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七十年演进

2020-03-03刘政伟郭敏杰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共产主义

刘政伟,郭敏杰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整体而言,其发展坚持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力求结合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回答社会生活问题,确立了正确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也与以国家历届领导人为主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每一届领导人根据时代发展和时代问题均提出了重要的设计理念,做出了方向性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渐完善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制度安排、价值诉求、研究领域、认识体系、实践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伦理学研究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早期曲折发展(1949—197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已深刻影响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不过,处在动乱年代,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只是处在学习和接受的过程中,并未能对其进行消化和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西方的学科划分,伦理学的建设成为重要的问题,尤其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关键。

这一时期主要以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主,以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实践为目标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时期“五爱”教育也深入人心。这一时期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伦理思想也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在青年时代吸收的不同伦理思想,使他形成了自己的伦理思想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德性伦理学方面的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的开展,完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尤其是他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干部群众的道德心理基础,同时激发了新时代的美德实践的优良传统”[1]282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号召下,全国上下开展的共产主义道德观的宣传教育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国家和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遭受了严重挫折,但仍有大批的伦理学学者坚持学术研究,改革开放后伦理学的快速恢复与之不无关系。

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良莠杂陈,瑕瑜互见。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态度确立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方针。然而之后几十年内受到极左或极右思想的影响,只讲道德的先进性,忽视道德的普遍性;过分强调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一大二公”“多快好省”平均主义等不合实际的社会风气盛行,年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遭受到了巨大打击。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资料都难以保障,甚至出现吃草根树皮现象,没有了体面的生活,社会伦理规范遭到摧残。建国初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在对封建道德的批判过程中由于矫枉过正,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牵连,罗国杰教授将其比作“犹如将孩子和洗脚水一起泼掉”。接着在反右派斗争中,进一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和否定。但在此后不久,伦理学研究迎来了转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伦理学教研室,1966年第一批伦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未从学科的意义上获得成立,但围绕共产主义道德的广泛的论辩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虽然1952年伦理学在院系调整中被当作伪科学退出了大学课堂,但社会对伦理相关问题的讨论仍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早期的伦理学学者也积极投身理论研究,例如冯定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周原冰的《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谦虚与骄傲》以及张岱年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陶铸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这一时期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时期,主要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起源、发展、宣传教育的途径方法等进行阐释。各级共青团也编写了大量德育教育小册子《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怎样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讲话》等,旨在塑造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品格。

这一时期关于道德问题的论战也引起了学界的学术大讨论,吴晗的《说道德》《再说道德》《三说道德》以及许启贤对其一些观点的反对,由此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1965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虽经历过一些波折,但这一时期也是它奠定学科基础和逐渐成为主流伦理思想的时期,深受苏联模式影响也使国内伦理学研究缺少中国特色。

