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缺失的审思和补偿途径
——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

2020-03-03丛伟丽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交际

丛伟丽

(廊坊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

引 言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不能轻视。目前,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国家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取决于能否通过现代化传播媒介对其进行有效的对内对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9-06-1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1121867529.htm.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鼓励和支持在不同文化的交往与传播中通过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华与魅力,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基于此,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有效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高等院校英语教师责无旁贷。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当今社会,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为适应社会需要,语言的使用越来越探索和涉足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非母语环境中被“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ed)。②李恒、李福印:《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反思——〈文化概念化和语言:理论框架与应用〉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在此情况下,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碰撞、交流、共融及相互作用便构成新的交际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文化调试成功与否,取决于母语与目的语能否通过跨文化交际实践成功实现个人交际和社会交际。然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受环境限制以及强势的英语语言文化影响,再加上当前国内“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英语教学现实,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导致交际双方文化不对等。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使用目的语论及母语文化及观点时,经常出现“失语症”③霍海洪:《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5页。,无法完成两种文化的双向交流,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衡。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目的语基本技能及介绍目的语所属外来文化的同时,承担着输出母语文化的责任,这对高校英语教师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说:“学习英语对母语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英语是通向世界的窗户,也是审视自身母语文化的参照点。”①袁俪芸、陈育柱:《国人母语能力堪忧,真的吗?》,《人民日报》2016年8月11日。学习英语,引入外来文化,不能满足于简单地炫耀,而要在不同文化的比较、鉴别过程中,学会欣赏、借鉴外来文化的优质元素并服务于母语文化的输出。因此,具备多语言能力,不仅为高校英语教师全面发展所必需,更是中国优质文化输出的基础与利器。

一、母语文化缺失的审思

首先,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推崇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这种预设的静态课程导致“教学实际上沦为一种工具,教学生活也实际上沦为了一种工具性生活”②戴双翔:《教学优良道德论》,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105页。。高校一味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的复杂性、生成性和全面性③,忽视了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双向交流,致使母语文化的传播处于被动局面。

其次,教材是知识和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和《当代大学英语》等版本,这些教材中以英美等西方文化内容为主,中国文化鲜有涉及。以廊坊师范学院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第一册到第四册教材所有单元内容都以西方文化为主,欠缺中国文化主题。虽然中国文化的知识内容在课后练习题的段落翻译中有所体现,学生不至于对母语文化一无所知,但中国文化知识信息含量不足,且缺少系统性和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内容,使得大学生不能足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母语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大学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乏,势必造成学生无法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反思,无法用英语精准顺畅地表达和对外传播母语文化,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只有解决这种跨文化交际失衡问题,才能实现大纲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依托于教材,往往只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及输出,过多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英语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渗透。课题组通过与大部分教师的座谈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采用英语浸入式或半浸入式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保证了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但在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方面则普遍存在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民族文化、难以完成文化的双向交流等问题。这种教学状况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跨文化人才的需求。特别值得深思的是,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教学,导致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在大学师生中普遍存在。

当前阶段,廊坊师范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制教学,依据学生入学后分级考试成绩并参考其英语高考成绩分为预备级、一级和二级。对于英语基础和能力较好的二级同学,在大二第二个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的拓展课程。此模式构建的9 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中,仅有《中国文化概况》一门课程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渗透明显不足。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母语文化自觉意识淡薄,除课堂上能够积极学习有限的母语文化知识外,课堂外对母语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很少;而英语教师长期使用饱含西方价值观念与文化的篇章进行教学,再加上不少教师缺乏母语文化输出的主动意识,且自身母语文化底蕴不足,极易导致学生缺乏母语文化语料储备和母语文化积淀不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有效传播中国优秀的经典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二、母语文化缺失的补偿途径

(一)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融入母语文化

2007 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进一步阐述:“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交际的目的。”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上述要求表明,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还要强调对学生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也要求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摒弃语言交际中的极端功利性和母语文化失语症,立足母语文化解析和理性分析外来文化的主要特征、优势以及不足,进而构建“大文化观”。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明确提出对中国国情或文化能够较为准确、流利地翻译和介绍的英语能力要求,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此外,大学英语教学需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还要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语言学习的具体层面科学系统地融入母语文化内容,统筹安排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在英语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材是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物化实体,是大学英语任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当今时代,“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并存观念已成为社会主流,大学英语教学既承担着传授英语知识与弘扬其文化的任务,也承担着传授母语知识与文化的任务。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为迎合英语等级考试要求,过多地关注了英语词、句、语段的练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淡化甚至漠视了英语教学服务于母语文化输出的社会功能。这种现象必须尽快纠正。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协调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之间的平衡。在日常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以及用英语解读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注入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比如,可以借鉴汉科特·汉默里(Hammerly,1982)对“文化”概念的分类②Hammerly Hector,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Blaine:Simon Fraser University),1982,p.123.,从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三个层面入手,科学合理地选取认同度较高的内容,注重母语文化内容的深度学习,充分展示蕴藏中国精神和智慧的优秀文化,以满足师生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并进一步增强师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多元文化交流是全球必然的趋势,我们势必要让母语文化渗透到英语教育中,让母语文化走向世界。英语教育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使用,更需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的能力。

(三)在培训中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储备

多元文化观要求全球合作背景下多种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合作共赢,那些熟悉本国文化同时掌握多门外语、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备受关注,学习汉语成为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斐然,提高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都呼唤着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出现。高校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技能的传授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教学中注重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是多元文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诉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熟悉英语基本技能并可以用英语阐释西方文化,但对祖国传统文化却所知甚少,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中国文化的主要输出者,英语教师的这种状态亟需改变。

首先,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管理者要尽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对英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专业培训,助其自觉地将中国文化内化于英语思维中,提升其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其次,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应服务于母语文化传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强化责任感与社会担当,主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要积极设置场景,关注中国优秀文化的介绍与中西文化的比较,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最后,英语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双语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理解并学习母语和目的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师既要有坚实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又要有目的语及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确保正确对待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处理好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保证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教育与传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实施定期英汉双语文化的培训是有效途径之一。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应多渠道地增加对母语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尝试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中英文化专题讲座;借助图书馆、网络和手机APP 等平台,推荐并鼓励大学生阅读优秀的中英文文献;提供更多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信息资源;创设具有特色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到充满趣味性的交际情境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的氛围;等等。

结 语

语言的文化性质决定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语言与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双重任务。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话语权,是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而母语文化的缺失,阻碍了我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因此,必须纠正当前高校片面强调英语等级考试、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错误倾向,修正教学大纲,强调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母语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进而培养学生在认知和输入外来语文化的同时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母语文化的关注,绝对不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而是在学习和使用英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向西方介绍本土精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正确、平等的中西方文化观非常重要,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应平等交流,相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