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步瀛社会交游初探

2020-03-03穆冬霞

关键词:民国

穆冬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文士交游自古有之,他们通过集会宴请、结伴游览、诗文唱和等多种方式交流情感、表达理想。《荀子·君道》曰:“其交游也,缘类而有义。”①张觉校注:《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45页。《管子·权修》亦言:“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②黎翔凤校注:《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2页。可见,考察一个人的交游情况,是了解其生活情态和思想倾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高步瀛是民国时期笺证、考据大师,著名《文选》学者,其交游情况深受关注,如赵成杰、刘晓亮曾先后撰文考察高步瀛与鲁迅、贺葆真、吴汝纶、吴闿生、严修等人的交往,分析他们对高步瀛生活、工作和学术的影响。高步瀛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交游广泛,他先后参加了十余个社团和学会,结交社会各阶层名士、学者,综合考察这些社会团体的性质、宗旨、活动内容、社团成员及高步瀛在各社团中的活动等,分析其社会活动状况,有助于研究其学、思、行、为。一、文化学社——与社会名流的交游

(一)寒山社和稊园社

寒山社,又名寒山诗钟社,是由关赓麟、易顺鼎、樊增祥主持的一个诗钟社团。1911年至1912年关赓麟创立京汉(铁路)同人诗钟会,1913 年易顺鼎倡改成为“寒山社”,社员最多时达二百余人。寒山社历时约20 年,从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八年(1919),其间陆续有诗钟集问世。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寒山社”并入“稊园社”。③南江涛辑:《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第1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页。高步瀛于民国二年(1913)加入“寒山诗钟社”。民国三年(1914)出版《寒山社诗钟选甲集》5 卷,易顺鼎作序。甲集后附《社员名录》,录社友王式通、沈瑜庆、何震彝、易顺鼎、冒广生、陈宝琛、陈衍、伦明、夏寿田、夏敬观、夏孙桐、黄濬、黄节、许宝蘅、梁鼎芬、梁启超、郭则沄、孙雄、张鸣岐等86 人。④王梦川:《南社词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民国四年(1915)出版《寒山社诗钟选乙集》9 卷,樊增祥作序,乙集后附《社员名录》,所录社友增至168 人,其中有王闿运、王允皙、王揖唐、朱祖谋、袁克文、潘飞声、褚宗元、刘师培等。①王梦川:《南社词人研究》,第67页。民国五年(1916),高步瀛编选《寒山社诗钟选丙集》,共6卷,并为之作序,丙集后附《社员名录》,收社友108 人,其中有丁传靖、江瀚、李岳瑞、何震彝、邵瑞彭、易顺豫、易君左、高步瀛、高旭、陈方恪、陈毓华、杨仁山、樊增祥、关赓麟等。②王梦川:《南社词人研究》,第68页。

民国三年,高步瀛与关赓麟、曾重伯、李孟符、侯疑始、靳仲云、丁阁松、宗子威等发起“稊园社”。“稊园社”实是“寒山社”支流,根据关赓麟《稊园吟集甲稿编终杂述》记载,此社与“寒山社”同源,因此也多认为此社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成立之初除了作诗,还编辑诗钟诗选,但不作词,后来创作题材放宽。高步瀛曾与关赓麟、赵惟熙、樊增祥、余葆桢、陈振家、翁廉、杨毓瓒、郭增炘、巢章甫、刘敦、贺良朴、李宾、陈敕湖、朱绍阳、唐益、叶公绰、商衍鎏等稊园社员18 人题跋《稊园雅集图诗卷》长卷,此卷由李霈绘图,徐世昌题首。

诗钟是一种非常注重用典的诗歌体裁,其创作讲究熔经铸史,据典成联,要求创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考察诗钟选集所附社员与《稊园雅集图诗卷》题跋人员可知,这些社员皆为当时北京文坛名流,虽各人年辈相差较远、文风宗尚各异、政治立场不一,然其济济一堂,相互切磋,显示了文人雅兴之所在。

