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试论真儒高步瀛的君子品格
2020-03-03许振东
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北 廊坊 065000)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清末民初顺天府霸县(今霸州市)辛店乡北庄头村人,是著名的古文家、文选学家、历史学家、考据家、教育家等,被胡适称作“北方学人的代表”,被余嘉锡称作“河北真儒”。
一、人生历程与主要贡献
高步瀛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燕南富室之家。民国八年(1919)《霸县志》与二十三年(1934)《霸县新志》在“例贡、例监、翻译生”目下,均载有高廷兰、高廷蕙、高廷莲、高廷葵四人的简况,其中的高廷蕙即为高步瀛的祖父,曾任户部主事,其他人则为高步瀛祖父的兄弟,仅是做过一些县的训导、典史之类的低级官吏。此应当是高步瀛家族可溯的较为兴旺的时期。此外的家族成员情况,在各类史志上几不见载。高步瀛9岁时父亲辞世,其母张夫人即携他及4 个姊妹至安新县外祖父家寓居,此时他的人生之路才真正开始。
根据相关传记记载及当代学者的研究,笔者以为高步瀛的人生历程可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早年活动期。在1904 年8 月赴日本留学毕业以前①依刘晓亮考证,高步瀛1903年留学日本,此时归国。详见刘晓亮《高步瀛历代文举要研究》,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29—30页。,他主要是读书、应考与讲学。始受鄚州黄秉钧课训,每试即冠安新书院,有神童之目。光绪二十年(1894)举于顺天府乡试后,曾赴河北的永清、完县、定兴、畿辅大学堂、保定优级师范学堂等处任书院山长、教席。期间,还至保定莲池书院从桐城名家吴汝纶学,于经史文章日益精进。1903年留学日本,一年后回国。
第二阶段为省部仕宦期。1904 年8 月留学归国,受严修之邀,赴直隶学务处任职,后调入学部图书局任编审,兼董理顺天府学务总处,又补学部主事。中华民国建立后,学部改称教育部,先后任签事、编审处主任、社会教育司司长。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①据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传记文学》(台北)1970年第5期。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记在民国十七年(1928)。,以张作霖入京自立大元帅而立辞部职,结束仕宦生涯。此期间,曾创设国群铸一社、模范讲演所、通俗研究会、历史博物馆、通俗图书馆,指导评书改良会、辑录话本、编著通俗教育书籍六十余种,以宣导风俗,开启民智。公事之余,与樊增祥、易顺鼎等名流结寒山诗钟社,常赋诗雅集。
第三阶段为潜心从教期。民国十六年(1928)立辞部职后,高步瀛专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民国十九年(1930),与二三老宿,就聘沈阳萃升书院讲习。次年秋即返,仍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后,隔周至保定莲池讲学院讲学,并兼中国大学名誉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受余嘉锡、陈垣、沈兼士力邀,又兼任辅仁大学教职。因忧国且积劳成疾,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一月辞世。
高步瀛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年轻学者赵成杰曾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梳理出高步瀛一生所编著书籍的内容、卷册、版本、问世时间及馆藏和论文刊发、论著存佚等情况。经其统计,高步瀛一生共编著书籍43种(包括合作编著,其中13 种未予刊行),刊发论文11 篇。②赵成杰:《高步瀛著述考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高步瀛为学最为人称道的是考据,他的弟子程金造曾记,当时的日本学人把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闿生的古文和高步瀛的考据并称为“中国三绝”。他称赞说:“先生的考据,既精且博。所谓博,是于书无所不读,精通声音训诂、典章制度之学,对于两千年来之政治得失、学术源流、风俗纯薄、人才优劣、职官、地理沿革,如指出掌。所谓精,是有宏通之识见,凡所著书,对前人学说,善能鉴别其真伪然否,博辨纵横,归于至当,非襞积罗列无持择者比,卓然为一代伟人。”③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考据方面,以所著《文选李注义疏》与《古文辞类纂笺证》最为学者所称道。高步瀛亦善文工诗。已故文史学家王森然先生评其:“为文汪洋恣肆,不轶于法,亦不为法所拘。诗,古体宗初唐,律则与义山为近。”④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86页。程金造说高步瀛先生工四六文,可称为当代辞人中的巨擎;称他的诗极有名,诸体俱工,为被收入“寒山诗钟社”社集诗句最多者之一。
此外,高步瀛大半生都在各地执教,为社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如著名文史专家顾学颉、目录学家王重民、古代小说史料学家孙楷第、语言学家俞敏、《史记》研究专家程金造,以及刘汝霖、牛文青、张克强、朱家溍、王燮虞等一大批学者,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艰难时世中的真儒风范
