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话语中的认知转喻研究
——以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20-03-03郭焕平
郭焕平,孟 宏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离石 033001)
在认知语言学范畴,隐喻和转喻被认为是重要的认知方式、思维工具,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如Taylor指出:很多情况下,转喻是隐喻建构的基础[1]342。随着研究的深入,二者与批评话语相融合,分别产生了批评隐喻分析和批评转喻分析两种新的话语分析视角。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隐喻视角下的西方话语分析,如汪少华等分析了美国政治话语中隐含的隐喻架构模式[2],汪徽等从隐喻视角分析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建构[3],李莎莎等基于语料库对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批评话语分析[4],赵秀凤等运用多模态转隐喻理论分析了西方媒体涉华政治漫画语篇,揭示了在西方霸权主义定势思维作用下如何建构中国的负面形象[5],相关研究对政治话语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转喻视角的话语分析却相对较少,而从转喻视角的中国政治话语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作为一种话语策略,转喻在塑造人们的世界观方面,其力度比隐喻更为强劲,其影响力也更为持久。另外,较之于西方话语体系研究,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陈曙光所言,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俨然一个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构,实乃中国精神家园之建构,乃中国文化主权之收复[6]。因此,有必要“在解构西方话语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7],即在“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解答“谁在说话”“如何说话”“说什么话”“为谁说话”“如何对话”等若干基本问题[7]。本文拟从批评转喻视角分析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喻使用情况,探讨“如何说话”的问题,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微观建构提供一些启示,拓宽转喻研究范围,丰富转喻研究。
一、相关理论
(一)转喻运作机制
当代认知转喻理论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普遍存在于语言中。转喻是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 (domain matrix)与次域 (sub-domain)之间的映射或突显。Ruiz de Mendoza & Dez Velasco根据抽象程度,将转喻分为“低层转喻”(low-level metonymy)和“高层转喻”(high-level metonymy),“低层转喻”和“高层转喻”又进一步分为命题转喻和情景转喻[8]297-314。低层转喻指在语义激活中利用非类属理想认知模型(non-generic ICM)的转喻,其中的“命题转喻”(propositional metonymy)又叫“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即在一个认知域内,通过其中的一个概念代表另一个概念;“情景转喻”(situational metonymy)指用某一具体情境中高度突显的成分来代表整个事件的转喻[9]。高层转喻是直接利用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generic ICMs)进行的转喻操作,在非词汇层面上进行操作,等同于“语法转喻”(grammatical metonymy)和“言外行为转喻” (illocutionary metonymy)。请看下面的例子:
1)We will follow two simple rules;buyAmericanand hire American.
2)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
3)Hehammeredthe nail into the wall.
4)Couldyou pass me the salt?
例1选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就职演讲,第一个 American是指称转喻,用“美国人”指称由美国人生产的产品,第二个 American指美国人,是词汇的本意。特朗普张口“美国人”闭口“美国人”,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其“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即赢得民众支持。例2是习近平总书记批评形式主义时的讲话,“出出境、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是情景转喻,用调研活动中的部分事件来代表整个调研事件。例3-4是高层转喻,例3中hammer本意是锤子,经语法转喻,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工具代行为,强调是“用锤子”把钉子敲进墙里的行为,而不是其他工具;例4言语行为转喻,即用一种言语行为代替另一种言语行为,本例是用间接言语行为代指直接言语行为“Pass me the salt”,侧重于受话者执行事件能力的可及性,而非执行事件本身,缓和了潜在的面子威胁。可以看出,转喻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的替代关系[10],这种转喻选择性的替代受认知主体的调控,当认知主体在凸显认知域中某一部分特征时,不可避免地会忽略掉其他部分,因此,转喻的运用是情感、态度等的交流。
(二)批评转喻理论
批评转喻分析是从认知转喻视角进行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范式。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因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批评”可分为强式批评和弱式批评,Fairclough强式批评具有导致社会变革的使命,弱式批评指对复杂现象的解释[11]230。批评转喻理论中的“批评”属于弱式批评,是指“综合的解读和解释”。批评转喻理论认为,基于认知运作中的凸显/隐匿效果,转喻可以公开地传达某种话语意义,也可以含而不露地传达话语生产者的态度和目的。转喻视角的话语分析就是揭示转喻使用中被遮蔽的其他特征,从而探析这种话语策略背后隐含的态度、情感,乃至目的和意图。
李克等将批评转喻分析模式分为转喻描写、解释和评价三个步骤,前者是后者的基础[12]。第一步,转喻描写,结合邻近性、理想化认知模式与语境等三个参数进行转喻识别,确定潜在的转喻表达是字面意义还是转喻用法,并确定其确切的指称,从而揭示转喻使用所遮蔽的特征。通常也可以根据常见的转喻类型来识别,如部分与整体、个体与范畴、原因与结果、工具与工具使用者、事物与属性等之间的转喻替代关系。第二步,转喻解释,揭示转喻所凸显和忽略的特征,结合社会情境剖析转喻建构者的情感、态度、动机或目的。第三步,转喻评价,涉及的标准主要有艺术、真实、效果与语篇性等要素。简言之,转喻评价即转喻使用效果的好坏。
二、语料分析与讨论
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在此,选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源自HTTP://WWW.GOV.CN/GUOWUYUAN/ZFGZBG.HTM)为语料来源。政府工作报告总计20 198字,主要分为三部分:总结前一年度工作、汇报当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政府自身建设及其他。鉴于高层转喻的复杂性以及语料提取的难度,本文主要探讨更为普遍的低层转喻。
(一)指称转喻
1.部分代整体
