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述评

2020-03-03余茂辉赵艳娇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培育价值观

余茂辉,赵艳娇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2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论断,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而高校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为更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责,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深入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因而不少学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这一问题。本文就近几年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梳理,以期对深入研究该问题有所裨益。

一、关于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内涵及特征

研究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问题,首先必须科学界定其内涵与特征,这是高校构建这一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有学者认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是指“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培育实践的整体运作方式和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方式的总称”[2]。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一套由政策、法律、制度等保证实施的长期稳定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规范[3]。尽管长效机制具有“长效”的功能[4],但是构建长效机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高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人员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5]。有的学者从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方面论证了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耐心和时间,切忌急功近利,长效机制应贯穿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过程,表明了高校构建长效机制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亦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措施[6]。有学者则认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具有目标性、整合性、层次性、复杂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2]。

二、关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于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学者们只是简单地提及。张明、马国杰、赵颖等学者表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在于此研究可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进一步发展。实践意义在于能够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之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7]。廖小明等学者认为构建长效机制对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长效机制是核心价值观长期有效展开的根本保证[8]。曹喜龙则认为高校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有助于防范市场经济、执政环境、外部环境等考验带来的危险,亦可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为群众所接受,直至变为群众的理论武器[9]。谈寂不仅论述了高校构建这一长效机制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论述了这一机制对高校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此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并且对促进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而这一机制在推动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广泛传播,已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此长效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且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10]。

构建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应当坚守一定的原则。从宏观层面来看,学者认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3],又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张明等学者认为构建长效机制不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应当推动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时俱进[7]。曾令辉则认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高校构建此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和本质要求[3]。从微观层面分析,学者们认为,构建长效机制应该关注大学生群体本身,即以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立脚点,尽可能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同时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找到大学生发展需求与核心价值观的相同之处,为推动大学生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12]。王戎也认为在构建这一核心机制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起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规律的学习转化机制,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行动[13]。

三、关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长效机制的构建及其功能的发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了高校构建此机制所面临的挑战,整合概括为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部门各自为政等三个方面。

学者们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某些特征会使长效机制的构建处于艰难境地。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自主心态,希望表达自我观点”[14],并且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与他人甚至是传播错误思想之人交流的机会,而这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同时“90后”大学生重视社团、实习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更愿意在这些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15]。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自我倾向,不会轻易相信教师所宣传的正确价值观,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进而导致长效机制的构建举步维艰,但是他们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价值观,这无疑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以及构建长效机制提供了切入点。

大学生的自主心态只是构建长效机制面临的挑战之一,学者们还分析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构建长效机制产生的不良影响。韩文乾指出网上蕴含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加大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难度,因为他们很难分辨某种价值观是否正确,这就增加了大学生把错误价值观纳入自己价值体系的可能性[14]。大学生认可、接受了任何主体在网络中都是平等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去核心、拒权威、斥主导的以个人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抵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16],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大学生深受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追求个性的网络话语影响,使其难以认同具有严肃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冲击了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立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此机制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不仅互联网等外在因素影响了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而且高校自身各部门相互独立的工作系统也成为了构建长效机制的障碍。汪庆华指出因为各种历史、现实以及职责不同的原因,高校各部门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工作系统,这种工作系统对于应对短期及重大任务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会阻碍长期任务的有效完成[17]。王帅揭露了高校在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导致其未能整体推进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方面的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只是各扫门前雪,而没有共同完成[6]。

四、关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上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构建长效机制是高校履行这一义务的有效方法。为了走出上文提到的构建长效机制的困境,学者们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路径,针对大学生、互联网和高校这三个主客体提出了多条路径。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和“00后”,其自主心态导致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权威,因此要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首先就要建立认同机制,使他们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是科学的。吴小林认为构建长效机制应该增强情感认同机制,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投入正面的感性,就能在其内心真正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主动将核心价值观体系与自己原有体系相结合,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18]。不仅要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增加情感投入,而且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中也应当如此。增强情感认同机制,是改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触情绪的重要手段。为有效地建立认同机制,教师应当改变单一进行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3]。构建长效机制不但要强化情感认同机制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要注意创新实践转化机制,使大学生从认同核心价值观到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赵果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否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关键就在于实践[15]。吴小林认为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动,并形成行为习惯[18],因此构建长效机制要创新实践转化机制,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有益于自身成长,从而使大学生乐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15]。

