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教学融入德育的方法和路径
2020-03-03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中学徐佑国
■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中学 徐佑国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知识来立德树人,帮助学生确立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中语文教育要通过题材、语言等来丰富学生的人文世界,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探索自身的精神世界,探索生命的意义。对于农村的初中生而言,教师应该将生命教育融入名著教学,提取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来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思考,进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名著教学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农村初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初中阶段的学生从脱离小学的稚嫩迈向成熟的方向,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状况,逐渐地有了对自我认识、对价值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对社会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据了解,我国农村存在部分留守学生,从小缺少家庭教育或者父母的关爱,以至于进入初中后缺乏对物质的正确认识,以一味追求物质满足作为人生目标,忽略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农村初中生对自我的认同感较低,多数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自卑、扭曲或者不安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由于学习成绩不佳或者情感生活受到挫折后,选择极端行为方式解决问题,例如轻生等。部编本初中语文所筛选的名著篇章能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积极思考,因此,通过名著阅读,学生能从中汲取养分,学习名著中的人物品质,体会到作品所赞颂的美好生命,提升思想水平,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帮助农村初中生正确看待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割裂的,不是单一的,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个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社会由人和自然共同组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实现。相比较而言,农村初中生所获得的资源较少,容易形成狭隘的个人价值观,甚至会出现相对功利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名著阅读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关系,通过阅读名著来建立对生命、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对社会的共建和共享,对他人的尊敬和互助,这是新时代教育对当代初中生的要求,同时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的呼唤,必不可少。
二、名著教学融入德育的对策分析
(一)提取生命元素,开展有效性解读
部编本初中名著中的篇目选取都直面生命主题,在通过名著阅读教学来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提取名著中的生命元素进行解读。
鲁迅的《朝花夕拾》通过回忆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展现对生活和人性的暗喻,教师可以提取藤野先生、寿镜吾两个人物形象来展现正直、博学、平等待人、关爱等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个人道德和品质的思考。《昆虫记》所带来的是对于自然界生命的敬畏,教师可以就这一生命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打破“井底之蛙”的学习认知,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所在的乡村、所看到的事物,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态度,对自然、生命产生敬畏感。关于亲人之间的关爱,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这一关于“爱”的生命元素的提取,《傅雷家书》就很好地进行了传达,傅雷及其夫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先做人,后成家”的教育理念以及父爱的表达都是值得提取的方面,由此可以反观社会上家庭教育失败的家长,警示家庭教育不可缺乏爱的教育。另外,傅雷儿子的成才故事背后,透露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酸和喜悦,教育中学生在追求的路上要坚强果敢。
初中语文中的名著阅读包含着对个人、社会、自然的不同层次表达和解读,其中都丰富着对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教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可以提取生命元素部分进行必要的解读。
(二)关注不同文体,实施个性化教学
纵观初中的语文课本,名著阅读的组成包含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主旨上具有不同的文学特色,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名著的个性化,表达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
1.应用于小说文体的情境化教学。由于当下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较少,名著中的小说语言表达较丰富,人物角色较复杂,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真谛和人物价值观等都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感悟,所以教师借助外部的媒介工具来进行情境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如《西游记》教学中,教师想提取“唐僧师徒四人取真经普度众生”这一元素来展现无私的个人价值内涵时,学生受限于篇幅较长,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影视剧片段如“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普度众生的场景”来加深学生的领悟。
2.应用于散文文体的文本内容分析教学。散文的特点适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分享,结合学生的自身情感来升华生命教育的主题。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十篇回忆性散文,学生可以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阅读,分析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历程,感悟到长妈妈给儿时鲁迅带来的亮色和暖意,理解特定背景下特殊人物对作者生命的滋养,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如“自己曾与外婆的往事以及对外婆的思念”来理解文中的主旨。这样学生可以在对名著的文本内容分析中提炼出对于爱、生命等情感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升华生命意义,内化人生品质。
3.应用于诗歌文体的朗诵式教学。诗歌适合通过吟诵来传情达意,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精致优美的语言,把握富有表现力的意向,从而体会诗行背后蕴藏的生命感悟。如《艾青诗选》中的诗歌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语调进行吟诵,以体会诗歌中传达的对黑暗的诅咒、对光明的讴歌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要找到最适合展现文体教学意义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教育内涵。
(三)注重拓展延伸,丰富生命观内涵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倡导教读、自读和课外导读“三读”阅读教学结构。初中语文教师要依据在课内传授的在名著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阅读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层次,这对于学生深化生命内涵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名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必读名著时要适当地进行拓展,挖掘更多的生命元素,提升学生对于生命内涵的认识。如在阅读《儒林外史》时,可以同时开展对《聊斋志异》的课外阅读,提取两部名著中人物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整合名著所传达出的价值观。此外,具有相同生命教育内涵的名著也可以荐读,如阅读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以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集中分析书中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无论是课内经典还是课外名著,只要具有生命教育意义,学生都应该进行适当阅读,提升自我,充实自我,有利于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名著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一)德育应从上至下
在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应是单向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是从上而下的。应读前引导,激发兴趣;读中推进,指导点拨;读后交流,共同成长。要师生共读、亲子阅读,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家长具有良好的生命观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例如在引导阅读《傅雷家书》时,关于父爱以及父母教育的表达与学生所经历的完全不一样,具有矛盾之处,那么就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疑问,或对父母现有教育方式产生厌恶等,这就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爱”。
(二)德育应从书本到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阅读经典名著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加深表达。学生从《傅雷家书》中明白要成为有价值的人必先经过刻苦用功、正直善良,个人优秀品质在个人成功的路上必不可少。从名著中明白的道理自然要应用到实践上才具有意义,所以,学生要以此鞭笞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少年。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都会影响其品质以及三观的建立。初中语文教学利用名著阅读和分析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度过迷茫的青春期,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