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云:“樊先生和父亲是寒山诗钟社的社友。大约民国六、七年间,他们这批文人,每月总有几晚,聚集在北平宣武门外江西会馆,为诗钟消遣。在诗钟社角文艺,斗掌故,父亲得着不少奖品。”③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传记文学》(台北)1970年第5期。文中转录的高步瀛好友陈翼牟所作《诗钟九友歌》,刻画了每个社员构思索句的生动神态,其中刻画高步瀛的是“谁其匹者高阆轩,哆口瞠目绕室旋。轩然一笑得佳联,骎骎欲度钟王前”④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传记文学》(台北)1970年第5期。。高步瀛文学功底深厚,在社中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从其加入寒山社成为普通成员,到与关赓麟、曾重伯等发起“稊园社”,并与稊园社员18人题跋《稊园雅集图诗卷》长卷,后编选《寒山社诗钟选丙集》并作序,见证了他在社团活动中积极踊跃,并迅速成长为诗社的骨干力量这一事实。

在关于高步瀛的传记、回忆、纪念、交游考等文章中,前辈学者都提到他与樊增祥的密切交往,他们是忘年交,是知交至交。高步瀛除与樊增祥交游外,还与其他社会名流如易顺鼎、关赓麟等先后发起并参加诗钟社和谜社。从零星文献资料来看,他与社里很多成员均有密切来往,如伦明曾作诗评论其《文选李注义疏》“千年选学此归墟”⑤伦明:《伦明全集》,东莞图书馆,2017年版,第120页。;陈翼牟作《诗钟九友歌》,刻画其作诗形态“谁其匹者高阆轩,哆口瞠目绕室旋”;张歧鸣去世,高步瀛为之作《张歧鸣墓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步瀛的文学功底与人格魅力。

(二)射虎社与隐秀社

民国五年,高步瀛与樊增祥、易顺鼎、罗敦曧、刘桪、宋敦甫等人联络社外谜家张郁庭、韩少衡、金子乾诸人,在宣武门外徽州会馆组织成立谜社,在薛少卿提议下,取名射虎社。

射虎社,社长韩少衡,社员人数最多时达六七十人,并有外地谜友加入,如淮安“商旧谜社”的张启南、张超南等。射虎社每月开常会一次,每逢元宵、中秋召开大型会猜,社团活动长达3 年,印成谜集40册,灯谜数万条,被谜家谢云声称之为“国中谜社冠”,1920 年解体。⑥叶国泉等编:《实用灯谜小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后陈冕亚编辑《北平射虎社谜集》,共26集,载于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文虎》半月刊。①章品编:《中华谜典》,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射虎社解体后,民国九年(1920)二月,高步瀛邀集往日社友顾震福、刘剑侯、关赓麟发起“隐秀社”,社名取《文心雕龙·隐秀》篇之寓意,社规与射虎社相似,是年与关赓麟、刘剑侯选编《隐秀社谜选初编》并作序。此社活动持续两年多,油印谜集二十多册,有《隐秀谜选》1卷。②叶国泉等编:《实用灯谜小辞典》,第220页。《中华谜海》载:“隐秀社人才济济,皆一时彦贤,如孔剑秋、祁甘荼、王逸庵、佟春霆、高步瀛、陈冕亚、俞赞侯、孙笃山、张郁庭、徐绍泉、张起南、薛少卿、韩少衡、顾震福、关颖人、祥瑞年、宗子威、邵瑞彭等将近六十人,哪一个都是谜坛重量级人物。”③江更生主编:《中华谜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