综合起来看,高步瀛不仅是一位学贯古今、博学多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爱国家、爱学生、有责任心、有严谨治学态度的师长,是一位具有崇高君子人格的真儒。⑤韩传慧:《〈唐宋文举要〉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真儒”一词,很早即已出现。如汉代扬雄《法言·寡见》中说:“如用真儒,无敌于天下”①(汉)扬雄:《法言》卷七《寡见》,见《诸子集成》(第10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是指儒之大者。《宋史·道学传一·程颢》记程颐评:“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②(元)脱脱等:《宋史》(第36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17页。此处所说“真儒”则是指秉承圣贤道统与本旨的醇儒。宋明以后,有些士人虽“儒服儒言”却未有真正的“儒行”,因而引起人们重视分别“儒”之真伪,“真儒”之称始多见。如明清之际的儒学家李颙曾分辨说:“士人儒服儒言,咸名曰‘儒’,抑知儒之所以为儒,原自有在也。夫儒服儒言,未必真儒,行儒之行,始为真儒。”③(清)李颙:《二曲集》卷十三《关中书院会约·儒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3年版,第212页。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白话小说《林兰香》揭露当时社会“周程不作,世乏真儒”④(清)随缘下士:《林兰香》第52回《凶医蛊婢败奸谋 贼道淫僧遭恶报》,《古本小说集成》(第四辑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9页。。18 世纪中叶,杰出的讽刺文学大师吴敬梓在其著名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在辛辣嘲讽那些迂腐无能、功利世俗、精神麻木空虚的种种儒生丑态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志洁行芳、襟怀淡泊,有真情性、真才学、真道德的真儒形象,反映出作者及一个时代文人的内心渴求。
据上文扬雄、程颐、李颙的阐发及不同小说家的描述,可发现“真儒”内在包含着的是儒家所始终倡导与褒扬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在西周时期即已流行。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并大加阐扬,被其弟子收进《论语》一书中的“君子”一词就有107次,多是指道德人格。晚清文人辜鸿铭曾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⑤(清)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钱念孙先生曾以为:“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模式,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⑥钱念孙:《返本开新,铸造君子人格——第二届君子文化论坛发言摘要》,《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3日。
真儒高步瀛的君子品格首先体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儒家重要典籍《论语》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至宋代,大儒张载更把儒者的使命明确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⑦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张子语录》(中),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320 页。原书为“为天地立志”,此据一般所说记为“为天地立心”。高步瀛虽生逢乱世,生活常常艰难窘迫,却始终心怀天下、深明大义,不向俗恶势力低头,不为功名利禄折腰,体现出清高峻洁、刚直不阿的性格。辛亥革命后,高步瀛曾栖迟部曹,十有余年。在这段时间,他怀着拳拳报国之心辛勤工作,为国家的强盛竭尽全力,如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记:
民国成立,先生在教育部任职,鉴于中国行用的夏历,必须两年一闰,这对于国家预算,和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大不便利的,所以竭力提倡行阳历,曾发为一种运动。先生总是希望国家强盛起来,当他任社会教育司长时,时政府的命令,不出国门,经费艰难,达于极点,他依然作了许多广开民智的设施。⑧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也载:
民国初元(一九一二),北京统一政府成立,学部改称教育部,先生迁佥事。公余,助友人王紫珊氏创设国群铸一社,著讲演录,以宣导风俗,月成数册,民智赖以渐开。另撰《吴氏孟子文法读本笺注》二卷、《国文教范笺注》二卷、《古近体诗约选笺注》四卷、《立国根本谈》一卷、《侠义国魂》一卷,并经始《姚氏古文辞类纂笺注》……是年,荐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于时新学履端,群言朋兴,先生策划,十不行一。然如设立模范讲演所,以培植社会教育人才,设通俗教育研究会,编著通俗教育书籍六十余种,以化导民俗;复监督正俗育化会,审定剧本;指导评书改良会,辑录话本等;次第实施,成绩昭著。①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3页。