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是伦理道德的浩劫。文革期间开展的“破四旧”运动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灾难,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被彻底否定。十年文化浩劫也使伦理学研究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几乎完全被政治斗争所取代。文革后期开展的“批林批孔”又对中国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社会上又一次掀起“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的高潮,“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当时这些时髦的口号正是由于“四人帮”按自己主观意愿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道德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本来面貌,这种“穷光荣”严重损害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扭曲了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大批伦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大量著作得以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版,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连续性。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化和稳定发展(1978—2012)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契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主要伦理问题的研究趋以成熟,伦理学学科教育正式在各个高校确立。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成为核心问题,心态上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一)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论题(1978—199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展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迎来了发展契机。1978年至1992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他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和平发展、国家统一、主权问题不容谈判,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重视道德修养,“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367等政治伦理思想。“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3]33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等价值评价伦理思想。此外,培育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也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指南。邓小平伦理思想实现了改革开放下的社会现实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哲学专业必修课程。次年,全国伦理学研讨会首次召开、全国伦理学学会成立,伦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随之广泛开展。中国人民大学1981年开始,举办了两期伦理学进修班。许多综合性大学随之也开始了伦理学的教学,一些伦理学研究所也先后成立,伦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体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伦理道德的迫切要求。老一辈伦理学家李奇、冯定、张岱年、周辅成、罗国杰、魏英敏、许启贤、唐凯麟等都积极投身伦理学理论和学科的建设。这一时期伦理学著作颇丰,1982年,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出版,这是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体系化的伦理学教科书,同年,唐凯麟编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李奇的《道德与社会生活》(1984)、宋惠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学》(1986)、周原冰的《共产主义道德通论》(1986)、章海山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1991)等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伦理学与精神文明》杂志创办,后改名《道德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想的解放带来学术观点百家争鸣,伦理学研究领域也纷争不断。围绕关于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冯友兰指出“伦理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历史地叙述某些道德行为,在于科学地说明什么是道德,也就是什么是善。”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以罗国杰为代表的关于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第二种观点认为,伦理学是探讨关于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关系问题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伦理学是探讨关于道德的性质、起源和标准问题的。第四种观点认为,伦理学是探讨关于善与恶的矛盾问题的。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人的存在发展和对社会应尽义务的关系问题等。关于道德本质的讨论中最具争论性的就是道德的主体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关系问题,罗国杰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约束性,在同一个道德系统中,非但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相同的道德意义。”[3]446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发展,也带来道德领域的大讨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追求功利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商品经济带来道德滑坡还是道德进步也成了讨论的热点。让人们确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摒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标准和培育理想人格成为当务之急。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80年代初,人们在反思“四人帮”反人道的罪行时提出了人道主义,想要以人道主义代替阶级斗争来消除对人的异化,于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人道主义。对此,胡乔木将人道主义区分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罗国杰在《试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伦理观》中对第二种区分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这场大讨论的进一步发展还引发了80年代的“潘晓来信”大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稳健发展阶段(1993—2012年)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等,都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同时,江泽民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强调为官者,必须有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伦理规范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在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伦理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的伦理理念,充实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出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时提供了伦理参照,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胡锦涛同志伦理思想重要而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在新世纪又一次得到了发展。

1992年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社会的姓资姓社问题,打消了人们的思想顾虑。伦理学研究的环境极大改善,国内伦理学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初步形成。伦理学受“苏联模式”影响逐渐减小,更加理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和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现象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规律性。”[3]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更加注重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范式的比较。1993年《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伦理学在国内成为显学。但是,随着90年代应用伦理学兴起,涉及领域广泛且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范式单一且难度加大,发展速度变缓。生命伦理、企业伦理、科技理论、宗教伦理、医学伦理、生态伦理等成为研究热点,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西方伦理两套话语体系,也有学者尝试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来对西方伦理思想进行解读,回答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文章的立场观点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如魏英敏的《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2001)、焦国成、李萍的《公民道德论》(2004)、王泽应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2008)、王小锡等著的《中国伦理学60年》、何怀宏的《良心论》(2009)、江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2012)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日益体系化。“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立场,以道德与利益关系为基本问题、以集体主义为首要原则的成熟的伦理学理论体系”[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道德领域也面临着巨大考验,由此人们对效率与公平、诚信、人与自然关系、法制与道德的关系等都进行了思考。2002年《伦理学研究》创刊,在学术上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也成为了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国际影响力、传播力也随之增强。对外学术交流的有效开展,受西方伦理价值观念影响,也出现了以反传统之名行西化之实的现象。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成为伦理学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罗国杰教授指出“弘扬不是复古,更不是回头看,而是依据时代发展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国学进行批判地继承。”[3]471任何成熟的世界观都应体悟差异的存在,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只能带来片面的理论,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更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和服务人民。

三、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规范体系和理论体系上都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也更专业化、领域化,交叉学科也备受关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科技伦理、计算机伦理等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数据下的伦理道德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这些变化都推进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伦理学研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理论。主要体现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党伦理思想;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的权力伦理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伦理思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伦理思想;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伦理理想;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伦理思想;重视家风建设的家庭伦理思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领导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立足发展实际,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担当新使命,提出一系列伦理新思想、新命题和新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发挥了主导作用,从伦理认识体系、伦理价值体系、伦理制度体系和伦理实践体系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和丰富”[5]。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革故鼎新取得巨大发展并逐渐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七十年,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七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基于不同时代精神,与其指导理念的塑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伦理思想相结合,成为引领中国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面对一切困难的道德引领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