灯谜是一种传统的文字游戏,参加人员也都是文坛名将,他们在社内咀文嚼字,探赜索隐。高步瀛当时被称为谜社名家,与社员交流频繁广泛。江更生《华赡典雅高步瀛》收有高步瀛灯谜数十条,谜面高古典雅。高步瀛为张起南《续春灯话》所作长序,共140 句,每句隐一种中药名,说明其“谜社名家”的雅号确非浪得虚名。在两社创建与发展过程中,高步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张起南在《北平射虎社橐园题像》中作诗描画了12位社友,其中《同社高阆仙先生像赞》写道:“景行仰止,何日能忘……镂金酌玉,贻我琳琅”④高伯瑜等编:《中华谜书集成》(第3册),1997年版,第2248页。,表达了对高步瀛先生的仰慕与赞赏。

(三)丁香会

民国八年3 月20 日,高步瀛与樊增祥、易顺鼎、王式通、董康、章华、罗惇曧、道阶等8人发起丁香会。周迅《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载:“丁香会是20 年代北京部分文化界人士的雅集形式,由王氏通、樊增祥、易顺鼎、董康、罗惇曧、高步瀛等8人发起,每逢丁香花开,文人雅士、书画名流集聚一堂,谈诗论画。三月二十日,丁香会在法源寺隆重举行。与会者达数十人,极一时风流。”⑤周迅:《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第345页。

丁香会成员不但有文人雅士,而且有书画名流,其成立与举办集会都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可见其成员社会影响的不凡。齐白石《己未日记》记载,三月二十日为参加丁香会,约客数十人。虽然目前尚未见到高步瀛与社员交游的具体文献资料,但高步瀛是发起人之一,则是有明文记载的。

(四)赏音社

民国七年(1918)冬,高步瀛与吴梅等教育界人士在北京成立“赏音社”,主要成员有赵子敬、张云卿、吴承仕、杨缄三、史海啸等,聘请“荣庆社”名伶韩世昌、郝振基、侯益隆为导师,红豆馆主溥原斋也曾参与指导。⑥吴新雷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是年,由高步瀛先生主持每两周一次的昆曲演出晚会。

刘文峰、于文青主编的《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载:高步瀛“雅好昆曲,由其主持,邀约言乐会以及其他业余昆曲组织在江西会馆每两周举办一次昆曲演出晚会,遂使这一时期业余昆曲演出精彩纷呈”⑦刘文峰、于文青主编:《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吴承仕雅好昆曲,曾与庞敦敏等人组织成立昆曲研习会,早年在社会活动中结识高步瀛,在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后,便聘请高步瀛先生到国文系任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吴承仕“曾与高步瀛、袁同礼等多名教师联名通电全国,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并要求国民政府奋起反抗”⑧汪兆骞:《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3》,现代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页。,后吴又担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仍延请高步瀛先生为教授,可见两人交接甚密。

二、国家教育学社——与教育部同仁的交游

(一)通俗教育研究会

民国四年10 月6 日,“通俗教育研究会”成立,梁善济任首任会长,高步瀛被推选为经理干事。

通俗教育研究会由教育部设立,主要对通俗教育进行研究,会员大多是教育部职员,还有“国家和北京地方教育界公私立的相关部门、组织及个人”,“范围广,级别高……希望通过国家力量,对小说、戏曲和讲演进行规范、整饬和引导,进而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①万妮娜:《民国时期北京社会教育活动研究1912-1937》,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录》详录69 人的职任、姓名、别号、籍贯、住址、电话等,其中高步瀛任经理干事,职务仅次于会长,鲁迅、陈宝泉、齐宗颐、邵瑞彭等人散见于小说股、戏曲股、讲演股中。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凤凰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页。

高步瀛非常重视通俗教育,在1905 年前后与陈宝泉合编《国民必读》《国民镜》《民教相安》等书对国民进行启蒙教育。早在1912 年间,在公务之余,已与王紫珊等人发起国群铸一通俗讲演社,著讲演录,宣导民俗。他承担社内编辑干事工作,编纂讲演词,兼任讲演事务,主讲“显亲”“说信”“戒争财说”“忠于社会说”等内容。1914 年高步瀛在《京师教育报》发表《国民常识》一文,以启发民智,振兴国家。高步瀛是通俗教育的积极人士,与鲁迅、陈宝泉、王紫珊交往甚密,与韩旭、何家驹、何家骧、杜权、顾显荣、方维翰、钟世谦、黄玉林、齐宗康、王道元等人③刘苏:《国群铸一通俗讲演社史料》,《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3期。同台演讲,一起工作,志趣相同,有很多接触与交流。