民国十六年,张作霖控制北京,高步瀛见国事难为,便毅然辞官从教,教育后进。民国十九年(1930),他曾受邀至沈阳萃升书院任教。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就重回北京师范大学授课。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据北平,北师大被迫迁往西安,高步瀛即潜居深巷,杜门谢客,即使至亲也难得一见。有旧相识劝他至伪政权成立的古学院任职,他大为恼怒,断然与之绝交;伪师范大学成立,又请先生前往任教,还有人亲来相劝,高步瀛坚定地回绝说:“吾以老耄,不能随大汉旌旗跋涉山川卫国,已愧平生志,而可以从贼乎?”②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高步瀛与军阀韩复榘为同乡姻亲,日本侵略军进逼山东,韩彷徨不战,先生忧心如焚,愤而寄信督责,教他要效仿唐朝的郭子仪,不要做叛将李希烈。可惜韩没有认真听取,否则不论是其本人命运,还是我们国家的历史,都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高步瀛以为:“文之功用,其大者曰明道,曰济世。”③高步瀛:《文章源流》,见《历代文话续编》(下册),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303页。他虽专意古学,然在诠释古文、辨析源流之时,却始终关注当下。有学者经研究指出:“高步瀛之历代文举要,不单单是一部文选,一部探析文体、文章源流的著作,更是对忧患时代寓以了深切关怀,值得今人重新挖掘!”④刘晓亮:《高步瀛历代文举要研究》,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页。在“九一八”事变前夕,目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面,高步瀛为庾信的《哀江南赋》做笺注,深感家国之痛,在笺释“思归王子”的最后,明确揭示“全篇之宗旨”乃“乡关之思”。面对侵略者步步紧逼的时局,在《两汉文举要》中,高步瀛特选了《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其意当是以“飞将军”之精神激励国民奋勇抗敌,以魏公子信陵君屈尊保国的行为感召国民。他说:“若以事实而论,毛公、薛公劝公子救魏数言,为国民者,皆当各书于左右。彼甘心为外人鹰犬者,实自绝于人类也。”⑤高步瀛、陈新:《两汉文举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页。如此的家国情怀深深横亘在高步瀛的胸臆之中,亦时时流溢于他的诗作之内,如《丁丑杂诗》其一说:“断无消息向飞鸿,久锢深闺似闭笼。泪尽桃花春去也,看他杏子嫁东风”;酬谢某君馈橘诗又写:
香橘经冬色渐红,故人持赠满筠笼。枯棋不减商山兴,嘉树犹存楚客风,差幸剥余存硕果,肯教霜后委秋蓬。黄柑堪詟金源乞,每食毋忘上将功。⑥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
两篇作品或托美人芳草以言志,或借眼前物事以抒情,均辞意悲切、寄寓深广,真切表达出一个文人始终心怀天下的担当意识。
高步瀛的学生、著名文史专家顾学颉曾追忆:
“七七事变前,北平处境已岌岌可危。为了激励国人的爱国热情,学校设有民族文学一课,由高先生主讲。他选了有关历代抗敌御侮、爱国志士的文章,其中讲到《礼记》中所载幼童汪踦挥戈抗敌殉国的事,非常激动;顺便援古喻今,谈到奸佞误国、忠良被害时,激昂慷慨,声泪俱下。讽古实所以励今,听者无不为之感动。①顾学颉:《笺证、考据学大家——高步瀛先生》,见《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在那段非常艰难的日子,高步瀛常对自己的孩子与学生讲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他日夜关注时局的变化,为国土的多一分沦陷而叹息,为抗战的每一个胜利而兴奋。他虽未能见到王师北定、山河恢复,但他在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时表现出的那种担当、坚定与不屈,却是我国古今文人的杰出代表,令儒家文化所标举的君子人格更加熠熠生辉!
三、新旧文化碰撞下的深潜与笃行
《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讲落魄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腾达得志时则要在个人修德的基础上有为于社会。此话是两千多年来我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是对真儒君子人格的另一种表达。高步瀛一生仕途短暂,困窘多艰,然而无论“达”与不“达”,他都能够不泯“兼济天下”之志,弘毅勇为,此与其对个人品节和道德操守的长期砥砺与坚定固守相关。可以肯定,“外王”绝非其所求,“内圣”则是他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
对于“独善其身”,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解释为:“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②(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尽心章句上》,见朱熹《诸子集成》(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5页。。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指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不受干扰地固守自身道德操守与人格尊严的美好品格。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依他的观点,君子对自身道德操守与人格尊严的固守,核心是对“义”的坚持与维护。此所谓“义”,狭义来说即是指与天下大道和公理相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理念或准则。程金造曾经回忆:“先生既任教师范大学,每以大节勖勉后进,尝对学生们说,‘托生为一个人,好不容易。如果堕落了,做出不是人的事,那就太可惜了’。”③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从这话可以看出,高步瀛以为做人是应该有他的准则的,如果突破,就是“堕落”。因为长期受儒家道统的教育与影响,他的这种准则无疑就是君子以为质的“义”。
