰品冒充纯度高的银饰品,有些甚至将非银的工艺品当作银饰进行售卖[13]。新华银器打造的“寸发标银器”“寸四银器”等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然而绝大多数商家均借用的是“新华银器”和“寸银匠”等招牌,缺少响亮的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

随着旅游的蓬勃发展和规模化机械生产的普及,丽江传统手工艺渐渐衰落,和丽江旅游可以结合的饮食制作也因为古城高昂的房租而难以恢复发展。传统的丽江皮革制品、铜器银器等也因为劳动成本、原材料等原因逐渐转由机器生产[14]。与此同时,大量充斥在古城街头巷尾的是外地机器化生产的各种旅游纪念商品,旅游纪念品呈现出同质发展、单一重复、缺乏内涵等问题。

(五) 民族文化创意开发和参与性设计不足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同时,部分创意产品由于目标市场定位较低、缺乏足够的资金等原因,其工艺、质量及文化内涵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新华银器文化创意附加值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文化优势,文化内涵彰显不足。小镇对银器的历史文化宣传不到位,相关产业联动有待进一步深化,“手工艺+相关产业”的格局还未形成,亲身参与银饰品的设计、加工、试戴、反馈等体验环节设计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体验需求[12]。

独克宗古城被誉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之地,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民俗、服饰、饮食等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以藏族为主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够,茶马文化体现不足,游客娱乐性、参与性项目少,对游客的吸引力较低。当前着重培育的藏医药、民俗文化产品、农特产品等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产业,规模小、布局散、产业链短,在小镇内实现组合、培育、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

(六) 同质化发展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滇西北旅游圈是云南省内发展最为成熟,也是发展最为快速的旅游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特色小镇建设受“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路的带动,在此线路上分布有楚雄彝人古镇、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喜洲古镇、永胜清水古镇、丽江古城等特色小镇,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全国各地古镇数不胜数,竞争和模仿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不可避免面临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如何在品牌趋同化情况下继续保持竞争力这一问题值得认真思考[15]。

(七) 民间艺人、文化传人和管理人才断代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薪火相传。当前,民间艺人、文化传人断代问题突出,少数民族年轻群体缺乏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后续力量的培养比较困难。随着老一辈大东巴、民间乡土艺术家、工艺师等民间文化传人年龄不断增大,民间文化精英阶层存在日益减少的情况。年青一代的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诉求和老传承人有所差别。目前文化产业领域高素质、善经营的人才很少,特别是在策划管理领域里有一定造诣和影响的专业人才更少,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建立档案、展示利用等工作还相对薄弱,管理人才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五、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路径思考

(一) 树立保护优先、适度合理开发的理念

社会变迁、旅游开发、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会导致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危机和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理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必须以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为前提。应积极探索提供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优质、健康的民族文化产品,通过合理的、适度的开发,使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在保护与开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 建立城乡特色风貌管控体系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运用民族文化,编制小镇建设特色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制定风貌管控制度,培育民族特色建材产业,培养设计和工匠队伍,突出人才的关键作用,促进自然与人文融合。新建房屋的建筑风貌必须体现民居风格。对小镇规划区内与景区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实施建筑立面改造,确保整个小镇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

实施古城空间形态及整体风貌保护,独克宗古城应保持特有的山、水、城空间形态和格局,通过街巷路网的保护和道路的局部调整,维护和强化古城以大龟山为中心的香巴拉王国“八瓣莲花”建城构图寓意;维护古城平缓、优雅古朴的整体景观;不改变街巷尺度及沿街连续界面;严格保护古城区的天际轮廊线、外轮廊线及历史边界;同时通过对古城周边环境的控制和优化,保持古城整体空间和传统风貌的完整。同时还应该实施传统街巷保护,完整保存原街巷历史格局和肌理,特别是核心区不得改变原街、巷的格局、形态和尺度。

(三) 打造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品

面对众多小镇、古镇的兴起这一情况,客观上要求特色小镇打造出自己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不仅体现在民族文化内涵不同,更多在于如何利用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产品供给、游客体验和认知上实现一个差异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小镇的品牌竞争力,从而使自己保有稳固的市场份额[15],避免盲目模仿、千镇一面。同时,在古镇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文化业态的梳理、分类、整合,重点保留和发展民族医药、歌舞、服饰、饮食和刺绣等一些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前景较好的产业,并增加高科技的引入和运用,按照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将民族特色打造成为特色小镇的亮丽名片。

(四) 深耕文化内涵实现文产创意开发

深耕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实现文产创意开发。在文化产品打造上,严控产品质量,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产业融合,增加创新研发,提升技艺技法,打破单兵作战模式,促进协同发展。

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应注重走纯手工制作的高端银器的主线,实现文化创意与银器产品融合发展,增强产权保护与品质管控,做好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用“银器+其他产业”的形式升级现有产业,注重“技术”向“艺术”转变,“作坊”向“工坊”转变,“实用型”向“赏用型”转变,增加知名品牌培育,以大师与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发展,促进旅游健康发展。围绕“小锤敲过一千年”“千匠工坊”“千匠之家”的特色,进一步彰显鹤庆新华工匠精髓。设立专项资金对银器及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和保护,系统挖掘银器文化内涵。

在“月光城”建设中不仅可以组织游客参观藏公堂、大龟山朝阳楼、龟井、古城墙等历史文物遗迹,还可以组织游客住宿古城藏民“闪片房”,品尝香格里拉美食风味,欣赏藏族歌舞,体验藏族风情,做好旅游“吃”“购”“娱”文章。积极引导古城居民发展特色民宿,并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加强传统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推动唐卡艺术绘画制作、藏族饮食居住、尼西黑陶制作、创意木雕制作、玛尼堆雕刻制作等产品开发,把古城片区打造成文化体验的核心区。加强香巴拉文化演艺中心、藏式风情手工艺街等项目建设,挖掘和推出一批反映高原民族文化的风情旅游娱乐项目、优秀文艺作品。依托香格里拉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引导当地居民开发以青稞、羊肚菌、松茸、牦牛、藏香猪、尼西鸡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藏式菜肴,使游客能够吃到最生态、绿色的藏式特色菜肴。加强牦牛干、松茸、中药材、高原葡萄酒、青稞啤酒等富有迪庆特色的旅游食品开发,依托“月光城”特色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使游客能够在“月光城”买到迪庆藏区所有土特产品,促进农特旅游商品产销和饮食消费的增长。适当降低古城传统银器店、杂货店等经营项目比重,避免商品同质化竞争和小镇过度商业化,保留古城文化氛围和生活的真实性,激发小镇商贸活力。积极探索“旅游+研学”新模式,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研学旅游教育基地建设。

(五)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滞后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需要,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保护传承工作还不到位。一些部门、人员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认识站位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民族文化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使保护工作、旅游开发与市场准入既有法律、制度的保证,又有相应的约束和管控。

加大传承人、文化遗产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要从政府层面重视和引进民族文化研究、教育人才和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人才。通过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培养急需的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从企业层面培养、引进研发和经营人才。从社会层面培养和扶持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组织文化工作者、民族工作者对年青一代文化持有者进行辅导,引导年青一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升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群众基础和自觉意识。

总之,只有全面整合、内化国家和省级层面提出的各项发展战略,完善顶层设计,找准发展差异,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营造具有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的风貌景观,巩固和提升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族特色小镇发展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银器古城文化产业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安居古城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
刘玉平:东西方银器的鉴赏和收藏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