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讨
2020-03-03刘海芳
刘海芳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030600)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及发展要求,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提出要求,2020年前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要基本达到普及,学前三年依据条件普及。为落实要求,加强高素质幼教队伍培养和建设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国家也针对幼儿教师提出了相应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关于幼儿发展的相关知识,具有观察、指导幼儿发展的能力,能够合理开展组织相关活动等。[1]要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从教材、教师及教法三个层面进行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上岗能力。在“三教”改革中,教材改革必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内容,这是深入开展“三教”改革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进行探讨,为“三教”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意识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高职学前教育的质量关乎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无法满足社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能力,重视幼儿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因此,学前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传统教学体系,通过改革完善教学体系,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儿教育并非单一体,自身就具有系统性,各主体必须进行多方面协作。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系列通识知识,还必须了解幼儿的情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幼儿教师不仅要储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传统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都无法满足时代所需,只有对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将各种知识融入进去,完善学生的系统教育结构,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要,真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想象等综合能力。只有合理的课堂体系,才能满足培养现代幼师的需要,为学前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2]
(三)进一步丰富专业科研成果
教育要不断改革,就必须确保科研能跟上。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教好书就可以,没有必要搞科研,科研应该由高层次的学校实施。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科研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幼儿教师同样属于教育实践者。课堂体系建设改革必须将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融合起来,将教育实践者转变成研究者,使其成为科研主力军,还应该让科研成为专业化的重要方式,将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可见,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断丰富教育成果。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及实践
(一)改革及实践的原则
虽然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其改革及实践不能只凭空想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践性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系统化知识,又要具备实践能力。在教育中,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体现出实践性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及实践一定要强调理论够用,少而精,重视实践环节,采用各种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先进性
改革必须结合时代所需,朝着较高水平发展,体现出时代性和先进性。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及实践应该全面发挥课程体系的优势,不断引入人才与技术成果,不断完善体系,充实内容,有效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
3.主体性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及实践还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回归课堂。教师应采用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课堂体系建设改革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及创新意识。
(二)合理调整培养目标
对于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培养目标是这门课程的最终要求。因此,必须高度认识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加强科学合理的调整。
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大多数课程体系建设在目标及发展导向上层次性比较模糊,专业方向较为笼统,并未针对一些个体或群体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简单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目标的改革,确立有影响力的目标。学生间存在差异,只有设置层次化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相应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课程体系建设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出色的幼教人才。[3]通过个性化方案指导,学生会更具人格魅力,专业素养会更为出众,心理状态会更加健康。
(三)课程体系改革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在高等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块组成,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可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政及德育方面。这方面课程必须紧贴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吸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我国发展思路的顶层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修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让教学的外延更宽泛,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开设相关法律法规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增加职业道德和礼仪相关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专业与职业素养所需,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分成大学语文、国学经典两门课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列为必修课。目前,许多幼儿园逐渐开设中华国学经典课程,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不仅能够使未来幼儿教师满足实际教学工作所需,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审美修养。[4]
第三,公共基础应用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将计算机相关课程改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在进行这类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融合,更有效地服务学生的发展。
幼儿教师还必须学习其他综合课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可将“形势与政策”作为必修课,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其作为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手段,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融入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之中。此外,学校还可开设一些趣味性的田径课程,加强户外活动。
2.专业课程模块
首先,要整合专业基础课程。许多高校将学科与专业分开来实施课程计划,对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在认识上明显不足。这必然造成概念模糊及不适应现象,影响目标定位及实施效果。比如,有一些学校为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证过关率,开设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有很多内容交叉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应将这些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幼教工作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应适当整合、补充、删减相关内容,如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设置上补充普通教育学中的各项内容,主要包含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将基础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门学科合为一门,适当删减重复部分和过于专业化的内容,保留并综合幼教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样的整合不仅能够让内容更精练,还能有效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5]
其次,深化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改革,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包括弹、唱、跳、画、讲)作为突出任务。音乐方面可开设琴法、声乐、幼儿歌曲弹唱等课程,舞蹈方面要增开幼儿舞蹈创编相关课程,美术方面增加一些幼儿园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相关课程。关键的一点是,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这几种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弹、唱、跳、画、讲应有机统一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相关授课教师要注重课程艺术化与童趣化,教学要体现幼儿特点,使幼儿能够将这些专业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场景中。
最后,专业拓展课要特色鲜明。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该达到“多能一特”,精通某一领域的水平。因此,课程体系建设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可增开专业选修课。例如,体育课程可增设与球类相关的课程或幼儿体能训练课程等,如校园足球、幼儿体智能训练。音乐课程方面,可开设音乐感统训练、亲子音乐课程等。[6]语言类课程可开设早期阅读指导、幼儿国学诵读等。专业拓展课程的改革,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特长,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同时拓宽上岗范围,使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更适合现代幼儿教育发展要求。
3.实现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在改革及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思想,改变学生认为的“去实习单位就已经参加实践”的思想意识。这方面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职业认同教育。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安排在高职一年级阶段,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学习。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初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对整个行业的能力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解,对该专业有一个初步的、综合的印象。
第二,模拟实训方式。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设计与实际岗位环境相同的场景,主要是结合幼儿园工作的不同场景开展实训。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学校必须考虑现有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后期需要增添的设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改革可考虑朝着微格教学的方向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第三,岗位实践。这种实践在高职院校中被定性为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与各用人单位联系,让学生深入各单位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比如,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实习等。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充分了解专业性质,体会实际岗位中的苦与乐,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检测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改革中,教师还可开展融合教育,将现代实践教学手段罗列进去,如案例教学法、案例现场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反思—学习—实践的循环中提升各项能力。
第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还必须将师资团队建设列进去,对教师专业能力及水平提出要求。教师要深入幼儿园实际,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了解和掌握幼儿园实际教育现状。教师要通过教学研讨及现场观摩等手段,将高校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虽然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但是其改革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同人深入学习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变革。只有不断转变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规范化,才能真正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及实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