(二)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与国语统一筹备会

民国五年8 月,蔡元培、严修、陈宝泉、袁希涛、黎锦熙、梁启超等86人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其中就包括高步瀛。《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载:“为了解决国语统一问题,一九一六年八月,北京的教育界人士86 人组成了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一九一七年召开第一次大会,选举蔡元培为正会长,张一麟为副会长。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任务是:(1)调查各省方言;(2)选定标准语;(3)编辑语法辞典等书;(4)用标准语编辑国语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5)编辑国语杂志。一个国语统一运动逐渐形成了。”④《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为了国语统一运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民国八年4月,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组织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作为教育部的附属机构。此协会专门负责国语统一工作,会员有蔡元培、赵元任、汪怡、白镇瀛、萧家霖、曾彝进、孙世庆、方毅、钱玄同、胡适、刘复、周作人、马裕藻、沈兼士、黎锦晖、许地山、林语堂、王璞、黎锦熙、陈懋冶、李步青、陆基、高步瀛、朱文熊等172 人,由教育部指定张一麟为会长,袁锡涛、吴敬恒为副会长。⑤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书店,2011年版,第82页。

高步瀛参加的这三个研究会,其主要成员是教育部同仁,因工作原因交接频繁,其中鲁迅、陈宝泉、严修、钱玄同、胡适、齐宗颐、邵瑞彭、沈彭年、张继煦等人与高步瀛先生的交游都有详细文献资料可考,宴饮、探访、赠书,交往亲密频繁,学界已有详细考察。

三、国文学社——与文献学家的交游

(一)国文学会

国文学会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师组成,全称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根据教育改革需要,为加强学科建设,陆续设立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等学科,先后创办《数理杂志》《教育丛刊》《国文学会丛刊》等刊物。《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载:“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国文学会丛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的‘国文学会’的‘会员录’中,有十六位教师,他们是:朱希祖、汪怡、沈兼士、吴梅、吴虞、周树人、高步瀛、马裕藻、陈汉章、章嵌、单不庵、杨树达、刘文典、刘毓盘、黎锦熙、钱玄同。不久,王易、沈尹默、徐祖正、张凤举等几名教师也加入了‘国文学会’,这也就是那时北京高师国文部的教师阵容。”①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国文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文学,整理国故,讨论国文书法,会员主要是北师大国文系教职员,也有部分会员是北师大国文系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从民国十年(1921)应陈宝泉之邀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学,高步瀛一生与北师大结下不解之缘,与北师大国文系教授和学生交接甚笃,如与黎锦熙、杨树达、钱玄同、沈兼士、吴梅、周树人等人的交往屡见书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高步瀛先生每有新书出版即赠送杨树达,并与杨树达通信“讨论关于《离骚注》”②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 积微居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请教李善注《羽猎赋》引‘杜邺上书,三垂晏业’的源出问题”③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 积微居诗文钞》,第37页。。姚高淑芳《追忆先父高步瀛先生》亦云:“当时师大教授如吴检斋(承仕)、黎劭西(锦熙)、陈援庵(垣)、余季豫(嘉锡)诸先生,均与父亲相处甚得,成为学术上的道义之交。”④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传记文学》(台北)1970年第5期。

(二)中国学会

民国十九年(1930)1 月,中国学会成立,学会以“研究中国学术,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高步瀛先生为学会发起人之一,陈乃乾为会务部主任,姚石子为讲演部主任,胡朴安为编撰部主任。

