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屯土司庄园折射的中国古代的土司制度

2020-03-03

今天 2020年11期
关键词:归流大屯土司

刘 运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之下存在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一是不断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直到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这部分内容由于理论性强年代久远,学生不易把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舍近求远,忽视了乡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忽视了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先是机械照抄照搬教材的内容,课堂失去了趣味性;学生失去了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结果使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使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不断丧失。因而,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来进行教学,这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利用乡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乡土文化。所谓“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中国革命的历程、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大屯土司庄园是黔西北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乡土文化来探究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元朝,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边远民族地区实行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土酋,是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世官、世土、世民。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元朝的土司实质上是雄霸一方的土皇帝。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职衔,分武职与文职两种。武职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司诸种,隶兵部武选,省都指挥领之;文职为土府、土州、土县诸种,隶属吏部验封,由省布政司统领。鄂西地区土司建制只设武职。土司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成祖时期,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流官: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因而明代既是土司制度的全盛时期,同时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开始制约和削弱土司势力,因此又是土司制度走向崩溃的起点。毕节大屯土司庄园的显赫与威严,正好与土司当时的权力、富有成为正比。为此,特定的环境与条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大屯土司庄园的主人。一世土司奢辰,是“大梁王”奢崇明之子。“奢安之乱”后隐姓埋名,改名余保寿。他团结百姓,安抚流亡,恢复家业,于顺治十六年上书招安于朝廷,重得赐封领地,重振奢氏土司昔日的雄风;八世土司余家驹,贡生,擅长诗词歌赋绘画,其中泼墨山水尤为著名;九世土司余珍,在《洗心书屋题壁》诗中写道:“赤手屠龙都是假,著书辜负一生心。”从诗中能隐约感受到,土司们热衷于著书习文的同时,于心灵深处,饱含着扯勒部土司统治大势已去的无奈心绪。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相传是彝族十世土司余象仪所建,余象仪国学生;十一世余若泉(字达父),前清举人,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任贵州立法院副议长。大屯土司庄园便是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历任土司,不论是从武还是习文,都在黔西北这块土地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点时,教师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熟悉的乡土文化——大屯土司庄园的兴衰便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土司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康熙帝采取抚剿兼用的策略,历时8年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避免死记硬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归流大屯土司
大屯选煤厂粗精煤回收系统改造实践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15号线安立路站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论清代“改土归流”初期永顺府城市建设及其特点
清前期“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变迁研究——以贵州大定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