“部分代整体”是常见的转喻用法,在强调、聚焦于事物的部分特征时,弱化了事物其他特征,从而引导受话者关注说话人希望关注的特征。请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用法:
(4)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5)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
(6)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7)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
(8)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言语适应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策略受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说话人会使用言语趋同策略 (convergence),即交际一方改变自己原有的言语习惯或语体,以更接近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从而赢得对方的正面评价,以增进理解和建立友谊;为了保持说话人自己的社会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说话人会使用言语趋异策略(divergence),即没有趋同,保持自己的言语使用风格[13]。从语用意图上可分为两类:例4-7是第一类,使用言语趋同策略,转喻建构选用民众熟悉的、感触颇深的事物的部分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转喻使用拉近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感情;例8是另一类,转喻运用遵守言语趋异策略,保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文体的语言风格,强调市场准入的限制条件客观性,建构权威性。具体分析如下:
在例4中,“饭碗”的始源义经历了两次转喻延申:首先,饭碗代指粮食,因为饭碗里盛的是粮食,容器指代所容纳事物;第二次转喻,“粮食”代替“粮食安全”。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吃饱饭仅仅是近十来年的事,饥饿深深烙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与吃饭相关的耳熟能详的说法比比皆是:“家里有余粮,心中不发慌”“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到了当代,“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则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口食品不再是新鲜事物,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答案是否定的。数据显示,中国谷物消费量每年超过5亿吨,而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量每年只能提供2亿多吨谷物,因此,通过进口解决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在现实中根本行不同。另外,即便国际市场现在能够满足我们的粮食需求量,过度依赖他人吃饭,几乎等于把我们的生命交给了他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用“14亿中国人的饭碗”指代中国粮食安全,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粮食安全意识,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语言使用,所表达的观点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的认同。例5-7中的“日子”和“两孩”都是生活中口头语言,“日子”用生活所用的时间段(一天)指代生活,“两孩政策”指中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施的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为主要特点,区别于2015年之前一对夫妇通常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例7中的“好差评”制度,指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考核制度,自然也包括奖惩条例、执行力度等,否则将成为一纸空文,以“好差评”代指整个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力,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类似的转喻通俗易懂、特点鲜明,使政府对人民的体恤之情跃然纸上,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例8中,“负面清单”本质上是指由政府组织人员制定的进入市场的种种限制条件,以“负面清单”替代具体的限制条件,引导受话者关注条件的客观性,而隐去了人为的、主观因素,避免为决策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该类转喻建构引导听话人关注说话人希望关注的特征,而弱化事物的其他特征。
2.个体代替群体
个体代替群体也是常用的转喻用法,请看2019年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转喻使用:
(9)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拖欠企业的款项年底前要清偿一半以上,决不允许增加新的拖欠。
(10)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例9中的“新官”,指代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个体代替范畴,“官”是人构成的,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旧帐”是指代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遗留问题,包括经济问题,突出既成事实,强调客观性。“新官”与“旧账”之间的关系,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中国政府要求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新一届的领导班子须积极应对既成事实的客观问题,杜绝推诿扯皮,体现了中国政府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例10中“三百六十行”代指各行各业,部分个体代替整体,也是民众常用语,运用言语趋同策略,建构亲民、接地气的政府形象。
3.复杂的替代关系
转喻关系本质的显著特征是偶然性 (contingence),所谓偶然性是指认知域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 (not conceptually necessary),该类转喻的解读必须考虑语境因素,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岸”充分体现了转喻关系的偶然性,因搭配不同,指称对象也不同:
(11)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同根相系、同命相连,应携手共创共享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
