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现象及其启示
2020-03-03杜丽姣
万 勇 ,杜丽姣
(1.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2.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 210046)
艺术家教师(Teaching-Artist)指的是从事艺术、设计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本话题语境中更多的是将这类专业工作人员统称为Artist,艺术家),同时又是富有综合技能、好奇心和机智的教育者,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教育活动,并使之通过艺术或者关于艺术的活动获得学习经验。目前艺术家教师广泛存在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是一个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尤其在美国,相当一部分艺术家教师进入学校、社区、监狱等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目前美国艺术家教师专业组织及期刊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如艺术家教师联盟(TheAssociationofTeachingArtists)、“艺术家教师期刊”(TeachingArtistJournal)。同时美国部分州也有组织为艺术家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择业及专业发展机会,如“艺术家/教师协会”(theArtist/TeacherInstitute)、“艺术家教师组织”(TeachingArtistsOrganization,简称TAO) 等。这些组织依托专家团队指导艺术家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等活动,定期召开会议研讨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艺术家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并为想成为教师的艺术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服务。由此可见,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已经成为常态。
艺术家教师产生并长足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初,美国艺术教师甚至非艺术学科教师的相对匮乏是产生艺术家教师的直接社会原因;另一方面,杜威、艾斯纳、加德纳等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持续关注为艺术家教师进校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强调各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产部门对于创造性员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艺术家教师的数量呈明显递增趋势[1]。关于“艺术家教师”话题的讨论一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持续到现在,艺术家教师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已经从最初的艺术学科发展到普通学科。
一、美国艺术家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且具备一定教育实践经验
根据艺术家教师联盟(TheAssociationofTeachingArtists)的规定,艺术家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深入理解自己从事的艺术类型,其中包含:基本的专业术语、艺术发展史、多样态艺术类型、艺术发展趋势等;第二,理解教育环境、教育学和人类发展,其中包括:教育活动中的艺术体验过程、成果和延续,教学模式设计、试讲、选择不同教学法在内的课堂设计能力,时间管理,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征,课程单元和实习计划,教学评价策略和实践能力等;第三,理解学校教育工作环境下的合作过程,包括:实习计划的制定,能够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合作等。由此可知,艺术家教师不仅要对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应对艺术与学生的发展、艺术教育、普通学校教育有专业性理解,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经验,具备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能力。
在美国,艺术家想成为艺术家教师进入学校工作有多种途径,常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家接受教师培训课程,通过考试,获得其所在州政府承认的教师资格证书,完成教育教学实习之后便有机会谋得全职教师职位;另一种是艺术家进校并非为全职教师身份,而是通过学校临时聘用成为驻校艺术教师,辅助其他教师完成课程设计、环境设置,或单独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组织安排与学校教学活动相关的艺术活动。不管艺术家教师以哪种方式进入学校,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必备要求。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艺术家,艺术家教师联盟建议他们先在社区中心、夏令营或学校课后项目中担任志愿者以积累相关经验,也可联系当地的艺术教育机构、艺术机构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来寻求获得教学经验的机会。此外,美国还有一些大学专门为艺术家提供相关服务课程,帮助他们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例如美国艺术大学(TheUniversityofTheArts)就为艺术家提供相关课程学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美国艺术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地区的艺术组织和教育部门就开始为艺术家提供各种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实习项目,这可以被视为艺术家教师进校的雏形。随后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不断进入学校及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艺术教育和普通学科日常教学的发展。目前,艺术家教师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关注,成为美国教师群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丰富的艺术经验和体验有利于艺术家从事艺术教育
2014年美国发布的全国核心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习具体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锻炼想象、调查、建构和探究等能力,进而进行艺术的思维和表达[2]。艺术家教师进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符合美国艺术教育的宗旨和出发点。
首先,艺术家教师的专业优势有利于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获得更加真实的艺术体验。艺术家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最贴近真实艺术活动的场景,与学生交流艺术表达和创作时的想法,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创作、表达的过程。学生像“艺术家”一样从事艺术表达与创作活动,从而提高艺术素养。其次,艺术家教师通过大量艺术实践积累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美学观,有助于其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艺术及其与个人、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够保证其组织的艺术教育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还能引发学生理性地反思自我生活世界、探究社会问题,从而提升艺术教育质量。最后,艺术家教师现象所蕴含的教育哲学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艺术教育者基于艺术实践来思考他们的艺术教学方法论[3]。艺术家教师相对自由开放的心境、对自我感受表达的强烈诉求会促使其创设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艺术家教师将学生视为“同事”“伙伴”,与他们一起评论艺术品,进行艺术创造和表达。相关研究表明,艺术家教师从事艺术教学可以更好地创建综合学习场景,通过游戏、对话和合作创建非结构化、吸引学生参与的学习空间,以此打破以往学校已经形成的封闭教学氛围[4]。
(二)艺术家教师在学校非艺术学科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受到重视
在美国的教育实践中,艺术的重要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以其为载体的非艺术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艺术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theArt),这一被著名教育家里德所倡导的艺术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艺术教育工具论的代表,以其为指导理念的教育活动,重视将艺术元素融入普通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大量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认可。艺术家教师作为支撑艺术教育顺利开展,且专业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群体,已经成为促进美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其身上具有的创造性有助于自身开展教学反思,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专注以及不断创新的状态有助于提升其教学技能。他们不仅将教学过程视为艺术创造过程,更是灵感迸发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相理解与支持的关系。将艺术元素融入普通学科教学中,形成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现场,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参与的形式融入教学当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艺术本身就和科学、自然、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建筑设计师进入小学承担“建筑解剖学”的项目,帮助小学生形成美学、环境和社会历史知识的联系,并形成的一门特色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5]。