胡朴安先生在《整理中国学术之意见》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学会有关国学研究的观点:“我们研究中国学术,完全是研究中国整个民族……一切学术,皆为历史,故无论其学术为有价值,为无价值,或已成为过去的陈迹,或尚合于现在的环境,我们尽可不问,只须诚实的研究其真相……至于研究中国学术的方法完全从整理入手……欲发扬民族精神,使中国学术成为世界的公物,必须将中国旧有的学术加以整理、分析、综合,皆有系统之可循,世界学者各晓然中国学术的真相如是。”⑤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2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这一倡议,讲出了当时学人的共同心声,得到诸多学人的赞同。学会发起人共84人,高步瀛、吴梅、陈垣、袁同礼、孙人和、杨树达均在其列,其后所编《中国学会会员录》显示,会员多达261 人。这些人在国学研究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在新旧思想的激荡中能够廓清干扰,为整理国学、研究国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步瀛无疑是其中尤为出色者,他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笺注,躬耕不辍,著作等身。

(三)思误社

民国十一年(1922)5 月,吴承仕首倡成立思误社,由吴承仕、尹炎武、朱师辙、程炎震、洪汝闿、邵瑞彭、杨树达、孙人和8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结成,社团每两周会集一次,主要是校订古书,以养成学术风气。后更名为“思辨社”,高步瀛先生与陈垣、陈世宜、席启、邵章、徐鸿宝、孟森、黄节、伦明、谭祖任、张尔田等陆续加入该社。

“思误社”取名于我国北朝北齐学者邢子才“日思误书,更是一适”一语,意为从校书中发现讹误,是很适心的事情,正合社团学者们“校订古书,以养成学术风气”的初衷。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载:“五月,思误社(后改‘思辨’)假歙县馆为第一次会集。晤歙县吴检斋(承仕)、程笃原(炎震)、洪泽成(汝闿)、盐城孙蜀丞(人和)。吴为太炎先生弟子,著有《经籍旧音》。程著《世说新语注》。洪能填词。孙为次公弟子,北大法科学生。四君外为邵次公、朱少滨、尹石公及余,凡八人。以后两周一集。后来陈援庵(垣)、高阆仙(步瀛)、陈匪石(世宜)、席鲁思(启炯)、邵伯絅(章)、徐森玉(鸿宝)诸君。”①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 积微居诗文钞》,第16页。杨树达所列诸学者均为著名的文献学家,高步瀛位列其中,可见其学术地位。

结 语

高步瀛生活在清末民初,是在旧式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他学习刻苦,记忆力惊人,能背诵很多文章,又写得一手好骈文,在求学时期已建立起深厚的学术素养。高步瀛爱古、好古,学问博洽,出入诗钟、谜社,屡屡夺得花魁,袁嘉谷评曰:“霸州高阆仙同年,渊雅才也。助余编译图书局,于小学国文两书,良工心苦。暇谈国学,大至群经,小至诗钟,罔弗角逐。”②袁嘉谷:《卧雪堂诗话》卷八,见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页。高步瀛一生主要从事古文典籍的整理与笺注工作,其参加的诗钟、谜社及国文类社团,正体现了其在古典文学、文献方面的优长,可以说是他兴趣爱好的直接反映。

在文化、文学集社中,高步瀛不仅是积极参与者,而且是多个社团的组织者与发起人,在稊园社、射虎社、隐秀社、丁香会、赏音社、国歌研究会、国文学会、中国学会、思辨社等社团中,高先生均是发起人。在社团活动中,他起着组织、联络、带动等重要作用,展现了其在社团活动中积极活跃的一面,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学术素养。通过考察高步瀛参加的文化、教育、国文等各类社团,以及其与社会名流、名士、学界同仁的密切交往,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学问博洽的个人形象及在文化学术界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声誉。

猜你喜欢

民国
民国八卦 小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以稀为贵 这些民国钱币能换豪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