依儒家先哲的观点,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应该“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甚至不惜舍生而取义,生活于封建末世的高步瀛正是如此的一个践行者。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记:
先生博学强记,平易中和,有顾亭林之风,辄欲以明敏之资,希心于困勉之学。
民国初元,桐城文派,甚嚣尘上,一时游食交会,多用是博显贵,先生不与焉。
项城时代,严范老引用者无不引用,先生于役教部,浮沉郎曹,恬静淡泊,又不与焉。
及范静生长部,屡欲陟为厅长,谦让未遑,宦途得失,初不经意,惟驰志于读书服古而已。④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91—292页。
因为“希心于困勉之学”,高步瀛一再“不与”各个宝贵的机会,而是“恬静淡泊”“惟驰志于读书服古而已”,非常可敬。因文名远迈,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督军的陈某,托人送五万现钞,求高步瀛撰一碑文以光耀先世,却遭到坚定的拒绝。于京担任部务之职时,高步瀛在工作之余应邀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授课,却不收取分毫报酬;后来辞部职在此校执教,又兼代国立师范大学二部(即原女子师范大学)秘书长,摄行院长职,有人劝他领兼职费,仍未接受。“九一八”事变以后,国立大学的经费连续三月不能到位,北京各高校的教职员多停止了工作,而高步瀛却依然工作如旧。当时正值隆冬,家里没有炉火,十分寒冷,他的胡须上都结了冰。可在课堂上,讲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时,高步瀛仍神采飞动,意气激扬,很多学生不禁被感动得落泪。即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对于当时日伪政权多次的聘请教职,他也无不坚拒。
高步瀛这种以义为质,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的品格,是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并使其清高峻洁、刚直不阿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时,此两者又与孔子《论语》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路径完全相合。古人所说的“艺”,一般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技艺与才能。而相对高步瀛个人而言,此艺则指其一生都在探秘讲传的考据与辞章,即“为往圣继绝学”。在这里,他找到了与数千年文化相连接的链环,找到了令自我足可担当与奉献的使命,找到了足以让生命充分实现价值和意义的通道,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达”与“兼济”。于此,高步瀛的生命和内心得到充分的自足。
程金造在《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一文中称:“盖先生始以文辞名于时,终以考据闻海内。海内之言注疏,讲选学者,无不称先生之学。”①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高步瀛于经专精三礼,其以为:“惟礼,历代遵行,虽因势制宜,而损益可晓。远稽遂古,俯察近时,核其递婵变迁之迹,一一列之目前,是则吾人之事也。”②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由此,可清楚看到高步瀛欲“为往圣继绝学”的自觉追求。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作为一介学人,高步瀛的广博多能极为令人叹服。他于三礼,撰成《古礼制研究》若干卷,穷摭博讨,纲清目举,论者谓集礼学大成;于史,无不赅览,尤精《史》《汉》,著《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正义斠注》;于古地理学,皆旁参博证,往复申辨,闻者晓然如指诸掌;于论文,述文章流变体制正讹,为《文章流别新论》上下两卷。王森然在《高步瀛先生评传》一文中记其友评价:“先生考据辞章兼精,实当代第一人,陈垣先生谓:‘先生骈文之精,三百年来,无与伦比。’自己亦由衷赞叹:‘先生以博闻强记,精心古籍,剪除荆芜,洞见本源,若云笺注,罕见其侪。’”③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8页。“我国文化颓敝,而古学湮沉,于今尤甚。先生卓然自立,奋志述作,得成一代宗匠。”④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92页。
高步瀛被称作考据辞章“当代第一人”、古学“一代宗匠”等,与其广博多能有关,更是其弘毅笃行、勤谨尽责的性格所造就的,此性格构成其君子品格的又一侧面。高步瀛所处的时代,正为新旧两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交汇期,他早年曾游学域外,亲感新知;后来又直接面对“打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强劲风浪,但他都不为之所动,而是以超人的定力“抱残守缺,世不吾知,吾不世问”⑤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90页。,坚定地孑孓前行。王森然曾有文字记录说:
自文术之衰,士习空疏。先生既出,殚志绝响。所谓上续前修,俯贻来则,遗书宛在,无待称扬。若乃粪除仕托,设教庠序,讲诵多暇,微言间作,剖析单篇,孤