“9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15],说明了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重要人群,因而利用互联网推动长效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韩文乾提出高校应当加快网络平台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6]。冷红玲认为要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制度,强化网络舆论监控。教师可通过网站与学生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使大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教师宣扬的核心价值观[19]。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具有互动栏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师生可通过互动栏目交流,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并将其融入自身的价值观[20]。网络上传播着大量的腐朽思想和西方敌对思想,为了抵制这些思想,学者们认为应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的宣传力度,更好地维护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14]。

高校是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重要主体,为此,高校各部门应该同心协力完成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首先,高校应构建各部门的协同机制。汪庆华提出党委应当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及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17]。仅有高校内部的协同机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该与社会、家庭联手构建社会支持网络[13]。建立科学的制度保障机制,对于实现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也同样重要。赵果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强制性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正确方向。制度保障机制包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工作成效反馈制度。管理制度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制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则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就是给予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大学生以表扬、肯定和奖赏的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向获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5]。秦艳指出激励制度又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21]。其次,高校应建立工作成效反馈制度。工作成效反馈是一个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5]。再次,高校应当丰富实践路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及重要意义,从而深化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22]。最后,高校应当构建榜样文化,通过榜样文化这一载体构建长效机制。榜样具有权威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榜样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大学生对其认可程度高,是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优良载体[23]。

五、对当前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的总评价

从上述成果来看,学界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构建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索,并从理论层面解读了此长效机制的内涵、特征、构建的原则,从现实层面分析了当前构建长效机制所面临的挑战,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料,但是此问题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呈现出如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研究视角集中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其他学科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从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大部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分为认同和内化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应当采用的机制加以阐述;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长效机制是培育价值观的可行途径,从而诠释了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必要性;部分学者也强调了构建这一长效机制应当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只有少数学者采用了系统控制理论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是研究方法侧重于抽象理论,而社会调查法以及实证研究基础相对缺乏。尽管有少数成果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但是大多数主要是从理论方面来着手,以他人的观点来论证作者本人理论的合理性,而很少以社会调查研究来论证其理论的合理性,说服力有待加强。

三是全国性、宏观性研究较多,区域性、微观性研究较少。已有成果对全国的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研究大都适用,而专门针对某一区域高校的研究比较少。尽管同处一个时代,但是每一区域各有不同的特点,造就各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地区的每一所高校,如果把适用全国高校的路径直接搬到某一所高校,或许不会产生任何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不可能产生快速、准确、有针对性的效果。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区域性高校构建这一机制的特色文化背景及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推进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问题的研究:

第一,拓宽研究视角,探索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以外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以期更全面地研究这一问题。构建这一长效机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理论来阐述困境产生的经济原因,以及采用何种路径成本最小而效果最好,从这一理论来阐述高校构建这一机制应当注意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寻求创新的突破口。高校构建长效机制需要各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一个机构负责协调工作,而这个部门如何去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工作,我们可以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去探索这一领域。

第二,注重区域研究,致力于解决区域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难题。准确把握区域高校构建这一机制的具体现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既是在实地研究中探寻区域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破口,又结合当地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能够使研究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研究触角可伸向区域性、微观性研究。

第三,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围绕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可信度。构建这一机制的困境是否真实存在以及构建路径是否可行,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要用数据来说明,社会调查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更能让人信服。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为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更切实可行的路径。为节约调查研究的成本,此研究方式更适用于区域、微观研究,因此调查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培育价值观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