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0-03-03山东省青岛市华侨中学张晓林
■山东省青岛市华侨中学 张晓林
德育是核心素养下学科品质培养的重要内涵,是同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教育内容,加强德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程理念贯彻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是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综合水平的一门重要学习学科,涉及网络道德等众多德育内容,非常有必要开展德育。
一、立足小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些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伴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这些行为习惯看似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可能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的微机室内授课,其中对计算机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灰尘、水分,必须保持机房内空气的干燥性与清洁性。如果学生存在随意丢弃零食、随地吐痰等行为,不注重维护机房内环境的清洁性与卫生性,就会给机房内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这些垃圾在机房中的打扫难度也比较大。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不文明行为实际上反映出了高中生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实际上,高中生正处于行为习惯、价值观“定性”的关键时期,可塑性相对比较强,所以这时候要注意抓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着认真、耐心、负责的态度,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配合自身的教学指导与点拨,力求使全体学生逐步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正面引导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期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结合学科课程教学的内容,利用一切可以渗透良好德行品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时机,加强正面引导,保证全体高中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关闭计算机的过程中,部分高中生可能会直接切断电源,这种错误的关机行为容易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对计算机的硬盘等造成损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抓典型案例”的方式,在发现某一学生存在错误关闭计算机的行为后,及时带领全班学生就“如何正确关闭计算机”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使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机的正确关闭步骤,但是要注意避免对学生进行直接批评和指责,否则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全班学生激烈讨论和交谈后,这些存在错误关闭计算机行为的学生也会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无形中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常抓不懈
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依靠硬性的明文规定约束实现的,而是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使得学生“内化于心”,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本着耐心、认真的态度,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注意常抓不懈,时刻注意提醒学生从点滴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按照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做事情。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前,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是否有垃圾、杂物,如果有的话要主动捡起来将它们丢弃到班级的垃圾桶中,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完成打扫班级的任务,还会使那些存在乱丢垃圾行为的同学不好意思继续乱丢垃圾,学会主动将垃圾扔到垃圾桶中。同理,在机房上课后,要提醒全班学生按照规定关闭计算机,并整齐摆放自己的桌椅。通过常抓不懈的努力,可以使高中生逐步将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于心,最终实现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二、立足课程,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在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内容较以往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包含了许多适宜渗透良好道德修养品质等德育理念与内容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生道德修养水平的发展,需要教师注重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德育理念和思想相契合的知识点,或者与德育有关的教学活动,确保立足信息技术课程来开展德育。但是在挖掘教材中有关的德育素材期间,也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尽可能地增加道德教育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更有利于确保德育理念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操作的全部知识,所以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德育的目标与要求,挖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思想,具体可以从爱国主义、遵规守纪、集体主义以及传统道德等德育目标出发,针对性地挖掘和利用可以使用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在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思想期间,可以引导高中生对比分析我国和世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计算机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发展强劲,当前的“天河”计算机等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率已经高居世界前列,借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或者可以在讲解“word文字录入”部分知识期间,拓展性地为学生讲解五笔字型、WPS等一些表现优异的国产软件,借助这些拓展性计算机技术发展成就内容的讲述,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兴趣。针对遵规守纪思想的教育,可以抓住计算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以及基本道德信息规范等来要求学生严格遵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遵规守纪意识。针对集体主义思想的培育,借助信息技术作品比赛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参赛,使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集体学习的价值,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意识。
(二)立足课程活动,渗透德育思想
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侧重理论知识讲授与上机操作训练外,也可以立足课程教学,积极组织高中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作品设计活动,其间有效地融入正能量的德育思想,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德育水平。比如,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期间,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性地为高中生设计一些编程、视频或动画等作品任务,在确定创作主题与素材期间,选择侧重“父母之爱”“友情”“德育故事”“环保”“传统文化”等德育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搜集、整理和应用作品创作素材的过程中实现情感升华,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修养的发展。
三、立足网络,培养信息道德修养
网络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也是渗透德育理念与思想的重要教学载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不可或缺的事物,其即时性、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其对信息的使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虽然可以给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容易使部分学生沉溺网络而无法自拔,如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这些都是由于高中生对网络缺乏正确判断造成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利用网络传播网络病毒、谣言以及诈骗信息等,最终走向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道路。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可以注重网络方面信息技术内容的教育、指导与点拨,具体要点如下:
(一)提供优秀学习网站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的内容众多,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与内容,容易损害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免受不健康信息与内容的影响,可以提前为他们推荐一些符合年龄特征的优秀网站、聊天平台与论坛等,使学生可以健康上网,避免受到不健康网络信息的影响。比如,“China Daily”是一个英文版的中国新闻网站,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或者可以指导学生添加一些新教育或新高考方面的论坛,使他们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者排解心中压力,这些都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网络的便利并不意味着网络就成了“法外之地”,网络上的不当言论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同样要他们明确网络上不可以做出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情,否则同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比如,要自觉尊重知识产权,不传播盗版软件或者其他专利信息、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确保严格遵守上网的基本规范和法律规定,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新课程下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思想期间,教师可以立足小处,从课程与网络几个方面,加强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水平和信息道德修养的教育,力求促进高中生信息技术素养与道德素养实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