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以人为本”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校发展

王 鑫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以人为本”,向内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仁爱、德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向外可追溯到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个体的成人成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体成人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在社会中进行,离不开社会关系;个体成才是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经验传承的过程,是在当前社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以改造社会的过程。个人成人成才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个体社会化又依靠教育来进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发展始于人、依靠人、为了人。由此,教育实践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当前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狭义化为“以学生为本”

从灌输理论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目标评价到发展性的过程评价,从三维目标到立德树人,无不体现了当前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存在误区,被狭义化为“以学生为本”。

1.在语法逻辑维度上,“以人为本”不等于“以学生为本”

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分别强调了“人”和“学生”的根本性作用。从语法逻辑上讲,“人”等于“学生”是有明显错误的。教育实践中的“人”至少包括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本”指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如果教育实践中的“本”仅仅指教育对象——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其他参与主体只能为“末”,那么这种理念是欠妥当的。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应包括教育情境中所有的参与者,而非仅指教育对象。

2.在教育实践层面,“以学生为本”存在不合理因素

“以学生为本”表现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学生是绝对根本,教师、学校管理者都只是起辅导作用的,都只是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课堂设计以学生兴趣为准绳,课堂必须有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小组讨论,但讨论往往变成了展示课堂活跃度的“闹剧”,讨论过后的提问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巩固,学生自己真正的思考和成长有多少却不得而知;管理上严格贯彻鼓励教育原则,教师和学校无权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一点点批评教育都将使教师或学校面临师德的拷问。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时刻由学生决定,受家长干预,受社会拷问。“以学生为本”背后,是学生的娇气和霸道,是家长的专横,是教师和学校权力的弱化。试想,当教师和学校时刻应对各方压力、小心翼翼地进行教育时,我们的接班人将是怎样的质量?

二、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正确定位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离不开生产方式,离不开社会。所以说,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人”应回归教育情境中的所有参与者。

1.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要“以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在这里可以改为“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因为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没有教师,真理将只是历史经验,得不到传承和发展[1]。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生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要求具有更高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

“以教师为本”要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教师个体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适宜的教育技巧、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的心态、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等;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老教师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对资历尚浅的教师进行“传帮带”,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

“以教师为本”要求给教师一定的教育自主权,过多的干预只会束缚教师发展,只会使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管、不能管,对教学设计没有自主权,教学只是生硬地灌输与任由学生“自主”。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单纯地说学生合作探究就是好的教学,教师讲授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精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此时教师讲授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取得的成效未必不如学生合作讨论。学生是否有思考,也不能仅以课堂的“热闹”来衡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有权采取适宜手段进行教育感化,而非为避免师德拷问、社会责难,任由学生发展。

“以教师为本”要求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式的一心二用无法实现,又怎能要求教师周旋于家庭、学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呢?因此,需要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后备保障,使之安心教学,全力教育。教师首先作为人而存在,需要生存,需要发展,必须保证其有可满足生活和发展的较高水平工资待遇,保证其有充足的休息休假权利,保证其有一定的娱乐放松平台。这样,教师可以安心从教、舒心从教,于教师自我发展、于教育事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寄语是“有理想、有担当”,“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中学生的寄语是“希望你们珍惜美好时光”;给小学生的寄语是“少年儿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这些寄语足以表现出学生教育工作之重要。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本”。但必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不是完全从学生的一切需要出发,对学生的一切要求予以满足,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听之任之。学生心智未完全成熟,有些想法和行为是不理性、不恰当的。

“以学生为本”是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人,有其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有其思维的主动性和思想性。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可急于求成;教育要考虑学生合理的思维要求,对其进行恰当引导和满足,给其发挥主动性提供一定的平台;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和思想的健康发展,不是满足学生一切要求,也不是成人思想的强行实施。

“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发展的方向和维度。知识的学习掌握只是对人类历史经验和文化的传承,间接经验的习得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创新的世界。但个体的发展更多需要躬亲实践,而实践的前提是思维的活跃,成为有思想的主体。在主观理性思维支配下,个体能明辨是非、自我改进,于教育管理大有裨益;个体能提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要求,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从而自我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今日之学生,他日终将成为社会化的成年人去面对社会、创造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都要求人具有学习的思维和能力。知识学习是浅层次的接收,而能力技巧的掌握、情意行的构建才是高层次的输出和运用,才能指引人成才和长久发展。

三、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是不同事物、特性的一种统一形式。认识并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发展是有益的。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关系

关于教师与学生哪一方为主体的理论颇多,现在广为采用的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这里采用郝文武教授的“主体间性”提法。在教的领域,教师是主体,在学的领域,学生是主体。关于教师与学生哪一方为教育实践中根本问题的讨论,是对教育改革的讨论,是对教育实践的重视。但二者本就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学生,教师又如何称之为教师?没有教师,学生接受的教育又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承认一方否认另一方,都是站不住脚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根本,正确看待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保护好双方的权益,才能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2.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国家宏观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指引,需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人才需求,但国家、社会都不能直接操控具体的教育实践。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有自身的运行机制。教育实践需要专门的机构通过专门的组织形式进行专业实施。社会把办学主导权还给学校,学校围绕国家宏观政策、依据实际教学特点施教和改革,才能办好适宜学生发展、适合学校特色的教育。

3.处理好当下和未来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延期见效的事业,不仅要考虑当下,还要着眼于未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要考虑社会的动态发展性,要与时俱进;要考虑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性,要具有前瞻预见性。教育实践中知识与技能、思想的关系,便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把握。着眼学生当下成长、知识获取可以使学生更迅速、更容易理解周围事物,习得历史经验。而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掌握、思想认识的发展成熟,能使他们面对未来更从容淡定、更驾轻就熟。

总之,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是以教学情境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为本,教育实践中要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学校和政府、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正确贯彻“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