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

2020-03-03施洁琼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个体心理健康

施洁琼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旨在帮助个体发掘自我价值和潜能,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最终实现自我。它对干预大学生异常心理有着独特优势。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发展期,情感丰富而强烈,心理矛盾和冲突异常激烈,能否及时对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实施干预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异常心理是针对心理健康标准而言的,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执一词,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迄今为止,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是研究心理健康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学派,他们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论研究模式。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观点为例,他们坚信每个人都具有可以达到心理健康的先天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要帮助人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予以发挥。1943年,马斯洛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将那些以自我实现为奋斗目标,发挥自我潜能的人称之为“心理健康者”。1956年,马斯洛又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具体标准,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现实具有充分的认知和与现实的适宜关系,较强的创新能力,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强烈的伦理意识等十三项标准[1]。因此,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的标准即个体拥有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和非常充实的精神生活,且具备高度的自我认同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与他人、社会协调统一,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异常心理可以被界定为影响个体自我潜能发挥和自我实现的病态心理与行为表现。心理异常者通常具有内心世界单调、精神生活空虚,自我认同感较低、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还未形成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面对学业成绩、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交友等多重压力,思想上不能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分析,情绪上易有明显的起伏,缺乏应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从而引发异常心理。大学生异常心理常见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障碍性异常心理。这类型的异常心理表现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人格障碍两种情况。心理过程障碍是指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等出现问题和障碍,如感知觉障碍、注意力障碍、记忆力障碍、意识障碍等。通常具有心理过程障碍的大学生表现出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注意增强或注意涣散、思维奔逸或思维迟缓、意志增强或意志减退,容易产生错觉或幻觉,常常处于或高涨或低落或焦虑的状态。人格障碍是指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的精神障碍[3],常见类型有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和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患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差,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都较弱,主观上会感到痛苦,但缺乏对自己人格缺陷的正确判断,往往很难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以致于在学习、生活中屡屡受挫,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消极影响。

第二,行为性异常心理。该类型异常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各种心理过程障碍的结果,有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抑制两种情况。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动作和行为大量增多,例如话多、语速快,说话内容却杂乱无章,喜欢刻意地、过分地表现自己;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出动作和行为大量减少,且已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有序进行,诸如不言不动不食、整日卧床而无心学习,不擅运动,甚至失去书写和计算能力。

第三,精神异常。精神异常一般分为两类,即神经症和精神病。神经症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异常心理,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等,患者虽然对自己的心理异常有认知,但却难以控制焦虑、持续心情紧张、强迫观念等相关心理活动,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质量。精神病是由人的身体内外种种有害要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致使感知、情绪、意识、思维和行为等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等,患病的大学生并无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异常,通常表现出言语思维不由自己支配、行为与现实脱节、精神活动和外界不协调、病态的判断和推理等症状。

二、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分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形成异常的心理是由于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协调。自我概念是主观的,是个体对自我整体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人际关系和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随着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经验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对个体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当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经验发生冲突时,其自我内部就会发生分裂,不适感、紧张感随之油然而生,为了阻止威胁的经验转变为意识,便会构建防御系统来否定或歪曲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以试图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如此造成的结果是越发不适应环境,从而变得越来越焦虑、沮丧,无法发挥自我潜能并实现自我。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经验发生冲突,出现异常心理的原因主要有:

1. 教育方式不当

在大学里,辅导员是和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师,其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的,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服务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细致、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讲求方法和技巧。然而有些辅导员常常忽视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需要,习惯于用强制、命令的方式训教学生,甚至是贬低辱骂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面对辅导员不当的教育方式,有些大学生虽然内心对此很气愤,但因从小接受了诸如“对老师一定要尊重”“反抗老师是错误的”社会价值标准,他们就会歪曲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价值条件内化外部肯定的观点如“老师贬低我是为了让我进步得更快”,以期获得外部对自己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不协调。

