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学内容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0-03-03王树生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学大学生

王树生,邵 华

(1.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200;2.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已成为人尽皆知的热点话题。努力活跃创新创业是我国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出路。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之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

一、创新创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指出:“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那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作为人力资本的素质该如何提高?是不是只要成绩优异、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就能够不断创新和成功创业?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创新、理性创业,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及健康发展,是当前推进大学生“双创”工作的重点所在,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学内容构建与实践的探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包括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心理因素。在对创新创业的科学探究中,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到底会起到怎样的一种作用?到底哪些心理学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定以及创新创业行动的发展?对于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要知道哪些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自信心、责任心、毅力恒心、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都是创新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真正要具备这些素质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而言之,个体内在的心理特质是决定创新创业活动能否最终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要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学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连续开设创新创业心理学校级公共选修课。从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访谈,总访谈人数约120人左右,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2)是否了解各项创新创业赛事;(3)是否打算自己创业;(4)对心理学是否有了解;(5)对自己性格的评价;(6)家族中是否有人创业。

大约40%的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但是真正打算毕业后去创新创业的人却不足5%,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如因家族里有人创业而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有父母或者亲戚创业,学生可能选择毕业后直接加入他们的队伍或者自己创业,也期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学里系统的教育能对以后的创业有所帮助。其次,很多学生反映,正因为看到了身边人(父母或者亲戚)创业的艰辛,看到当前经济尤其是传统行业经营得越来越艰难,所以才不打算毕业后再进行创新创业。可见这个因素的影响是双面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也有所了解,学校会有一定的宣传,并敦促他们积极参加,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就算参加也是草草应付了事。只有5%的学生参加了赛事,其中有一位学生晋级到省赛。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今时代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也很感兴趣,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学具体研究什么,对创新创业心理学更不了解,不清楚到底能给予自己哪些帮助,但是每位被访谈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多接触一些心理学知识。课程结束阶段,学生均表示对心理学和创新创业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创业与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带来积极的帮助。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学内容体系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对创新创业至关重要的心理变量有很多,例如创业意向、与成功密切相关的社会能力、动机、自我效能感、对不确定性的承担意愿等等。这些心理变量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注重整体素质、创业技能以及各种外部条件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深入和系统地研究[1]。

一般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创新心理品质和创业心理品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关于创新心理方面的研究,例如武晓伟等(2018)人开发了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问卷,由 36个项目组成,共分为七个维度,分别是想象力、挑战性、自信心、意志力、探索性、合作意识和变通性[2]。杜文新(2011)认为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主要由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创新意志等要素组成[3]。冯玉玲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认同的创新型人才心理品质结构主要包括思维、意志、能力、知识、观念五个维度[4]。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育大体上分为四个基本方向: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能力、创业者个性[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可以分为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环境四大要素[6]。

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访谈、专家访谈以及前期授课经验积累,认为以教学为定位的创新创业心理学内容体系构建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创新创业与认知

与创新有关的思维类型有哪些;对潜在创新创业机会识别的认知过程;创业者认知偏差;相关的思维训练。

2.创新创业与能力

创新创业涉及哪些种类的能力;在特定的阶段或不同的创业类型中哪些能力是常见的或是独特的;能力该如何培养。

3.创新创业与人格特征

创业前的人格特征;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对重要的个性特征是什么;人格特征能否预测成功;哪些人格特征容易导致失败。

4.创新创业与情绪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商的内容与情商测试;情感教育相关内容;情商训练。

5.创新创业与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和创业精神之间的关系;创业者心理障碍患病率研究;创业者如何感知员工们的心理状态;创业者如何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有哪些。

6.创新创业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积极心理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相应的干预训练。

7.创新创业与领导心理学

领导相关理论;不同类型领导者特点分析;领导有效性以及与环境匹配问题;最重要的领导者素质是什么;大学生领导力研究。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不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无论创业与否,创新精神都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追求的,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某种程度上岗位创新等同于创新创业。另外,一部分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的道路,不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会去创业。所以,怀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就会放弃创新创业,放弃对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认为所学专业不适合创业

大学生创业,大多会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旦觉得专业不适合,就可能会放弃创业。的确如此。大部分创业者的创业都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创业取决于很多因素,所学专业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尤其在强调创新创业的当代。因此,关于专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

3.害怕承担创业风险

不可否认,创业过程中能够成功的人还是少部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更小。由于大学毕业生大多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于是当面对巨大的风险时,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放弃。

4.存在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和自负的心理都比较普遍,尤其是面对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问题,大学生缺乏经验,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产生不自信的心理也很正常。很多学生在面对创新创业时,宁愿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愿意去冒险承担责任,因此就会放弃进入这个领域[7]。

5.创业动机偏差

有些人把好玩作为创业的理由,也有些人会产生一种创业并不困难的错觉。尤其是一些成功案例,使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产生错觉,考虑不周,草率创业。创业也不等同于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存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因素,但这远远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宗旨[8]。因此,创业动机以及创业动机偏差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探讨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校内外专家、学生辅导员、心理学教师、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和交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

很多高校一直以来都比较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比较被动,因此,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组织者和参与者。高校应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从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上,还应该定位在行动力、风险承担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

2.注重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要尽力营造一种有利的校园氛围。具体的途径例如校园宣传、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和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等[9]。进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塑造一个创新创业的具体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及创新创业意识。

3.注重教学改革

本校创新创业心理学校级公共选修课已开设三轮,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课程内容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很多人对此问题可能会抱有怀疑的态度。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在大众普及的过程中确实会与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和盲目乐观相混淆,使非专业者辨不清真假,对心理学产生误解,怀疑它的科学性。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心理学到底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因素对创新创业的作用更大一些?创新创业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以助力创新创业的成功?这些都需要在这门课程中进行详细阐述。

除了创新创业心理学,其他心理学课程同样能让学生受益匪浅。目前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越普及,对学生的帮助越大,越有助于完善他们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果能在这些课程的内容中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学发展动态以及相应的心理训练,从理念、理论、案例、实践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提高。

4.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当前,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项目和赛事很多,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宣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学校要多提供专业性的或者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树立大学生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用典型事迹影响大学生,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另外,要充分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成立创新创业方面的学生社团,以社团为载体,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5.创新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大多没有专门对创新创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项目。因此,校心理咨询中心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可以加入创新创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这项工作内容,与创新创业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相互配合。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准备参加各种比赛的学生、已经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或者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均可以预约创新创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课外社会实践以及相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要针对问题对学生给予合理引导,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信的心态,提高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另外,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还要大力开发微载体互动平台,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以提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效率和效果。

六、小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水平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创新创业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积极创新、理性创业,并且能够从容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新创业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以及创新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的开展,既能够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心理学的内容,又能够从实践层面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这是具体可行又效果显著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大学生之歌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