三、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现象对我国教育现实的启示
目前,美国学界对于艺术家教师进校的现象及其专业发展等问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探讨,虽有争议,但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6],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部分社区建构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相当一批人的认可[7],足以说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一现象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我国相关教育现实问题。
(一)提供优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都存在重视专业发展、忽视综合发展,重视技能发展、忽视素养发展的问题。在当前艺考热、艺术院校招生不断扩大的现实下,部分院校艺术专业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为“艺术匠人”而非“艺术家”。学生可以运用高超的艺术技能从事艺术活动,却缺乏针对艺术本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单一艺术门类技能的培养,更应当包含的是一种对艺术能力的培养。这种艺术能力不仅包括实践能力,还应该包括理论能力,诸如思考艺术实践的价值与意义、艺术与生活、社会关系的能力等。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维尔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硕士教育项目的课程负责人戴维·克罗斯在谈到艺术院校目标时更加明确指出:“我从事教学,是因为想让我的学生知道:事情是可以比它们现在的样子更好的。通过将艺术创作、研究、教学三者结合起来(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且不是没有冲突的)使我能将观念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紧密连接起来。具有构想多种可能性的能力,并能运用我们的自由意志对这诸多可能性加以选择,这既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也是目的本身:艺术院校教学的目标。”[8]这种能力是艺术专业人才施展实践能力的根基,也是我国艺术专业学生相对欠缺的一部分。它的形成需以较好的文化素养以及丰富的艺术史、社会学、哲学、美学等领域知识为前提,因此提升艺术专业人才的相关理论素养值得我们关注。
另外,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意向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教育学相关知识和信息。目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艺术专业师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正常需求,如果相关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感兴趣,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志向,研修教师教育课程,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根据自身优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艺术家教师的作用。
(二)有助于反思和改进当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实践
我国的艺术教育一直有强调知识获得和技法训练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以及艺术素养、审美素养的养成。艺术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艺术表达与创作的场景,使其感受艺术世界的美妙,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参与艺术活动。艺术家教师的优势有利于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运行。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焦点,艺术教育目标不断强调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艺术教育应强调学生直观的艺术体验、参与高质量艺术活动的经验。基于此,学校重视艺术家进校组织相关活动是保证艺术教育实施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邀请著名艺术家进校举办演出、展览或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大师作品、艺术创作真实场景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与大师交流学习、发表艺术评论、表达内心艺术情感的机会,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以此为起点,艺术教育可以逐步摆脱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僵化教学模式,达成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三)促使我们深入开展“通过艺术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参与普通学科的教学工作,从事“通过艺术的教育”,效果已经得到了认可。我国类似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例如檀传宝等倡导的美育德育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课程,优势已经显现。重视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艺术视为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或途径,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艺术与多门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类学科有密切联系。通过艺术的教育以艺术为切入点,利用不同艺术门类创设教学环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艺术氛围,呈现富有艺术性的、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其次,艺术与个人生活经验有交织关系,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发展更加体现了作者对个人生活感受的表达和对社会生活现实的反思。通过艺术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对学生个体情感表达的尊重、社会现实的关注,这样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关怀、交流、合作、共享的过程。通过艺术的教育实践强调,从按照传统学科逻辑体系进行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转向符合人性发展的学生自觉学习,学习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并不倡导将艺术机械地安插在教学活动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合理地加入艺术性元素,此时艺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的工具,最终目的还是指向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四)提醒我们重视教师的艺术素养
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从事教育工作并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包括对于艺术世界的感知、欣赏、创作及表达能力。作为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更影响着艺术家教师对于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等诸多教育因素的理解。这种理解包含了对话和包容,体现了平等和尊重。教师艺术素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教师艺术素养的发展已经受到普遍重视,一些高校或教师培训项目会专门开设课程帮助未来的教师提升相关能力。例如美国圣麦可斯学院(Saint Michael’s College)为师范生开设诸如“文化与教育的美学视角”(Aesthetic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and Education)、“教师作为艺术家”(Educator as Artist)等课程,传授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理解方式,突出艺术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艺术素养。由此我们必须认识艺术素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关注教师艺术素养的养成,为教师、师范生提供多种机会提升艺术素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