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性路径探究

2020-03-03谢仁凤宋田田

教育观察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互联网+思政

谢仁凤,宋田田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潮流,将“互联网+”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推动教学新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互联网+”形势给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形势给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机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也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的信息化潮流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

1.互联网信息的面广量大,丰富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多门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教师充分备课更需要包罗万象的资料。“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海量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让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对所需的备课资料信手拈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融入教学,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

2.互联网平台的推陈出新,创新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载体

传统的高职思政课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只有黑板和粉笔,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教学快速发展,“投影仪+PPT”成为普遍的教学载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云、数、物”技术逐渐普及,教学载体日益多样化,微信、微博、微视频、慕课、微课、公开课、对分课堂,都成为课堂上常用的教学载体。[2]

3.互联网工具的普及推广,增进了高职思政课的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学采用“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单一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增进了“互联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内采用参与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课堂外利用“朋友圈”“微博圈”“网络社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二)“互联网 +”形势给高职思政课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也给高职思政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加大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负担

在互联网时代,网上的信息来源复杂,“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2]。互联网在向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将知识严重碎片化,极易使大学生在学习时浅尝辄止,只关注表面现象,惰于思考,断章取义,缺乏批判和反思精神。这种现象加大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负担,也制约了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2.互联网信息的复杂化,弱化了高职大学生的主导价值标准

价值观是大学生选择认识客观对象的前提,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在“互联网+”条件下,海量的信息、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的思潮,不断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大脑。[2]有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缺乏相应的鉴别力,最终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导致主导价值标准在学生思想中的弱化。

3.互联网平台的虚拟化,降低了网络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互联网平台的虚拟化及其行为主体的隐秘性,制约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言论更自由,很多高职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可能会随意发布虚假言论,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高职学生加强网络自我约束、提升网络自我约束意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紧跟“互联网+”的节奏,又要拿出高效的方法化解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高职思政课的实效。在此背景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探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下面结合我校的一些改革思路,谈谈在“互联网+”形势下如何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

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持续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其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这就要在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路径,加强优质教学供给,提高高职思政课供给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温度

高职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一个重要保障性环节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温度”的教学内容“保驾护航”。近几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集体备课常态化。我校组织教师进行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具体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第一,深入研究教材。我校组织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思政课统编教材,引导教师吃透教材、夯实基础,完善和创新话语体系,将教材文本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感染力。第二,全方位备课。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集体备课,既“备理论”“备热点”,又“备学生”“备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党的理论和重要精神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书育人的良田沃土。

其次,教学内容专题化。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知识填鸭式”传统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思政课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也让学生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教师化繁为简,把 45 分钟的复杂知识体系提炼成简单的“专题”。[3]例如,我校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充分利用网络,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融合起来,结合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重难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导向,对专题设置进行讨论、评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成 12个专题,覆盖了新时代大学生、家庭一员、从业者、国家公民等角色,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下一次专题内容调整的依据,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化教学内容能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先“入眼”再“入脑”“入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的力度

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实施了“问题链导向下的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12个专题的教学中,我校教师团队共精选和制作了72个视频案例,结合视频案例设计了160个问题,初步探索了以“看一看(视频)—议一议(问题)—讲一讲(理论)”为教学流程的“问题链导向下的视频案例教学法”,即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再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4]在这一过程中,“看一看”环节的案例精选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我校通过集体备课,坚持目标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四大原则,形成了72个与专题内容高度契合的视频案例,确保每一个案例都可看、可讲、可用,为问题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依托“互联网+”的便利实时更新案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例如,笔者在讲授“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内容时,正值“10·28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之后,坠江前公交车内的监控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泛流传。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此案例,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公共生活中是否需要遵守公共秩序。由于所选案例刚刚发生且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引导他们畅谈感想,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实现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最后,笔者进行点评总结,告诫学生公共生活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是宣传和践行社会公德的重要力量,更应该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做出表率。精心准备的视频案例以其独特的形象性、生动性,吸引了课堂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在“议一议”环节问题的设置方面,我校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每个视频案例都配套设计了2—3个问题。这些问题既针对专题内容,又结合学生特点,难易适中且具有启发性,形成前后问题链。教师通过梯度式、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5]在“讲一讲”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相关内容展开讲解,使讲授更具针对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搭建评价平台,延展教学评价的长度

传统的考核评价是将学生的考试和作业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反思方面的考量。高职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因此,思政课的考评体系设计不同于其他课程,必须实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化。[6]在思政课评价中,既要体现具有课程共性的评价指标内容,又要突出思政课的课程特色。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将注重能力与素质提高的过程性考核和注重知识学习的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实施了多元化考核模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1.理论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

理论教学的考核坚持“平时+期末”的过程性考核原则,即制定课程标准明确思政课的期末和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的出勤、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活动的参与合作程度等。[7]这样的考核机制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过低而导致不少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弊端,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侧重于平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期末考核的笔试以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等简洁、整齐划一的客观题型为主,旨在重点考查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考核的主观题要能有效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从而通过诊断持续改进优化教学进程,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有效形式,又是切实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也需要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在具体的思政实践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参与态度、过程表现、团队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进行评估。[8]另外,教师还可以增设学生的互评,进行多元化评价,促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搭建高职思政课网络评价平台

我校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了思政课学生学习网上评价系统,内容涵盖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听课情况、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班级辩论、随堂测验等)和课外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社会调查等)。同时,我校通过构建“学生作业、教师教学、基础支撑”三个平台,实现了考核的实时化和立体化,促进了过程性考核的规范性、时效性,提升了考核评价的主体性和驱动性。

综上所述,在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特征和优点,将互联网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实现“互联网+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搭建评价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