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游戏中的幼儿合作行为探析

2020-03-03陈明慧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攻击性同伴游戏

陈明慧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一、体育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意义

(一)为幼儿营造愉快的氛围,使幼儿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体育游戏生动活泼,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通常无法独自完成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需要选择同伴,根据自己的想法与以往的游戏经验和同伴商讨取得胜利的方法,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这让幼儿在愉悦、宽松的游戏环境中互动、配合,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无论游戏结果成功与否,幼儿都会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相互配合,并且愉快地进行游戏,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二)提高幼儿主动合作的积极性

幼儿的游戏兴趣与需要是紧密相关的,有了兴趣会相应地产生游戏需要,也会有玩体育游戏的合作需要与动机。[1]体育游戏一般需要多名幼儿参加才能进行,而幼儿对体育游戏也有极大的兴趣,具有较高的游戏动机,乐于积极主动参加。幼儿会为了取得体育游戏的最终胜利,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找同伴并与之合作,与同伴分享游戏经验、讨论游戏技巧、享受游戏带来的喜悦。[2]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性”,树立起集体观念,学会真诚、平等地与他人相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帮助幼儿掌握合作技能

体育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体育游戏时,幼儿可以学习团结、协商、配合和责任等合作技能,学会与同伴合作游戏。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表达出自己对游戏规则的主意与看法,与同伴交流协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团结、互助、谦让等合作技能会得到锻炼,能够逐步理解同伴的想法并做出反馈,和同伴一起处理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即使体育游戏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体育游戏的过程也可以锻炼幼儿勇于承担责任的意志,提升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包容心。因此,体育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帮助锻炼各项合作技能。

二、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很多幼儿“自我中心性”表现明显

幼儿表现出“自我为中心性”的心理特征,在进行集体的体育游戏时很容易出现自私任性、不考虑同伴想法、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的现象。个别幼儿与其他幼儿相处时会产生意见不统一、不懂得谦让友好、不顾及他人的想法等问题。有些幼儿要求同伴听从自己的安排,不尊重同伴的想法,还会因为同伴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和同伴发生冲突。这些都是幼儿“自我为中心性”的体现,会使幼儿对体育游戏以及其他幼儿产生排斥情绪。这样,幼儿很难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不利于他们在集体的体育游戏中合作。

(二)个别幼儿游戏参与程度不高

有的幼儿性格敏感、孤僻、运动能力弱,在体育游戏的分工时,他们会担心自己影响游戏结果而怯于表达,不会为自己争取心仪的任务。因此,他们只能充当游戏边缘角色或旁观者角色,游戏参与感不强,只能在旁边独自游戏、探索,无法融入集体并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体育游戏是“游戏”而不是“竞赛”,它为幼儿提供了玩乐并合作的机会,体育游戏中的参与、配合和努力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而不能充分参与体育游戏的幼儿就不能享受合作的乐趣。

(三)有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采用身体动作或是言语攻击他人的行为,在幼儿人际交往与合作时时常发生。[3]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有幼儿经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如骂人、打人、横冲直撞、破坏玩具等,严重破坏游戏的体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如不满意游戏分工、抢夺游戏玩具、争抢游戏空间、推卸游戏失败责任等。然而,攻击性行为并不能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反而会破坏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使幼儿的合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不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

三、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合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自我中心性”的心理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3—6岁的幼儿处于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看世界,“自我为中心性”的心理特征表现明显。因此,幼儿在游戏活动时,总是会表现出“我”的强烈意愿,只顾自己的游戏兴趣和需要,很少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如今,大多数幼儿在父母和祖辈“围着转”的环境下成长,很多家长通常不忍心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批评教育,对幼儿过分保护和溺爱,使幼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这导致幼儿在体育游戏时,很难做出与同伴合作的行为。

(二)幼儿语言能力和性格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所说的语言从其一出生就有了交际的功能。[4]在体育游戏中,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游戏的想法与需求,以达成与同伴的合作行为。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通常无法与同伴顺利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游戏中,影响合作。性格是影响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性格开朗活泼、喜欢与人交往的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时比较受欢迎,更易出现合作的行为,而性格比较安静、不喜欢与人交往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出逃避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容易被同伴忽视,因而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三)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出现攻击性行为

