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

2020-03-03德吉央宗

林区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导向教学法

德吉央宗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拉萨 850000)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方法在当前的教育中被大量应用,其主旨为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事,最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另外,此方法主要强调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把学生认知的过程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则无法有效实现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目标。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中,能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概述

行动导向(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活动导向、行为导向、实践导向等,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职业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d 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1],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继而提高学习效率,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谈话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具体的行动、目标和任务作为行为实施的指导方向,通过落实行动引导,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这一类教学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倡导“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发展方向,具备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获得基本的职业认同感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让授课教师和学生困惑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普遍缺乏小学课堂的实战经验,对小学语文课程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学生来说,因为缺乏职业体验,存在对抽象的理论理解不透彻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时常存在目标不清晰,操作无从下手等问题;在教学设计的操作上也存在想当然的现象,对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缺乏细致的分析,导致教学设计千篇一律,调动不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情况,在开设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摸索、多思考、多尝试、多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有做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才能够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引领,在教学中恰当地采用谈话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展示汇报、共同点评等环节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中。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它强调任务的驱动,强调学生的参与,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树立从业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主要是在高职高专类学校中开设,学生以大学专科生为主。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科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而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树立专业自信,为学好该课程提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努力把“要我学”“要我做”“要我说”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要说”。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通过教师的鼓励、团队的合作、任务的达成增强学习的信心,树立专业自信。例如,在教学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改变以往教师精细地讲授目标设定的原则、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被动地听与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随机选择一篇小学语文课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逐步完成任务:首先让各个小组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入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梳理设定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小组汇报补充完毕之后,再让各个小组分别完成对指定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最后由各小组展示汇报,师生共同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掌握教学目标设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实践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自信。

2.采用谈话式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首先改变的是课堂的主体,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理论素养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而专业理论的掌握要靠实践才能获得。在课堂实践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将谈话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平等的谈话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与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3]。例如在学习“阅读教学”方法中的语感培育法时,教师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中的《春雨》为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以谈话法与学生交流每读一遍的不同收获,仔细体味每一个字的用法,谈谈好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与平等对话中,理解语感培育的方法。谈话教学法的使用重在引导,重在全员参与,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与和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是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由此会使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3.倡导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合作能力

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是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有效沟通,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任务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具有较强的合作性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能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在不同思维和思想认识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小组合作、个体合作、团队合作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为工作以后集体备课、合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讲到导入语的设计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几个教学导入语的案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分析教学录像中教师的导入语,并作进一步点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导入语设计的相关知识点,再让各个小组设计同一篇课文的导入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展示汇报环节发现不同小组的设计都会不一样,都有其合理性,也都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也获得了专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提高了人际沟通与反思自我的能力。

4.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缺乏职业体验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以情境创设的方式给予直观的职业体验,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4]。所有的技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学技能也不例外,学生在观看“教学案例”视频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视频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中,去模仿、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开阔理论视野,强化实践知识的积累。

例如在学习听课、评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听课听什么、评课评什么的问题,帮助他们归纳听课评课的内容和注意事项,继而播放整堂课的“教学视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好听课笔记,并在小组中评析这堂课,教师通过小组的展示汇报,帮助学生梳理关于听课、评课的知识点,布置撰写观后感的作业。除了安排观看视频外,还可以实习、见习基地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小学课堂,要求按照规范格式做好听课笔记,参与评课并做好记录,撰写课堂实录观后感。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会对听课、评课活动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也会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5.通过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由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承载的教学内容较为繁杂、琐碎,传统的讲授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生成的知识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教学的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材分析的教学环节中,以提前布置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各自的学习项目,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完成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分析,并要求借助PPT在课堂上汇报自己学习项目的成果,要求细化小组人员分工,做到全员参与,并要求将各组的汇报内容在班级学习群里进行分享。

通过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小组成员在人员分工、知识梳理、整合内容、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综合能力。

6.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评价必须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检验。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忽视课程的性质。而如果只重视过程性评价,也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试的方式,在第一学期以理论知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为主要教学内容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考核评定方式为“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期末考试(闭卷)70%”;在第二学期以教学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时,根据该学期的教学重点,侧重于过程性的评价,评定方式为“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期末70%(其中板书10%+小组作业20%+课文朗读10%+教案的撰写10%+古诗背诵10%+试讲40%)”,而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习回炉的实际,重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查缺补漏,以诊断性为主,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期末70%(实习心得汇报20%+小组作业20%+说课40%+教学设计20%)”。在对考核方式的探索过程中,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尝试与改革。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7.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作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的专业成长意识与专业成长能力会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与从业的幸福指数。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思考,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养成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讲完识字写字教学法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比较“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文识字”等不同识字教学方法的利弊,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作进一步探究。在解读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后,在“雨课堂”的讨论区就什么是“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在线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了班级人数95%,而且还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思考研究的能力,这种习惯的养成为他们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生成了一些经验,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与训练,但是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才仅仅是开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将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经验积累,对所有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导向教学法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