抱独往,兴绝节于高唱,振清辞于末世。进无哗噪取宠之风,退有潇洒自如之趣。①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8页。
如此的一段赞语,鲜明展示出“一代宗匠”高步瀛勇于继武绝学的意志与自足。
治学谨严、用心精密、持论公平,是王森然对高步瀛治学的评价。他以为:“为经学、史学笺注易,为诸子笺注难,为词章笺注尤难。”②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9页。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唐人李善注引用了一千五六百种书籍与文章,其中的大多数当时即已不存,笺注的难度非常大,有清二百余年很少有人问津,而高步瀛的《义疏》除订正讹误、发明义例外,还补出李善注中疑缺的许多事项,所下功夫之深令海内外学者惊叹。高步瀛一生著述,以《古文辞类纂笺证》为最著,在姚氏原书所选周秦至清代七百多篇各体文辞中,凡涉及名物制度、学术、政治、地理、职官、文字音训的都需加以考证。有学者说高笺所引用的书,比《太平御览》引的书目还多,若是把其千万条注解,摘出来辑为一书,便是一部顾亭林《日知录》,而文字之细密,条理井然,则又过之。当时学者,将之称为“学问之渊海,考据之门径”③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此是对高步瀛治学精神的高度肯定。
鲁迅以为高步瀛是“行不违其所学的人”④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他的学生们也称:“先生文章学问,直踪前贤,其言行,亦古之人也。”⑤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高步瀛一生几乎都站在讲台上,他以始终的勤谨认真,对为师“传道解惑”的内涵做了极为全面的诠释。民国二十六年春,保定莲池讲学院反复敦聘先生讲学,他在师大任课之余,隔周到保一次,当时还兼任中国大学名誉教授,车马劳顿,十分辛苦,可是他依然“讲学应物,劬谨不苟”⑥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5页。。某次授课,曾有学生要求先生当场背诵《哀江南赋》,征得全体同学同意,其就高声从序文开始背诵下来,尽管因年高体重,他的背后一直大量淌汗,可却不错一字地直背到底,令在场人无不赞叹感动。其受业弟子程金造曾充满感激地回忆:
其为教,勤奋无寒暑,亘数十年如一日。生徒问学,谆谆终日夜不倦。奇词邃义;经宗疑史,幽而不彰,凝而不释,杂然纷如不得其理者,先生懋学谆诣,穷探冥索,较然于是非毫厘之辨,使闻者豁然冰释,以此为名教授,尽得门弟子敬爱,称贤师焉。⑦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
这是发自肺腑的肯定,是对真儒高步瀛君子品格的高度钦敬。在人生历程的最后一段,高步瀛同时又为中国大学兼课,因为怜惜这所学校艰难的景况,他竟根本不受一钱报酬。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十日,自中国大学讲归,高步瀛忽觉身体不支,次日疾大剧,遂卒。为了崇高的事业,高步瀛勤谨而无私地工作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孔子所谓“依于仁”,是指“仁”为儒家道德原则的基础与核心。高步瀛清高峻洁、刚直不阿的性格,其出发点与根本指向即为仁。在其性格中,同时有着仁爱谦和、襟怀开阔而淡泊的一面,此是真儒高步瀛君子品格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程金造在《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一文中回忆:“先生事母至孝,太夫人年至九十余。姻戚故旧,终始相辅。与贫者交,力无不尽。”①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有某王姓进士,说《三体石经》为蔡邕书,先生以为不然。此人不服,一日四次上门要质辩,高步瀛皆拒而不见。此人又在京城十三家大小报纸上登文追伐,高步瀛仍默不与较。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时,鲁迅在其属下任佥事,两人个性都很强,有不少人猜想,他们必会冲突,不能相合,然而事实却是相反,两人相处甚好。鲁迅曾为高母庆贺生日,高步瀛曾在鲁迅被免去佥事职务的第一时间,前去看望。多年之后,鲁迅还常常想起高步瀛,并称他是“行不违其所学的人”。高步瀛平生耽于著述,不理生计,在卢沟桥事变以后,他整日闭门不出,最后资用告匮,难以为继,仍满心开朗,毫不挂怀。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记:“先生晚年尤贫苦,每月所得修资,除衣食日用外,均购书籍。故至古稀之年,仍为生活鞭策,冰天雪地中徒步授课也。闻逝世之日,囊空如洗,不能举殡。”②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8页。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不正是高步瀛人格的一种写照吗?
高步瀛先生去世后,每天都有二三百人前往哭吊,学界也给予高度评价。余嘉锡先生在《高阆仙先生墓碑铭》中说:“河北霸县有真儒曰高先生,修身励行,以古圣贤自期,用经术文章教授诸生弟子,著籍者数千人,撰述至数百卷,蔚然为当代大师。”③余嘉锡:《高阆仙先生墓碑铭》。沈兼士先生撰挽联书:冀北马群空,后进何人知大老;天上欃枪落,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5页。;汪公量先生撰挽联称:“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⑤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第288页。。这既是对真儒高步瀛一生的最终总结,也是对其君子人格的最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