2. 父母期待过高

受教育观念所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极为迫切,他们对子女期待值过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孩子进入大学后,这种期待值更是非减反增。当过高的期望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他们变得担忧、焦虑,担心失去父母的关爱,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只有表现出父母赞许的行为,才能得到关注”。为使自身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些大学生往往会过于苛求自己,迎合父母去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学习压力、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若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则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产生异常心理。

3. 人际交往困难

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周围人的交往较少,因此在进入高校后,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从未体验过的独立生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在交往中碰到挫折后,就会变得沮丧、迷茫。有些大学生为了避免人际冲突,在与他人交往时刻意地压抑自己的真实个性或不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以此来迎合他人,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睦,但却会使他们自己感到疲倦,甚至是痛苦,从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4. 恋爱情感受挫

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年纪,情感丰富而敏感,憧憬爱情却又缺少恋爱经验。当大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通常会产生悲伤、孤独和自我怀疑等情绪,在下一段感情中变得小心翼翼,试图迎合对方的要求和所谓的“标准”而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行为。如果其目的并未达成或是受到了异性的负面评价,则会变得更加自卑、空虚和绝望。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干预策略

针对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原因,人本主义强调,若治疗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必须要重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关系,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由此,它提出了独有的治疗方式即“患者中心疗法”[5]。该治疗方法的特点是以治疗者对患者的态度为关键点,强调要给予患者无条件的重视与关怀,为其创设一个平等协调、情感交融的心理氛围,促使其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与内省,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掘自我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因此,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干预大学生异常心理应做到:

1. 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个人都有被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能够自由地体验完整的自我,自由地将错误和缺点纳入自我概念之中,不再需要隐藏可能导致“爱的撤销”的那部分自我,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基于此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因此,父母、老师和同学都应该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坚信他们是有价值的、有发展潜能的,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与爱护,及时肯定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强化他们的成功体验,促使他们结合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动机以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逐渐建立内在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拒绝刻意地迎合他人或社会,发掘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实现自我。

2. 建立同理心,尊重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主张,治疗者在给予患者无条件关心的同时,要对其病况表示理解,并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基于此,在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干预中,辅导员、父母等作为治疗者,要建立同理心,平等地与大学生交流沟通,换位感受,将心比心地为其着想,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理解其处境与立场,试图承担起其角色,并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对方;其二,感受其情绪与情感,学习倾听其内心世界,尊重其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其三,明白其想法与需求,以欣赏的眼光和尊重的态度回应其想法,促使其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自由地表达诉求,更好地给予其帮助。

3. 创建自由适宜的心理咨询干预环境

当前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要求咨询师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自由、适宜的环境,以及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心理咨询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要提供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咨询氛围,使来访大学生感受不到限制与威胁,能够顺利地进行自我探索与内省。咨询师要秉持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尊重来访学生,用脑、用心倾听其诉说,简要地复述和引申其想法和感受,给予其共情式的理解和积极的评价,使其感受到温暖和被无条件地接纳,从而更好地发挥自我潜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改变自己的异常心理。

4. 运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个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亦是解决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方式。它旨在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个体干预,培养其正确的自我认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发挥自我潜能,完善自我。但由于高校现阶段的资源有限,“个体辅导”受益的学生较少,因此,可以依据心理异常大学生的共性问题,采用“团体辅导”模式,即以大学生团体为心理辅导对象,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鼓励个体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观察和学习认识并接受自己,习得经验和技巧等,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运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扩大受益群体,帮助更多心理异常的大学生。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素养都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加上高校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期望过高、人际交往受阻以及恋爱情感受挫,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经验发生了冲突,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重构自我认知系统,重新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因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著名。它突破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理论范式,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从人的积极方面出发,主张每个人都是有价值、有潜力的,对人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试图探求一种能够使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途径,给大学生异常心理的干预策略带来了重要启发。然而,由于人本主义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其心理健康标准和对异常心理的分析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详细讨论和分析。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个体心理健康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