自我控制能力弱是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自我控制力可以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控制注意力。[5]自控能力弱的幼儿难以调节并把控自己的愤怒情绪,容易产生对其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终止游戏中的合作关系。幼儿喜欢观察和模仿成人,家长和教师是幼儿的模仿对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行,反之,当父母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时,幼儿会进行模仿,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选择并设计合适的体育游戏

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选择需要幼儿合作进行的体育游戏。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游戏

幼儿是否对体育游戏感兴趣,直接影响其后续的游戏参与程度与合作水平,而幼儿在追、躲以及有情景角色和任务要求的体育游戏中能呈现出更强的兴趣。[6]教师应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设计并开展幼儿喜爱并参与性强的体育游戏,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愉快参与体育游戏的同时增加合作行为。例如,在体育游戏“熊来了”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布置森林场景,结合幼儿喜爱的动画角色“熊”,让幼儿投入你追我赶的角色游戏中。在这一游戏中,同一阵营的幼儿会自发地进行合作,相互配合、掩护,以取得游戏的胜利。

2.选择具有合作性质的体育游戏

具有合作性质的体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从而让幼儿体验到集体合作的乐趣。“吹泡泡”“丢手绢”这样的大型体育游戏,存在许多幼儿长时间等待,甚至没有轮到自己的情况,不利于引发幼儿合作行为的出现。教师要设计并组织需要大部分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小鱼小鱼快快游”。在这一游戏中,幼儿换做“捕鱼人”和“小鱼”,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并且相互配合,能够体验到合作“捕鱼”和共同躲避“捕鱼人”的乐趣,激发合作行为。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进行合作的前提,幼儿只有互相熟悉、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行为。

1.培养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

在体育游戏时,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需要语言沟通,幼儿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同伴之间要相互协商、分工配合。但游戏时,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分歧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引导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与同伴交流沟通,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协商、合理分工。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分配“蚂蚁运粮食”的游戏任务,有幼儿会抢夺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有幼儿会因为不善于表达而只能扮演剩下的游戏角色。这时,教师应引导每个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幼儿自主合理地分配角色,学会谦让,从而理解合作的内涵。

2.培养幼儿理解包容的品质

幼儿的游戏能力有强有弱,体育游戏属于规则游戏,某些幼儿在游戏时会违反规则或是出现失误。如果幼儿一味地埋怨同伴,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就会恶化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利于合作的进行。在游戏出现失误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相互包容理解、共同克服难题,同时也要让失误的幼儿勇于承担责任。例如,在进行“运球接力赛”时,某个幼儿出现掉球失误,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之间互相理解、包容对方,不要过分指责失误的幼儿,这有利于幼儿合作成功。

(三)树立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提出,人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幼儿可以在体育游戏中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树立榜样有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

1.树立教师榜样

幼儿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幼儿的言行。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时,要主动与其他教师或幼儿合作,为幼儿做良好的示范。例如,在准备游戏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帮助其他教师布置游戏场地、准备游戏材料等。在“小小足球赛”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球、传球、射门等需要相互配合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用语言鼓励幼儿,如“我们配合得真好”“我们合作胜利啦”,此类语言可以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合作愿望。

2.树立同伴榜样

除了教师的示范,幼儿身边同伴的榜样作用也能够引发幼儿的学习倾向。教师应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在游戏环节中出现的合作行为,对其进行评价与表扬,以激发合作意识弱的幼儿学习的愿望,并在后续的游戏中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例如,在体育游戏“巧传呼啦圈”中,教师可以先挑出几个合作能力强的幼儿进行游戏示范,师幼观察游戏过程中相邻同伴的合作,并对合作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与鼓励,让这些幼儿做好榜样,以鼓励全体幼儿的合作行为。

猜你喜欢

攻击性同伴游戏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