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3牛素娟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译文原文

牛素娟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12)

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学术界已经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学者们给出了多种方法和途径,形成了多个学派,其中主流的学派有对等翻译学派、功能学派、语言学派和多元系统派等[1]。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尤金奈达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其强调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充分尊重原文信息,译文的内容应当与原文基本一致[2]。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学者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逐渐开始更多地关注译语文化,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效应应当与读者实际需求相称,这一理论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对等翻译传统[3]。以圣经的翻译为例,译者逐渐开始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对翻译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在这其中,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得到学术界广泛地认同,为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翻译标准,对于指导我国大学翻译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研究者莱斯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Translation Criticism)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于1971年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强调双语翻译应以实现特定翻译情境下的功能为判定准则[4]。1978年,在莱斯翻译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由莱斯的学生弗米尔所著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最重要理论之一。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的过程、策略及方法由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并且应当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译文能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5]。翻译目的论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原文的作用主要是信息来源,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文的交际功能,译文应当符合读者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习惯,根据目的选择翻译方法,不受限于原文的功能。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别指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应当适用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语际连贯是指译文应当与原文内容相符,但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6]。90年代初,同为莱斯学生的克里丝汀·诺德在老师和弗米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其目的是避免译者脱离和曲解原文,从而造成读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避免激进功能主义。诺德强调,译文应当以原文为基础,没有原文就没有译文,译文应当同时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原文分析、翻译纲要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与层次化是翻译教学的三个重要能力培养目标。

功能翻译理论与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实现预期功能是翻译行为的首要指标,而不再关注译文内容是否与原文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分析和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读者阅读习惯、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语境等因素来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功能翻译理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改变了以往对等翻译的二元对立模式,它是以译入语文化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确定翻译原则和对译文进行评价,对于指导英语翻译实践以及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翻译学习的需要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侧重于听、说、读、写方面,而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技能的学习相对缺乏,鲜有开设专门翻译课程。功能翻译理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大学生阅读国外文献、了解国外先进科技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和检验翻译实践,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翻译教学更注重功能性

在已有的翻译课程中,对等翻译理论应用较多,将英文翻译过程简单看做由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忽略了译文与语境的关系,这一模式相对单一,且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这一句如果仅关注字面含义即“爱我,也爱我的狗”,这一翻译是相对生硬的,并没有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创造力不足。但如果翻译为“爱屋及乌”,不仅可以准确表达出原句的含义,也在翻译的模式上充分考虑译文的功能性,而不拘泥于单纯的词句转换。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译文评判标准制订

在传统的对等翻译教学中,翻译评判标准由教师制订,而这一标准往往会提供一个译文标准答案,译文评定过程实质上成为纠错过程,这并不能适应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译文评定。诺德在翻译目的论中曾指出,译文的评判不应只注重语法正确与否而忽略其他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要以翻译纲要为基准,以译文能够满足翻译功能为标尺,重点评判翻译策略是否达到翻译目的,以此作为译文是否合格的尺度。翻译目的是否达成应当以“适宜”为标准,“适宜”是指译文应适应预定的翻译目标以及目标读者的语言环境,鉴于不同的翻译任务对应的翻译目的和语境也不尽相同,因此,“适宜”这一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可操作性较强。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评判学生的译文。先通过整体来查看学生译文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再通过译文的文体规范来评判是否满足目标读者的语境及文化要求,最后从局部分析译文的语法、词句和表达是否准确。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设置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阅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解。

(二)改进教学方案

目前传统的对等翻译教学方案已经不适用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案的改进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译文整体效果。英语翻译并不是逐词逐句翻译就可完成的,应当注重译文的整体性。当前大多数的教学体系,翻译教学较多采用逐词逐句翻译,对于翻译细节的教学过度侧重,但往往忽视了译文整体性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案也应注重学生对于翻译整体性的理解和培养,注重译文整体的功能效果。二是注重语篇功能。诉求功能、寒暄功能、指称功能和表情功能是诺德翻译目的论中指出的文本四功能。基于此,译文是在不同语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这四方面功能的载体与表现,而语篇与语境相互统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语篇功能的教学,让学生在翻译时注重语境在译文中的应用,译文不能脱离语境。三是翻译方法优化。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普遍开展了翻译理论的学习,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情况以及英语能力水平开展相应的翻译方法的培养,通过加强学生对于原文的理解,使其明白原文的含义及译文语境的变化,根据翻译目的及实际语境来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其加深对功能性翻译方法的理解。

(三)注重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跨语言快速获取知识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接班人和开拓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我国先进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及时学习相关专业的研究现状,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同专业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自拟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研究主题,每个小组主题不同,利用功能翻译理论建立科研资料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讨论制订翻译任务的目的以及翻译策略,通过整理和搜集国外研究资料分配给小组成员不同的翻译任务,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译文成果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翻译经验,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最终汇总形成不同主题的科研资料库。这一方法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功能翻译理论实践的同时也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举两得。

四、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相互转化,更是知识、信息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它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功能翻译的运用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信息相互融合,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功能翻译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可帮助译者在提升基本翻译技能的同时,培养多元化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功能翻译理论的优势和实用价值,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于目的性的翻译方法,快速获取所需知识,从而促进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进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和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