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金课”建设的认识提升诌议
2020-03-03闫建阁
闫建阁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人事部,山西 太原 030031)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重点提出了一个口号,淘汰“水课”,打造“金课”[1]。其标准和初衷就是要从学习挑战度得到提升、要从课程难度、课程深度上下功夫,把以前的水课内容全部剔除出去,把课程瘦身、把课程提质,为现代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这样的背景和要求下,工商管理学科如何提升对“金课”建设的认识,进行有效的金课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一、“金课”建设的“三个基本点”
工商管理学科是多种技术开发与应用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教育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相适应,才能缓解就业压力,获得自身的大发展。
(一)为受教育者就业服务是工商管理“金课”建设的现实动力点
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必须反映“职业”这一限制词的本质特征。作为应用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重点是“以就业为中心”、培养劳动力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到适应市场需要的就业本领,又具备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既突出行业要求的技能熟练优势,又具有高等教育系统的知识体系,是目前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难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民生福祉”,明确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指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换言之,就是要把为受教育者就业服务作为工商管理“金课”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二)劳动力市场需求是工商管理“金课”建设的立足点
工商管理“金课”建设要立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对于劳动市场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工商管理在“金课”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从宏观角度掌握市场趋势,通过分析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岗位群的结构、组成与特征,得出职业变化的趋势。同时,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用人单位对于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具体而准确的依据,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此外,工商管理“金课”建设还要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对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与发展意愿进行细致的分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现实参照。
(三)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是工商管理“金课”建设的目标点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与薪酬、晋升及转岗情况,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体系的重要指标。因此,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教育以就业需要为目标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与要求。
参考我国教学改革的实践,工商管理学科教育首先应该确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作为教学改变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分析生源的具体情况与市场、职业的特点,并以市场为导向确立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的前期操作框架。
教育需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学科,在实践环节的教育是该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与劳动就业的桥梁。其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这需要在实践中,领悟学科理论,发展和创新学科理论,同时,在实践的内容和环节上,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安排,以顺应出现的新问题。内容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环节的设计上要严谨、巧妙,要把学科理论和实践内容、环节尽可能地相互融合,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学科理论,同时在更高目标上实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创新。
二、“金课”建设的三个界限淡化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工商管理学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在“金课”建设要淡化三个界限。
第一个淡化,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严格界限,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体系的高层次回归。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在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并针对学生在工商企业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2]。这样的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结构,是在对教学空间高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氛围中展开的教学,从而真正实现间接知识(课堂传授)的获得与直接经验体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并重视在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与最优化组合;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工作实践,最大程度实现教学与企业当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的设计和实施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第二个淡化,就是要打破教学实习与专业实验之间的严格界限,实现对实践环境的重新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学实习一般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利用毕业实习时间或寒暑假完成教学任务,这与“零适应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要将实践训练化整为零,系统整合。一方面,要将课程分解为理论知识部分和职业能力部分,浓缩理论知识部分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课前给出提纲和参考书目,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自主学习,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课下整理准备,或者以个人的形式课堂讲述,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点评或升华。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查找资料。另一方面,要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可以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创新”的思路进行调整。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而且也是实际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践教学设施的重要手段。
第三个淡化,就是淡化过去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之间的严格界限,这种淡化的目的,就是要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提供师资保证。在工商管理教育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学生“体验”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重要任务。同时,“体验型”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对教师职业新的挑战。“体验”的主体是学生,“体验型”学习的目的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但这并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教师必须对学生“体验”到的现象进行系统的论证和分析。因此,在这种淡化的背景下,教师也是“体验型”学习的主体,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现阶段强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我们也发现,要求一个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比较困难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吸引行业人士到高等院校任职的时机也尚不成熟。鉴于此,提出组合教学方法,即根据相应的教学标准,将课程分解成专业理论和职业能力两个教学部分,由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员共同协商制定教学大纲,采取合作授课或分阶段授课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减轻了教师压力,又起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专业知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金课”建设中专业意识的培养
工商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但这一实践是专业的实践,在学科教育的“金课”建设中,决不能忽视专业意识的培养。
(一)坚持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学院后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第一课,对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入学教育以专业教师介绍专业教学情况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形式以在教室讲解和座谈为多。但是,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0%的家长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究竟学什么、干什么不甚了解,而入学教育形式单调、没有真正起到应发挥的作用。这也是学生入学后要求换专业、换不了后学习情绪不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专业入学教育的形式要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参观工商企业、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介绍情况、看图片资料、新老生座谈等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对专业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促进学习兴趣的高涨。
(二)拓展教学理念,开辟教学新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同时,由于专业知识涉及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要求的知识面宽且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培养其思考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保证学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专业技能。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育学思想既要有历史底蕴,又要有时代光泽,必须禀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思想,贯彻“只有培养技术超前,才能赢得未来”的理念。紧紧抓住全社会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紧紧贴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学合作。
(三)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73%的现代青年学生热情活跃、好奇心强且追求个性与独立,但是普遍缺乏耐性,凡事凭兴趣出发,特别是在学习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远远没有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大。如此情形,如任其发展,势必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质量。
经过研讨和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未来管理者协会、市场营销协会等学生社团,专门指派骨干教师担任协会辅导教师,学生自主管理协会活动,组织协会成员先后开展摄影、远足、约题报告、联谊交流、参观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前精心计划准备,将专业教学的内容有机渗透到活动内容中;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参与;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尽量做到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并使之在活动中强化专业知识,感觉到理论学习的必要和重要。如此,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习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各协会势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专业教学管理的主阵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以就业带动“金课”建设的“零距离”
工商管理学科的“金课”建设,还要注意以就业带动教学改革的三个“零距离”。
正如上文所言,工商管理学科的“金课”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来预测人才的需求,并由专家与相关教研室共同论证,通过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来调整和改革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施。
一是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零距离”。坚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由教研室会同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论证后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工商管理学科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积极修订专业计划,使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惟其如此,才能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并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技术改造和升级的需要。
二是努力实现教学与工作 “零距离”对接。工商管理学科的“金课”建设必须要以应用为主旨、以应用为特征,对于那些不适合市场与就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必须要依据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进行适时调整与改革,本着“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原则,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专业课程培养阶段和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实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因此,“金课”建设也必须要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基础课程较多采用“基础平台十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往往采取“短课时、多品种”的小模块课程模式,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实行“订单式”的课程设置;基本理论课主要采取以典型概念为课程单位,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课程集合,尽量实行教学内容的案例式教学。
工商管理的“金课”建设还要以建设省级和院级优秀课程为目标,重点对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各专业主干课程或课程群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基本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要做到“四个一”: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有一本新的教材、有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
三是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要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必须要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把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本着“硬件做强,软件做优”的思路,使实践教学能够与金课相匹配、与教学内容相辅助、与学生成才相衔接。只有这样,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学习以及职业岗位要求才能统筹规划。如完善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种教学软件于一体的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修建EMS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卡内基形象训练室等。再如在学生中积极加强实践训练,推行“双证书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在教师中强调教师要同企业的结合、教师同行业的结合、教师同学生的结合,联系企业、了解行业、带好学生。努力构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
工商管理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各产业培养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的管理者的重任。工商管理学科的“金课”建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本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带动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的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改造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发挥工商管理学科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以及在社会管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