“两岸”,本意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众所周知,河流、海洋有此岸和彼岸,“两岸”,以部分代整体,一岸指中国大陆、另一岸指中国台湾,国际上常以此来指代整个中国。“两岸”一词蕴含了一个事物的两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天然一体的内涵意义。因此,任何蓄意地、人为地将一个天然一体的事物割裂开来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绝不能容忍的。在本例中,前后使用3个“两岸”,指代事物虽然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第二、第三个“两岸”,部分代整体,用水边的陆地指代地理范围,即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第一个“两岸”涉及两次转喻替代,首先用水边的陆地指代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在此基础上,以地点代机构(指经济体或政治体等)。“两岸”一以贯之的使用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转喻隐含的立场也充分体现在“台独”分子费尽心机的割裂活动中,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大肆修改课纲和教科书,编写了系列教材《发现台湾》,包含国语、社会、历史、地理、艺术与人文等10多个科目,在叙述方法和语言文字使用上大做文章,包括禁用“台湾地区”“两岸”等词[14],目的就是抹去或模糊台湾人民的中国身份认同,从反面验证了转喻建构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情景转喻
在2019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些转喻用法对政府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语境,包括语篇生成的社会语境、转喻所存在的文本语境以及转喻涉及的互文语境等。
1.组成要素代事件
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体验性[15]。众所周知,做事时,几乎都会涉及到人体在空间的移动,因此,常用身体的移动情况来替代事件本身。其中,常见的行为动词如“跑”,隐含着匆忙、急促、疲劳之意,表示为某种事物或利益而奔走,具有有多种搭配,如:跑差,为公家奔走干事;跑市场,为销售或采购而奔走;跑官,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处心积虑地谋取官职和权力的行为;口语表达如“跑断腿”。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了“跑X”的情景转喻,请看下面的例子:
(12)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确需审批的要简化流程和环节,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
(13)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抓紧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
(14)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压减和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实施“互联网+督查”。
(15)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从认知转喻视角看,“跑市场”“跑审批”“最多跑一次”都是典型的情景转喻,即通过完成某一事件快速、疲惫的人体移动来表达为完成该事件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在例12中,“不见面办理”也是情景转喻,以“见面”这一子事件代表企业和群众亲自到现场办理相关手续的整个事件,即以次事件代表复杂事件。在例14中,“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也并非仅仅指已经表达出来的相关事物,而是指围绕这些典型事物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以“文山会海”为例,众所周知,要开一场会,必定要涉及到活动流程、人员、时间、地点、规模等等的策划安排,因此,“文山会海”本质上是指代活动的全部的进行过程。例15“口头上”“纸面上”分别用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文字形式来指代语言,在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大语境下,具有强烈的批评色彩。
2.结果代事件
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工业排放、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农业污染等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环保已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涉及到大气污染治理时使用了“蓝天保卫战”这一说法,该转喻也广泛使用于各级政府的其他相关文件中:
(16)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以“蓝天保卫战”代替空气污染治理,以结果代事件,因为大气污染有效治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灰蒙蒙的天空变成蓝色,也隐含有大气污染治理已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全民关注环保问题的大语境下,“蓝天”一词也从心理上给受话者以积极、良性的暗示。另外,考虑到绝大部分受话者不是大气污染治理专家,对专业术语如细微颗粒浓度并不甚了解,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知晓,“蓝天”以结果代事件(在此也涉及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向关系,即把一项紧迫的任务喻为战争),增强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可读性,体现了中国政府高度的环保意识。
3.性质代事件
下面两个例子是通过事件的性质来代替事件本身,以凸显事件性质:
(17)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8)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
例17中“台独”指主张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旨在凸显群体或个体的特别属性,只要具备这一性质,都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例18中以“蓝色经济”替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从表面上看,是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本身,即视觉上感知的颜色替代海洋,然而,从深层看,并非这样。因为,蓝色是很多事物的特征,如天空、湖泊、宇宙等,蓝色和海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环保的大语境下,“蓝色经济”蕴含有无污染、理性、良性、可持续等意义,“与海洋共存并得益于海洋,与海洋形成可持续关系的生活方式”[16]。在人们普遍担忧环保问题的大语境下,开发往往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污染,如果仅仅使用“海洋经济”,则有可能使人联想到污染、开发过热等诸多现实问题。使用“蓝色经济”替代“海洋经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动性,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环保意识。
三、结语
本文基于有限语料,通过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正式性程度极高的政治话语(如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转喻,这也说明转喻确实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二是政治话语中转喻建构受政治立场或目的的影响,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意识,反过来又强化了人民立场和人民意识;三是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转喻使用对我国政治话语的微观建构具有启发意义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